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1 微生物 复习课件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1 微生物 复习课件

• 产甲烷菌:严格缺氧 甚至高温环境
产甲烷菌
• 极端嗜热菌:热泉、
海底活火山周围, 古细菌为何会引起高度 82℃~110℃,且耐 关注?
高压
*其生存的极端环境与地球

极端嗜盐菌:最适盐
早期环境相似,因此古细 菌在生物进化上有重要地
浓度3~4mol/L
位,是研究进化的好材料。
• 嗜酸菌:最适PH0.7
③细胞壁成分:粘肽(肽聚糖)组成, 青霉素抑制其合成
④芽孢:ⅣP10
环境不利——菌体外形成厚荚膜——菌 体成为休眠体,既是芽孢——条件适 宜时萌发成一个细菌。
• 一般121℃,15min以上才能杀灭芽孢。
b.细菌的繁殖
一般为分裂繁殖——无丝分裂
细菌的变异只有基因突变。因无减数分裂,所以无 基因重组;无染色体,故无染色体变异。
• 光合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水田、沼泽、湖泊、 江海等处,主要分布于水生环境中光线能透射到的缺氧 区。
• 在水产养殖中,能够降解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硫化物等 有毒物质,实现充当饵料、净化水质、预防疾病、作为 饲料添加剂等功能,光合细菌适应性强,能忍耐高深度 的有机废水和较强的分解转化能力,对酚、氰等毒物有 一定有忍受和分解能力等特点,它的诸多特性,使其在 无公害水产养殖中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2、培养基的类型
• A、用培养基:ⅣP21 • 满足多种微生物的需求 • 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含天然物质,含碳源、氮源、 生长因子等
• ⅣP20
• 能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培养基只需简单的 无机盐和水
• 异养微生物,培养基需加入成分较多 • 例如: • 大肠杆菌:需加入蔗糖、水、无机盐等 • 酵母菌:可用豆芽汁蔗糖培养基 • 大多数细菌: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殖出新的细菌
自然发生说: 生物体是从无 生命物质自然发 生的。
• 实验过程:IVP5 • A瓶:煮沸的肉汤几天后仍保持澄清 • B瓶:未煮沸的肉汤几天后变混浊 • A瓶去除曲颈玻璃管后:肉汤变混浊 • 证明微生物不是从营养液中自然发生的,
而是来自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
《导测》P206综合题/2
• *繁殖方式:
• 无性繁殖(细胞分裂、孢子繁殖)
• 有性繁殖:通常发生於生活史中的 艰难时期(如不利的环境条件)。
• *在自然界的作用 • 生产者,光合作用增加水的含氧量 • 有害IVP15 • ①大量繁殖可形成赤潮 • 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导致水生动物死亡 • ②某些甲藻产生神经毒素,通过食物
链危害水生动物和人类。
• (1)单细胞藻类——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 • *共同结构:单细胞,具有含光合色素的细
胞器 • *典型代表 • 衣藻绿色,可运动,叶绿体杯状 • 小球藻绿色,不运动 • 甲藻黄绿色 • 硅藻粉红色,细胞壁含SiO2构成精致斑纹
衣藻、小球藻属于绿藻
光合色素不一定与高等植物相同




一 种 甲 藻 小球藻
微生物
• ——是肉眼难以看清的各 类生物的总称。
(一般体形在0.1毫米以下的小生物。)
第一节、微生物学的建立
• 一、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 • ——17世纪列文·虎克(荷兰) • 1674年他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
物”的细菌,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微生物世界。
• 二、主要科学家: •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 德国细菌学家:科赫 • 19世纪中期后,微生物学的建立
EBV
禽天流花感病病毒毒H5N1
放大35万倍的艾滋病 毒HIV
流感病毒
非 典 病 毒
一些RNA病毒
**微生物的共同特征——高等生物无法具备
的特征IVP18
结构简单个体微小 ——(体积小、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代
谢) • 分布广、种类多 • 营养方式多样(吸收多转化快) • 生长繁殖快 • 适应强、变异频
• 原核生物类群 • 细菌(真细菌、古细菌)、放线菌、支
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藻(蓝 细菌)等 • 真核生物类群 • 真菌(酵母菌、霉菌、蕈) • 原生生物(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黏 菌) • 非细胞生物类群 • 病毒
(一)原核生物类群
包括细菌、放线菌、蓝藻、支原体、 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PSClMgFe
酶的成分,
NaKCaMnZnMoCu 调节渗透压等 等无机化合物
*有机物氮源(如蛋白胨等)也可以作为碳 源,但是碳源物质不能作氮源
生长因子: 维生素、氨基酸、一些酶和
Ⅳp20微生物自 嘌呤和嘧啶[含N 核酸的成
己不能合成或 碱基]等
分,调节
合成量不足, 但又是生长代
(酵母浸膏、牛肉 浸膏等天然物质已
实例
单细胞藻类、 蓝细菌等
光合细菌
氧化NH3等无 机物
分解有机物
硝化细菌等
大多数细菌和 真核微生物
分解有机物 乳酸菌
分解有机物 酵母菌
• 光合细菌(简称PSB)是地球上出现最早、自然界中普遍 存在、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是在厌氧条 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
• 是一类以光作为能源、能在厌氧光照或好氧黑暗条件下 利用自然界中的有机物、硫化物、氨等作为供氢体兼碳 源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
三、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 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 1、配制原则 • A、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 B、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比例、适宜的PH • C、配制后进行严格灭菌 • 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灭菌锅
• 1、05/cm2,121℃,15~30min
为什么采用121℃灭菌?
ⅣP20此温度以上才能杀死培养基中的细菌芽孢。
• 共同结构: •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无核
膜、含DNA,无染色体)、核糖体—— 唯一细胞器
1、细菌 *形态——球菌、杆菌、螺菌 *(广义的细菌范畴包括放线菌、支原 体、衣原体等) (1)真细菌 ——生活在通常环境条件下
杆菌
球菌
• 细菌的三种 主要形态
乳酸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a.特殊结构: ①质粒(小型环状DNA分子)——其 上含有一些抗性基因 ②鞭毛:运动(某些细菌)
• 包膜病毒:HIV、EBV[埃博拉(EBOLA)病毒]
1 2 3 4
HIV
1、包膜 2、包膜子粒 3、蛋白质衣壳 4、RNA
• 埃博拉病毒(EBV):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 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 17×10⁶。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 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 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 形,分支形较常见。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 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 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
发菜:一种陆生的蓝藻

蓝细菌曾被称为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分布很
广,含有叶绿素a,能够在光合作用时释放氧气的原
核微生物。蓝细菌主要以二分裂或多分裂方式进行
繁殖,少数蓝细菌可形成孢子,孢子壁厚,能抵抗
不良环境。由成串细胞连成丝状的蓝细菌,在细胞
链断裂时形成的片段,称之为链丝段,具有繁殖功
能。

蓝细菌有广泛的分布,从水生到陆生生态系统,
• (3)黏菌:ⅣP18 • 一类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之间的真核生物 结构特点:无细胞壁
细胞型:似变形虫 营养体 非细胞型:一团含许多细胞核
的原生质团 摄食:吞噬细菌、有机物颗粒
多头绒泡黏菌
摄于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黏菌
• 繁殖方式之一: 孢子繁殖(条件 恶劣时)
草坪上的黏菌与其 移动轨迹
(三)非细胞类群——病毒
• 2、科赫的主要成就:(补充)
• 第一次发现分离出伤寒杆菌、炭疽杆菌、霍乱 弧菌、结核病细菌;
• 第一次发现了鼠蚤传播鼠疫的秘密;
• 第一次证明一种特定的微生物引起一种特定疾 病;
• 发明了蒸汽灭菌法。
• 制定科赫法则:为研究病原微生物制订的严格 准则
• 创立了固体培养基划线分离纯种法。
第二节微生物类群
从热带到南北极都有分布。它们已经被证实:可以通
过氮气的固定来提高稻田和其他土壤的肥力方面有
重要作用。蓝细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真核生物类群
• ——具有完整细胞结构(有核膜、各 种细胞器等)、有染色体
1、真菌: 大部分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
者)、进行孢子繁殖
(2)原生动物
• *共同结构:几乎都是能运动的单细胞动物, 具一个或多个细胞核。
• *繁殖: • 无性繁殖:一般为分裂生殖(无丝或有丝分
裂)
• 有性生殖:少数种类,环境不利时 • *在自然界作用:消费者 • 典型代表:变形虫、草履虫、疟原虫等
疟 原 虫 破 坏 的 红 细 胞
疟原虫——疟疾的病原体
细菌在自然界氮循环中的作用IVP13
(2)古细菌:生活在极端环境条件下
• A.与真细菌的不同 • *细胞壁组成不同,青霉素不能抑制其合
成。 • *对抗菌素利福平不敏感,与真核细胞相
似(利福平可抑制细菌RNA的合成) • *有些类群cell内的核酸、蛋白质耐高温。
• B.典型代表 IVP11~12
• C.细菌在自然界的主要作用ⅣP10 • *分解者:大多数(腐生细菌) • *生产者:光合细菌、化能自养细菌(如
硝化细菌等) • *消费者:寄生细菌(一般为致病菌)
共生现象:如人体内的正常菌群的作用IVP10
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 一起,互相有利,分开 后两种或一种生物不能 独立生存的现象。
根瘤菌是一种固氮菌
• 1、结构特点: • 蛋白质:构成衣壳 • 核酸:位于中心,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