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化学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NO、NO2,通式NOx
4)燃料燃烧过程中NOx形成机理
含氮化合物+O2
NOx
N2在高温下(>2000℃)
O2 O·+ O· N2 + O· NO + N·
O2 + N· NO + O· 结·O论H:+燃N烧·过程中NO排+放的H氮·氧化物主要为NO
以上快 (占N9O0%+以1上/)2,O其2 次才N为ON2O2(仅占10%左慢右)
第一节 大气结构、组成和性质
一、大气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组成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一、大气垂直分层
通常把静态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大气
依据
大气的 温度层结 密度层结 运动规律
划分为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散逸层
(一)对流层
平均厚度12km,赤道19km,两 极8-9km,云雨主要发生层, 夏季厚,冬季薄。
CO2(0.0314%) >99.9% 2)稀有气体(H2、CH4、SO2、NH3、CO、O3等)
<0.1% 3)水(正常范围 1-3%)
(二)大气组分的停留时间
1、停留时间
某种组分在大气中存在的平均时间,用τ表示
假定大气中某种组分的总量为M,那么其速率变化可表示为: dM/dt=P+I-R-O
P为该物质的总质量生成速率; I 为该物质的总质量流入速率; 总的输入速率 R为该物质的总质量去除速率; O为该物质的总质量流出速率; 总的输出速率
CO (73-185)、 H2O (10)、 SO2 (2) 、NOx (10)
(三)大气组分浓度表示法
1、体积浓度表示法:一百万体积的空气中所 含污染物的体积数-ppm, ppb ,ppt 表示为10-6,10-9,10-12
2、质量浓度表示法: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污 染物的质量数-mg/m3,µg/m3
三种作用中风和湍流起主导作用。
2)摩擦层
底部与地面接触,具有乱流特征的气层, 也称乱流混合层。
厚度1000到1500米之间,污染物主要在该层扩散。
动力乱流:也称为湍流,起因于有规律水平运动的 气流遇到起伏不平的地形扰动所产生的;
热力乱流:又称对流,起因于地表面温度与地表面 附近温度不均一,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随 之上面的冷空气下降,从而形成对流。
日出后地面温度上升,逆温层
近地面处首先破坏,自下而上
C
逐渐变薄,最后消失。
lnP
100-150 m; 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B E
DF
A
T
图2-23. 辐射逆温(陈世训,1981

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大气某些性质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气温垂直递 大气稳定度 减率
Γ>0
不稳定
Γ=0
较稳定
Γ<0(逆温 非常稳定 )
✓温室效应比CO2大20倍
甲烷
1)危害: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
2)来源:
燃料燃烧过程、原油以及天然气的泄漏
厌氧细菌发酵为主
2CH2O
CO2+CH4
3)清除:CH4+HO· CH3·+H2O 主要 CH4+Cl· CH3·+HCl
4)浓度特征:
夏低冬高,北半球高
(四)卤代烃的来源和演变
1、来源
人为污染:有机化学溶剂挥发 天然污染:海洋
SO3
(二)含氮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NO、NO2、N2O、NH3
1、N2O
天然来源,土壤硝酸盐经细菌脱氮
NO3-+2H2+H+
1/2N2O + 5/2H2O
难溶于水,寿命长、稳定在低层大气中,但可 在平流层发生光解
N2O+
N2+O·N2O+
hv N2O+
O2N·O
N2+O2

(二)含氮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CO、CO2、CHx、含氧烃等
2、CO2
3)清除
植物光合作用、海水吸收后以碳酸盐形式存在
3、CHX
气态存在于大气中的是碳原子数在1-10, 包括可挥发性的所有烃类,烯烃、芳香烃。
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相比较而言,开放程度大的链烯烃活性高于 较为封闭的环烯烃,含有氧原子的碳氢化物活性 高于链烷烃。
(五)光化学氧化剂的来源和演变
臭氧、过氧化物、过氧酰基硝酸酯
臭氧产生途径很多: 大气光化学反应、森林火灾、电解硫酸
过氧乙酰硝 酸酯 (PAN)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一、辐射逆温层 二、大气稳定度 三、大气污染数学模式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一、辐射逆温层
对流层大气的重要热源是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故离地面越 近气温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
2)来源
人为污染:燃料不完全燃烧
天然来源:海洋中生物作用、植物叶绿素的 分解、森林火灾、甲烷光化学氧化
3)清除
土壤吸收
1/2O2 + CO
CO2
3H2 + CO
CH4+H2O
与HO·自由基反应(主要途径)
HO·+ CO H·+ O2
CO2+H· HO2·+M
HO2·+ CO
CO2+HO·
1、CO
(二)大气组分的停留时间
2、按停留时间对大气组分分类
准永久性气体、可变化组分、强可变组分 准永久性气体(a)
N2 (106)、 Ar (107)、 Ne (107) 、Kr (107) 可变组分(a)
CO2 (5-15)、 CH4 (2.5-8)、 N2O (10) 、O2 (10) 强可变组分(d)
对扩散稀释 大气污染程度
有利 不利 非常不利
轻微 重
非常严重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1、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1)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三个因素:
风:气块规则运动时水平方向速度分量, 使污染物向下风向扩散; 竖直方向的为铅直运动:大尺度——系统性铅直运动; 小尺度 ——对流
湍流:使污染物向各个方向扩散; 浓度梯度: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
乱流逆温 下沉逆温 锋面逆温
辐射逆温产生特点
是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降温所形成的。 这种逆温层多发生在距地面 100-150m 高度内。 最有利于辐射逆温发展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有云和有风都能减弱逆温。 风速超过 2-3m/s,逆温就不易形成。
下图白天的层结曲线为ABC
夜晚近地面空气冷却较快,层结曲线变为FEC,其中FE为逆温层。 以后随着地面温度降低,逆温层加厚,在清晨达到最厚,如DB段。
Γ=-dT/dz
对流层中,dT/dz<0, Γ=0.65K/100m 一定条件下出现反常现象
当Γ=0 时,称为等温层; 当Γ<0 时,称为逆温层。这时气层稳定性强,对大气的 垂直运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根:据逆温形成的过程不同,可分为两种
1) 近地面层的逆温
辐射逆温 平流逆温 融雪逆温 地形逆温
2) 自由大气的逆温
解:二氧化硫的分子量为64。 c =5×64/22.4mg/m3=14.3mg/m3
3、个数/cm3(超微量组分,HO·、分子、原子) 一些自由基浓度为ppt级,经常用每立方厘米中的分子 个数来表示,这时可以有换算关系: 标态下(T=0℃,P=101.325Pa),n=1mol,V=22.4L
n/V=2.46×1019个分子/cm3 常温下(T=25℃,P=101.325Pa), n=1mol,V= ? L
(四)卤代烃的来源和演变
2、氟氯烃类 通式CnH2n-x-yFxCly
1)危害
通式x+y≤2n+2,CFC
破坏臭氧层 CCl3F+hv
·CCl2F+Cl·
Cl·+O3
ClO·+O2
ClO·+O
Cl·+O2

2)来源
主要来自人为污染源
3)清除
在对流层不易清除,进入平流层在强紫外线 下光解
τ=
M=
P+I
M R+O
(二)大气组分的停留时间
例如
含硫化合物在对流层的平均浓度为1µg/kg,而 对流层空气总质量为4×1021g。而硫的天然和人 为源总贡献为200×106t/a,求硫停留时间 S总质量M=4×1021 × 1µg/kg=4×106t
τ=4×106t/ 200×106t/a=7.3d
n/V =2.68×1019个分子/cm3 则:1ppm相当于2.46×1013个分子/cm3
1ppt相当于2.46×107个分子/cm3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按物理状态 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
按形成过程 按化学组成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含硫化物、含氮化合物、含碳 化合物、含卤素化合物、光化 学氧化剂(5类)
ppm和mg/m3之间的换算(原因是有些大气污染物 的浓度是用ppm表示的,有些是用mg/m3表示的 )。
例1:求在标准状态下,30mg/m3的氟化氢的ppm浓 度。 解:氟化氢的分子量为20,则: c=30×22.4/20=33.6ppm
例2、已知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为5ppm,求以 mg/m3表示的浓度值。
环境化学第二章大气环 境化学
2020年7月20日星期一
重点内容:
1、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 1)光化学反应基础 2)自由基反应和来源 3)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的转化 2、几种代表性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1)酸雨,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型污染 2)温室效应 3)臭氧层破坏 3、大气颗粒物 1)粒径分布 2)三模态 3)化学组成
电子,又称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
(五)逸散层
特点:
1、500km以上高空 2、空气稀薄,密度几乎与太空相同 3、空气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所以气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