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厦门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福建省厦门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福建省厦门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旧时北京人家,有盘中供果闻香的习俗。

这种中式果盘,不同于西式果盘,①, ②。

中式果盘中所供的果子随季节更换。

普通人家,初夏摆上一盘香白杏,深秋摆上苹果。

③ ,整整齐齐码上一大盘子,放在堂屋里的八仙桌上,整个三间北屋里都清香阵阵。

A . ① 后者偏重水果颜色② 前者则更注重嗅觉享受③ 黄里透白的香白杏或孩儿面似的苹果B . ① 后者偏重水果颜色② 前者则更注重嗅觉享受③ 孩儿面似的苹果和黄里透白的香白杏C . ① 前者更注重嗅觉享受② 后者则偏重水果颜色③ 黄里透白的香白杏和孩儿面似的苹果D . ① 前者更注重嗅觉享受② 后者则偏重水果颜色③ 孩儿面似的苹果或黄里透白的香白杏2. (2分) (2018·北部湾)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 “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也并称“三苏”,苏轼为“大苏”。

B .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其代表作。

C . 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仪式上男子束发戴帽,后人就常用“冠”或“加冠”表示成年。

D . “飞来山上千寻塔”“方七百里,高万仞”中的“寻”“里”“仞”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3. (8分) (2017九上·西双版纳期中) 根据提示填空。

(1)千里冰封,________。

(《沁园春雪》毛泽东)(2) 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辛弃疾)(3) ________,梨花落后清明。

(《破阵子》晏殊)(4)《陈涉世家》中最能反映陈涉不满现状,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

(5)《商山早行》诗中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________,________。

(6)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词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9分)4. (4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_______,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_______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_______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_______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1)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 . 普遍磨折赞美尤其B . 普通磨折赞扬而且C . 平凡折服赞同还D . 平常折磨赞颂也(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 文中方框内应填入的标点是分号。

B . 从汉字字形结构上说,“上、众、杨、固”都是形声字。

C . “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一个偏正关系的短语。

D .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复句,其意义关系是并列。

5. (20分) (2017八下·海宁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材料一、民间的声音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本地话,但那种最古老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

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方言她连听都听不懂了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方言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方言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材料二、学者的言论①“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②“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③“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④“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

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

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

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 ——敬文东(文学博士)⑤“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1)第一则材料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2)网友们认为造成方言逐渐消失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3)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家乡话。

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6. (2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题目。

选择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

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

“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

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儿子又上学,我一个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

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

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

“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

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捐,很多老人都摇头。

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

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

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

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

(1)第⑥段中画横线句子属于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2)揣摩第④、⑨段中画波浪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

①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②他已经做好的“最坏的打算”是什么?(3)第⑧段中作者把_________比喻为“潮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4)从全文看,父亲的“选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5)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评价?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不少于20字)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7. (10分) (2018九上·杭州月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乙】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两首诗的前两句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不知秋思落谁家”“故乡今夜思千里” 这两句诗在抒发思乡之情的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8分)8. (18分) (2016八下·团风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 ,犹当博学审问② ,古人与稽③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资:盘缠。

②审问:详细考究。

审,详细。

③稽:探究,考察。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⑥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②不幸而在穷僻之域________③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④则孤陋而难成________(2)下列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无从致书以观言行一致B . 益慕圣贤之道益多弊少C .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 . 未尝稍降辞色蒙辞以军中多务(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