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囚绿记》优秀课件

《囚绿记》优秀课件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 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 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屡遭酷 刑,年仅34岁的他吐血而亡。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 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 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 种积极乐观的情绪。
提示: 1、找出表达作者爱绿的语句,结合文本谈谈爱 绿的原因。 2、请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 系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主题探讨
对作者来说“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安 慰,是快乐。”“绿色象征爱和幸福,青春年 华”而当时的作者内心感到的是孤独、陌生、 困倦和不快。在与绿的“对话”,与“自然” 的沟通中消解,从“绿”中悟到生的乐观和勇 气,“绿”给予“我”精神的慰藉和生命的向 往。正如作者所说的,看到绿就像“渡越沙漠 者望见绿洲的欢喜”“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 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表达绿给予自己的兴 奋与快乐。
喜悦 满足
快活 留恋
无比喜悦
祝析绿枝条
思考:在作者眼中,所囚之绿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常春藤的句子, 概括它的特点,作好批注。
囚绿前:美丽,柔软
囚绿时:充满生机 向阳,倔强,固执
离开阳光后,变得娇弱
不甘被囚 顽强不屈 永不屈服 向往光明
结合绿的特点,谈谈作者为什么对 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
合作探究
探讨:“囚绿”除了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民 族命运的象征外,还能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1、作者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 样一种魔念?你有过吗?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 2、作者说——“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 然的颜色。”你受到什么启示? 3、提示:“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 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和“我望着 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 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写作背景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日寇入侵,华北人民处 于水深火热之中。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镇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 “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 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蓬勃 希望、生命
象征 向阳 自由、光明
固执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 起来的事。
梳理文章脉络
1、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 什么?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 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 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2、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句子,细 细品味作者行为背后的感情。 要求:根据文章脉络梳理作者感情

绿

陆 蠡
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 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宾逊 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 “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解题
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 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 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囚绿记:记叙囚绿的过程——记叙性的散文。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绿

蓬勃、 向阳、 固执


言 生命、希望,追求光明、 征
志 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战精
神 以小见大
主题探讨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 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 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 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 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 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 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 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 说的托物言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