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典型水处理设备的设计及应用

典型水处理设备的设计及应用


qT
q ti 1n Nhomakorabeai iqT 若采用对角线出水调节池时: V 1.4
• 5.4除油装置 • 1)隔油池 • ——利用自然上浮法进行油水分离的 装置。 • 常用类型:平流式、平行板式、倾斜 式、小型 • A.平流式隔油池 • B.平行板式隔油池 • C.倾斜式隔油池 • D.小型隔油池
§4 快滤池
3)结构尺寸的计算(图1-1)
5.2 沉砂池——去除废水中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
1)平流式沉砂池
平流式沉砂池重力排砂法
平单口泵吸式排砂法
2)曝气沉砂池——可对沉砂中的有机物进行处理
3)多尔沉砂池
4)钟式沉砂 池——利用 机械力控制 流态与流速, 加速砂粒沉 淀,并使有 机物随水流 带走的沉砂 装置。
• B.水流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 • 一般采用0.08~0.15m,栅后渠底比栅前降低 0.08~0.15m。 • 栅前渠道内水流速度一般采用0.4~0.9m/s; 废水通过栅条间隙的流速可采用0.6~1.0m/s。 • C.格栅的倾角 • 一般450 ~750,人工清渣时取低值; • 格栅设有工作台,其高度高出栅前最高设计 水位0.5m,工作台设有按转装置和冲洗设备, 其正面宽度如下: • 当人工清渣时:不小于1.2m; • 当机械清渣时:不小于1.5m。
• C.清渣方式 • 栅渣清除方式,一般按所需清渣的量而定。每 日栅渣量大于0.2m3 时,应采用机械格栅除渣机 。 • 2)设计参数 • A.格栅截留的栅渣量 • 栅渣量与栅条间隙、废水特征、废水流量、排 水体制等因素有关。 • 当缺乏运行资料时,可按下列数据采用: • 格栅间隙 16~25mm,栅渣量0.10~0.05m3栅渣 /1000m3废水; • 格栅间隙 30~50mm,栅渣量0.03~0.01m3栅渣 /1000m3废水
2)调节池的计算
废水经过一定时间的调节后,其平均浓度可按下式 n 计算 Cqt
C
i 1
i i i
• • • • • • •
式中: C——T小时内废水的平均浓度,mg/L; q——T小时内废水的平均流量,m3/h; Ci——废水在ti时段内的平均浓度,mg/L; qi——废水在ti时段内的平均流量,m3/h; ti ——各时段时间。 V qT 所需调节池的容积为:
• 5.1.2格栅的设计计算 • 1)格栅的选择 • A.格栅的栅条间隙 • 当格栅设于废水处理系统之前时,采用 机械清除格栅,栅条间隙为16~25mm;采用 人工清除格栅,栅条间隙为25~40mm;当格 栅设于水泵前时,栅条间隙数据见表1-1。 • B.栅条的断面形状 • 栅条的断面形状可按表1-2选用。圆形断 面水利条件好,阻力小,但刚度差。一般多 采用矩形断面。
• 快滤池 —— 一种通过具有一定空隙率的粒 状物料床层的机械筛滤、沉淀及接触、絮凝 等作用,实现液固分离的水处理设备。 • 用途:废水的预处理和最终处理。 • 一. 快滤池组成及过滤机理 • 组成:快滤池本体、管廊 • 滤池本体:滤料层、承托层、配水系统、洗 砂排水槽。 • 管廊:原水进水、清水出水、冲洗排水等主 要管道和与其相配的控制闸阀。
• 二. 快滤池设计 • 1.滤床种类和滤料选择 • (1)滤床的种类 • 用于给水和废水过滤的快滤池,按所用滤床层 分为单层滤料、双层滤料和三层滤料滤池。 • 1)单层滤料滤池 • 一般适用于给水;在废水处理中,一般只用 于较清洁废水的处理。 • 2)双层滤料滤池 • 属反粒度过滤,截留杂质能力强、产水能力 大,适用于给水和废水过滤处理中使用。 • 3)三层滤料滤池 • 整个滤层都能发挥截留杂质的作用,过滤阻 力小,过滤时间长。
• 2)悬浮物的影响 • A.粒度 粒度越大,越易滤除;可投加絮凝剂, 提高过滤效果。 • B.形状 异性颗粒比表面积大,去除效率比球形 颗粒大。 • C.密度 主要沉淀、惯性和布朗运动,对过滤影 响小。 • D.浓度 过滤效率随浓度增加而降低,浓度越高 ,越易穿透,阻力损失增加越快。 • E.温度 影响密度和粘度,降低温度对过滤不利 。 • F.表面性质 悬浮物的絮凝特性、电位等取决于 表面特性,添加絮凝及可改善表面特性。
• 5.3调节池 • ——用于调解处理水量、水质、水温、酸度 等的构筑物 • 1)调节池的类型 • A.按结构分:砖石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 • B.按废水混合方法分:水泵强制循环、空气搅 拌、机械搅拌、水利混合等。 • 目前常用的是利用调节池的特殊结构进行差 时混合,即水利混合。主要有对角线出水调节 池和折流调节池。
• 过滤机理: • 1)迁移机理——悬浮颗粒脱离流线而 与滤料接触的过程。 • 主要包括筛滤、拦截、惯性、沉淀、 布朗运动、水利作用等。 • 主要影响因素有:水流状况、滤层空 隙形状、及颗粒本身的性质(粒度、形 状、密度等)
• 2)附着机理——由迁移过程与滤料接触 的悬浮颗粒,附着在滤料表面上不再脱 离。 • 其主要机理包括接触凝聚、静电引力 、吸附、分子引力等。 • 3)脱落机理——在反冲洗时,滤料呈流 态化,附着在滤料上的悬浮物受高速反 冲水的冲刷而脱落。 • 反冲洗效果主要取决于冲洗强度和时 间。
环境污染治理设备
典型水处理设备的设计与应 用
• 5.1格栅 • ——一种最简单的过滤设备,有一组 或多组平行的金属栅条制成的框架,斜 置于废水流经的渠道中,用于截留废水 中的粗大悬浮物,防止堵塞其后的管道 阀门或水泵。 • 5.1.1格栅的类型及应用 • 1)按形状:平面、曲面; • 2)按栅条间隙:粗(50~100mm)、中 (10~40mm)、细(3~10mm); • 3)按清渣方式:人工清除、机械清除。
• 2.过滤效率的影响因素 • 1)滤料的影响 • A.粒度 过滤效率与粒径dn(n=1~3)成反比。粒度 越小、过滤效率越高,阻力越大。 • B.形状 表面积大的滤料,过滤效率越高。因此, 角状滤料比球形滤料的过滤效率高。 • C.空隙率 较小的空隙率会产生较高的过滤效率和 阻力损失。较大的空隙率能提供较大的纳污空间和 较长的过滤时间。但悬浮物容易穿透。 • D.厚度 滤床越厚,过滤效率越高,操作周期越长 。 • E.表面性质 滤料表面不带电或带相反电荷有利于 悬浮物的吸附和凝聚,投加电解质或调节pH值可改 变滤料表面的电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