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苏中烟报
江苏中烟:努力加快现代烟草工业建设步伐
江苏中烟总经理蒋洪喜在2011年工作会议的报告
2011-3-2
提要:
●2010年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企业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经受住了管理体制改革、金融危机、品牌发展三大严峻考验,
江苏烟草工业实现质的飞跃。
●“十二五”发展目标是“做大品牌、做实市场、做精管理、做优队伍、做强企业”。
“苏烟”、“南京”跻身“461”行列;“苏烟”规模达63万箱以上,“南京”突破200万箱;力争两品牌批发销售额双双达到500亿元。
●2011年主要指标为“南京”销售确保突破112万箱,“苏烟”力争突破31万箱。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烟草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十一五”全省
烟草工业系统的工作,深刻分析“十二五”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 2011年任务,全面抓好“卷烟上水平”各项工作的落实。
2010年工作情况
2010年,江苏中烟全系统认真贯彻“卷烟上水平”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紧紧围绕
行业“532”、“461”的品牌发展规划,思想统一,信心坚定,思路明确,措施扎实,各项
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企业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全年累计生产卷烟191.9万箱,同比增长4%;实现税利295.09亿元,同比增长19%。
品牌培育取得新的成效。
全系统紧紧围绕整体工作目标,坚持“立足高端、做精求强、
积极扩张、全力做大”的工作思路,加大培育力度,加快整合步伐,品牌发展工作取得了新
的成效:全年销售“苏烟”20.21 万箱,同比增长85%;销售“南京”83.92万箱,同比增长19%。
“苏烟”在全国市场的覆盖率达到95%,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
“南京”达到 85.6%,同比增长21个百分点;全年一二类卷烟共销售57.5万箱,同比增长20%。
目前,南京(九五)、苏烟(铂晶)、苏烟(金砂2)在全国零售价 800元/条以上卷烟中占有三分之一以
上市场;通过加快整合步伐,使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苏烟”和“南京”合计销售104万箱,占总销量的比重为 54%,同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与山东中烟达成了品牌合作加工
协议,圆满完成全年2万箱合作加工任务,实现了江苏烟草工业品牌输出的实质性突破。
市场营销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市场营销工作紧紧围绕公司“123”和“3个400亿”目标,以做大做强“苏烟”、“南京”品牌为主线,促进了主导品牌健康发展,全年累计销售
卷烟191.46万箱,同比增长4%;实现销售收入336.44亿元,同比增长16%。
截至年末,卷烟平均单箱调拨结构为20560元,同比上升12.3%。
在巩固省内市场的基础上,先后与
山东、浙江、河南、安徽等全国卷烟调入大省推进工商协同营销战略,稳定华南沿海地区,
着力壮大长江流域,重点拓展“三北”地区,省外市场开拓取得历史性突破。
全年省外销售
69.5万箱,同比增长10%。
技术创新取得新的进展。
全系统将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卷烟上水平”的重要支撑,在重大专项实施、新品研发、质量维护、原料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确保卷烟风格
特征和品质稳定的基础上,在18个卷烟规格中启用了27项降焦减害措施。
截至年末,一二类卷烟焦油量同比下降0.99mg/支;一氧化碳量同比下降 1.25mg/支。
研发生产了“金陵十
二钗”等新规格产品,完成了“苏烟”、“南京”等重点品牌、规格的升级和整合改造工作。
ESS梗丝综合应用研究取得国家局立项,“实用新型卷烟条包装盒”设计成功申报了实用新
型专利。
积极开展烟叶原料研究,完善质量评价方法,拓宽原料应用范围,提高了烟叶使用
价值。
认真组织实施“十一五”后期及“十二五”技术改造工作,加快超高速卷接包机组的
引进应用,新的技术中心暨“南京”品牌专线全面开工建设。
基础管理得到新的加强。
以预算管理、贯标、对标、基层创优四项工作为重点,全面加
强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
各单位把预算管理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明确任务,突出重点,规范程序,充分发挥预算的约束作用。
公司《十大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标
准,明确职责,优化流程,完善程序,初步搭建了综合化、标准化管理体系架构。
以成本费
用控制为中心开展对标活动,层层分解对标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并将对标及关联工作的完成情
况纳入绩效考核。
扎实开展创建优秀基层单位活动,从最基层抓起,从最基础抓起,通过开
展班组管理、劳动竞赛、产质耗管理和降本增效等工作,促进了基层整体工作水平的提要。
“岗位练兵、岗位竞赛”活动开展各类培训200多场次,参训人员达到9000余人次,有363名选手参加了10大类26项岗位技能竞赛。
制定了《卷烟质量指标统计口径标准》,切实加强对烟叶、物资、生产、检验等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有效保证了卷烟质量“零缺陷”。
坚持以“先进班组先进车间”创建为载体,以产品质量、节能降耗、技术革新为重点,企业
班组、车间的责任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增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
原料保障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全系统紧紧围绕主导品牌原料需求,牢牢抓住“数量、结构、质量、特色”四个关键环节,严格落实“调早、调足、调高、调优”的工作方针,科学
安排烟叶采购计划,较好保障了重点品牌的原料供应。
一是使原料工作在组织体制上实行了
统一管理,业务队伍得到了整合提升,有效发挥了一体化运作的规模优势。
二是主动参与、
深度介入烟叶种植规划、育苗、栽培、烘烤等主要过程,保证烟叶生产和收购质量。
三是按
照“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要求,以“定品牌、定区域、
定品种、定技术”为主要任务,以现代烟草农业和特色优质烟叶基地单元建设为突破口,积
极推进品牌导向型烟叶基地建设。
目前,公司调拨量在5万担以上的基地产区达到18家,10万担以上的达到8家,基本实现烟叶基地化供应,库存相对充足,结构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