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新课改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暂新的面貌。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都有很大改变。

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

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多了。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在实际教学中,想放手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动手操作。

真正实行开放性教学,不是那么容易。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积极,让老师在老师设定的圈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

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

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小组讨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对于老师的问题,没有多少学生认真去讨论,去研究。

让学生汇报时,有些小组根本没能说出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关于“应用多媒体”的困惑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

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

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

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我们一线老师的共同感慨。

如何体现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只能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成长。

对班主任工作的若干困惑和思考
一、怎样正确处理德育与学习的关系
升学的压力、竞争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充斥着现在的学习生活。

来自绝大多数家长、老师的殷切希望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他们不断地灌输给学生“学习第一”的思想。

难免地,学生中出现“高分低能,自私,生活自理能力差,与同学相处有困难,课外知识面狭窄”等诸多负面影响。

问问一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没有对未来的打算,大多数都答不上来。

“学习”占压倒性的情况还影响到学生独立思考、判断道德标准与是非的问题。

舆论导向和社会环境是个问题,但作为班主任,乃至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到底该怎么把握好德育教育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二、“因材施教”的困难
我想提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否有按照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为他们尽可能地创造愉快的发展环境,指导并帮助他们的个性发展”的可行性有多大?
教师精力的有限,现在的班主任一般都身兼繁重的教学任务,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也在五十个以上。

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恐怕光有爱心是不够的。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使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不可避免地开始有些“浮躁”而急功近利,如果班级管得太平,违纪现象少,就会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经历和学生谈心、聊天,设计未来?
三、德育工作的评价标准到底是什么
如果某个班级的各项学生会、寝室的分数都很高,那么其班主任肯定是工作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的。

可是所有的“调皮”真的必须被压制和管教吗?纪律严明的集体中,是否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想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呢?一个很清洁的教室中的每个学生是否都有较强的劳动观念呢?
其实有很多指标恐怕不能是用数字来表示的。

但凡班主任亲临现场,他定是责任感强,但井井有条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学生能否自主管理?班主任是否有信心让学生自主管理?
四、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如何提高
在对学生进行“诚信,责任心”教育的同时,我们教师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是否做到了?是不是有些教师对学生是这样说,轮到自己时又是另一个标准?这样的教育是否有些底气不足,口是心非?
我们在忙碌、尽职尽责的同时,还究竟有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工作的得失?还究竟有没有时间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节奏,不要被这个略带“急功近利”色彩的世界所诱惑而迷失了自我?究竟该把什么带给我们的学生,毕竟中学时代对他们今后成长的影响举足轻重?
以上列举了本人管理班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在跟着大潮流走的时候,要坚持自己的一点个性并非是件易事,我只是希望我的学生们树立起无愧于良心的道德判断标准,今后的人生之路,一路走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