马说ppt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
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 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 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 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 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 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
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到北京某中学当数学教师时,竟然 不会教书,以至积忧成疾。厦门大学王亚南了解陈景润,认为 这是用人不对路,便让他回厦门大学工作,专心致志致地研究 数学。陈景润不久就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寄给了中国 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一眼看出了文章中的奇光异彩,提 议把陈景涧选调到数学研究所。1956年,陈景润到了北京数学 研究所。在老一辈数学家的指点下,陈景润废寝忘食地研究, 勇猛地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1973年春,他证明了(1+2), 轰动了全球的数学界。人们赞誉说陈景润是个出类拨萃的人才, 更敬佩举贤荐才的王亚南和华罗庚。如果说陈景润是社会主义 建设大道上疾驰向前的千里马,那么王亚南和华罗庚就是慧眼 识马的伯乐了。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问题,唐朝的文学家 韩愈曾写过一篇《马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著名的 文言杂文。
文
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开
关
您的位置:>>马说>课文分析
“千里马”:
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乐”:
寓指识才的明君。
“说天下无马的人”: 寓指封建守旧者。
开
关
您的位置:>>马说>课文分析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
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 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不外见见,且欲与常马等等不可得,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
“见”通
等同
怎么
“现策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鞭子打 正确的方法
通“才”,才能
执策而临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其真无马邪?其
拿着 面对 真不知马也。
难道
小组合作,与文本对话
——走进文本
1、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 论证论点的?试对课文作详细分析
——走近韩愈
1、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人们对马的 认识?怎样正确理解韩愈说的“世有伯乐,然后 有千里马? 2、作者在本文中所提的看法,哪些是可取的? 哪些是不足取的?面对韩愈你想说什么? 3、细读全文,体会每段最后一句话所表达的感 情。
提示:按认识论来分析,客观存在的事物 是第一性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因此,就一般情况来说,应是先有马,再 有人们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 还有一个发现、饲养的过程,如果不能把 千里马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挑选出来, 只是一般地对待,那么千里马就被埋没, 人们也就不知道它是千里马了。从这个意 义说,识马是个关键。因此,韩愈说“世 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目的在于强调 识马人的重要。
自我寻疑,与字词对话
——走近句读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
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
宣音。
lè 伯乐
zhǐ
祗
rǔ 辱
pián 骈
cáolì
yé
槽枥
邪
shísù dàn cè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
sì 食马者
xiàn 外见
12 3
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 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 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 辱、埋没。作者极言“伯乐”的 重
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 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 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 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 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 的。
探究问题,与作者对话
开
关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 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 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 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 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 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 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 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 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 之士不受重视,“不平则 鸣”,所以他有“伯乐不常 有”之叹。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 称也。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 的原因食马者不知 其能 千里而食也”
关
第 痛斥
三
执策 者的
段 愚蠢
勾画执 策者狂 妄无知 的形象
作者厉声 反诘执策 者,表达 中心:其 真不知马
归 纳
全文共151字,写法灵活,讲究文采, 言辞华丽,是一篇寓言式杂文,借伯乐
全
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
提示:就一般而论,提出要有伯乐来 识别名马、培养千里马,即要有知贤 识才的人来挑选、荐拔人才,这个观 点是正确的。然而,本文所流露出强 烈的个人情绪,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期待象伯乐那样的贤君来赏识、提拔 自己,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 这是不足取的。
提示:第一段末句“不以千里称也”,表达出作 者对名马受屈,埋没的不幸遭遇无限惋惜、慨 叹,语气极为低沉。第二段最后说“安求其能千 里也”,运用了反诘的句式,表达了满腔的愤激 不平。第三段终了写道:“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呜呼”后面用了感叹号,是对 那些一无见识却又妄自论断者发出的悲叹。“其 真无马邪?”是对上述错误结论的反诘,有咄咄 逼人之势。“其真不知马也!”正面提出与对方截 然相反的结论,字字铿锵,凝聚着对妄言无马者 的抨击与卑视,直抒了郁结已久的不满的感情。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 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也。
课后练习
根据课后练习六,请以“伯乐相 马与毛遂自荐”为题,联系社会实际, 写一篇600字左右议论文。
您的位置:>>马说>课后练习
谢谢您,再见!
开
关
您的位置:>>马说>课文朗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辱于奴隶人之手,骈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辱没
一同
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吃一顿
能够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才美美
这种,这样
能力
才能,美好的素质
2、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 各比喻什么? 3、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实际 含义是什么?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马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说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第 提出论点:
一 世有伯乐,
段
然后有千 里马
第
进一步
二
从反面 论证:
段
开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 有,而伯 乐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