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安徽省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安徽省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12分)1. (6分) (2016高二上·公安期中) 好的广告语让人过目难忘,请就下面两句广告语的妙处进行点评。

(1)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

(某运输公司)(2)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

(太平洋保险公司)2. (2分) (2017高一上·泉港月考)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B .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 “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侯”和“伯”指的是爵位,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 . 古代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3. (2分)下列各项中,对名著形象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在觉慧和觉民的鼓励下,琴很快就在《黎明周报》上发表了关于女人剪头发的的文章。

琴因为没能说服自己的母亲,又不想让母亲为难,所以尽管琴内心极其痛苦,但最终还是没有剪掉头发。

(《家》)B . 堂吉诃德第二次出游是在相隔一个月之后。

他从邻居参孙·加尔拉斯果学士那里,打听到萨拉果萨城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比武大会的消息。

他想到那里去赢得荣誉,便和桑丘暗暗商量了一阵子,又瞒着家人出游了。

加尔拉斯果得知后,便化妆成“镜子骑士”,在半路去拦截他。

结果,加尔拉斯果的马绊了一跤,反而被堂吉诃德冲倒马下。

这一胜利使堂吉诃德得意非凡。

(《堂吉诃德》)C . 袁绍率七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

袁绍的谋士许攸遭疑而投降曹操,并且为曹操提供了许多情报。

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后,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

(《三国演义》)D . 就在人们混战时,甘果瓦却被夜巡队的人抓住了,幸亏甘果瓦聪明,说得国王释放了自己。

甘果瓦一走出巴士底,就奔向了圣安东尼街。

在广场中央的石头十字架下,他见到了依约而来的弗罗洛。

后来弗罗洛利用甘果瓦骗出了爱斯梅拉达(《巴黎圣母院》)4.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站在马盂山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我开始晕眩了。

① 我又好像掉进了一个自然的大染缸里,花草色彩斑斓绚丽② 我为花草簇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③ 我暗自惊叹,整个山顶就像一个大花篮④ 满是浓郁的芳香,整个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刚刚打开的香水瓶边⑤ 百花盛开,繁花似锦,五颜六色的鲜花将整个山装点起来⑥ 在各个山头闪亮,真是一座炫目的殿堂A . ③⑤①⑥②④B . ②⑤③⑥①④C . ③⑥①④②⑤D . ②④③⑤①⑥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5. (6分) (2016高一上·沽源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

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

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

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四句诗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象,却使人深深体会诗人深厚的友情。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

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毛泽东《沁园春》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山水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摘编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有删改)(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 . 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C .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的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D . 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思想感情越是真挚、朴实,意境也就越是鲜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而是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深厚的感情。

B . 齐白石对虾的神态和精神熟悉极了,虾才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悟越是深刻,画出的画越是传神。

C . 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了标本。

D . 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

B . 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C .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

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D . 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6. (12分) (2019高二上·长春月考) 现代文阅读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

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

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

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

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

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

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

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