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及护理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交通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大大加快。
骨创伤病人日趋增多。
脊柱骨折或骨折脱位合并N损伤是常见的损伤。
脊柱骨折是种比较严重的创伤,患者多为年轻人,创伤较轻者,常遗留腰背痛,重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残废。
凡容易发生创伤的工种,应做好预防工作。
最常见并发症是脊髓损伤导致截瘫,可使病人丧失全部或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给病人造成不同程度的残废,并给劳动和生产带来影响和损失。
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此类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就成了医务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
解剖概要
脊柱是由33节椎骨联结而成:C
7 T
12
L
5
S
5
尾骨
4-5
它们由上而下逐渐增大(颈椎小而腰椎粗大
坚固)被一系列的关节韧带和肌肉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同时还可以活动的身体支柱。
它把人体各部如头部、上肢、下肢等连成了一体,它附着肋骨并保护胸腔和腹腔,脊髓在脊柱的椎管内通过,也受到脊柱的保护,脊柱有负重,吸收震荡和保持身体平衡功能。
脊
柱的颈椎、腰椎活动范围较大,胸椎的上10节活动度小,较为稳定。
C
7、 T
11
- L2交界部
脊柱活动多,最易受伤。
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前后方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尖端有棘突棘上韧带。
各椎骨的椎孔相连形成椎管,脊髓自椎管内通过,并从每一节段发出一对脊N。
脊髓止于第一腰椎的下缘,在此以下,椎管内容为马尾N。
脊柱有四个生理弧度: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骶椎后凸,身体的重心垂线,在一定水平上与生理弧相交,正常情况下,从身体的背后立位看脊柱,脊柱的全部棘突从枕骨到骶骨,都应通过身体的重心垂线,左右对称,不应有侧凸
名词解释
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称为骨折。
截瘫-脊髓或马尾N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消失和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临床上称完全性截瘫,部分丧失称不完全性截瘫。
脊柱骨折病因与分类:
1 根据受伤时暴力作用方向分类根据脊柱可由于各种不同的外力作用,而造成过度的压缩、过度屈曲,过度伸展、侧方屈曲、旋转等不同类型损伤。
⑴屈曲型损伤最常见,如单纯椎体压缩性骨折,骨折合并椎体向前脱位。
多数发生在脊柱的胸腰段。
⑵伸直型损伤极少见。
⑶屈曲旋转型损伤可发生椎间小关节脱位。
⑷垂直压缩型损伤可发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2 根据损伤部位分类按解剖部位有:
⑴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
⑵胸椎骨折或骨折脱位
⑶腰椎骨折或骨折脱位
⑷骶椎骨折或骨折脱位
⑸横突骨折
⑹棘突骨折
3 根据骨折稳定程度分类由于受伤后的稳定性不同分为:
⑴稳定型骨折单纯压缩性骨折,椎体压缩不超过原高度的1/3;单纯横突或棘突骨折,第
三腰椎以上椎板骨折,不易再移位。
⑵不稳定型骨折椎体压缩程度超过原高度的1/3以上的压缩性骨折,常伴有附件骨折和韧带断裂的复合性损伤。
如椎体粉碎性骨折、椎体骨折合并脱位等,复位后容易再脱位。
4 根据有无N损伤分类
⑴单纯脊柱骨折
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的病理与分类
⑴脊髓震荡(以称脊髓休克)损伤后脊髓有暂时性功能抑制,呈弛缓性瘫痪。
一般于伤后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恢复。
⑵脊髓损伤有部分挫裂和完全横断。
最常见的部位在胸腰段,其次为颈椎骨折脱位。
早期呈弛缓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的感觉(痛、温、触角、位置觉)、运动和反射(包括深浅反射)完全或部分丧失。
及时解除压迫后,脊髓功能可部分或全部恢复。
⑶马尾N损伤腰以下的椎体骨折脱位,可引起马尾损伤,损伤水平以下的感觉、运动和反射完全或部分消失,膀胱完全或部分失去N支配。
马尾N有再生而恢复功能的可能,如损伤严重则可导致永久性功能障碍。
如为挤压伤,有可能恢复,如已断裂,则不能自行修复。
脊柱骨折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受伤部位活动受限;如有N损伤,可造成完全或不全四肢麻痹截瘫和呼吸困难,(寰枕脱位移位压迫脊髓,病人可立即死亡;第四颈椎以上损伤病人常合并呼吸障碍,浅而慢);腹胀,早期由于椎体受伤引起腹后壁血肿,刺激交感N;晚期由于交感N麻痹,而引起肠蠕动功能减退,发生腹胀。
受伤早期也可由于交感N休克而引起肠蠕动功能紊乱。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因受伤部位,损伤原因和程度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体征。
脊髓半横切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的痛觉和温度觉消失。
颈脊髓损伤有时可出现四肢瘫,常因肋间肌瘫痪而呼吸困难,出现腹式呼吸,易发生肺部感染。
截瘫和四肢瘫早期都是弛缓性瘫痪,颈胸脊髓损伤常在3-6w后转变为痉挛性瘫痪。
影像学检查 x线片可显示脊柱损伤部位、损伤的程度和性质。
CT片可以显示有无碎骨片移位。
脊髓及其他软组织的损伤范围和程度需借助MRI图像
治疗
稳定型骨折卧床休息,颈椎骨折可行枕颌带牵引、颅骨牵引、颈托制动等
,一般单纯压缩性骨折无错位,骨折比较稳定者,可采用弓背式练习法使背部肌肉力量加强,有助于骨折的复位,或在腰部受伤处垫一个桥形枕,以矫正压缩性骨折畸形。
不稳定型骨折手术治疗
脊髓损伤者尽早实施脊髓减压,稳定脊柱,防治并发症,功能重建。
急救处理
对疑有脊柱损伤者进行急救和搬运时,切忌使脊柱发生屈伸、扭转,以免增加骨折移位和损伤脊髓N。
⑴搬运时应用木板或硬板,
⑵滚圆木式搬运先使伤员上下肢体伸直,木板放在伤员一侧,2-3人扶伤员躯干,使之成一整体滚动至木板上。
⑶如为颈椎损伤,急救者应以双手托住病人枕部及下颌,并略加牵引,其他人员托住伤员的肩和髋部,缓慢搬移,用砂袋或折好的衣服放在颈部两侧加以固定。
⑷运送途中,密切观察伤员全身状况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脊柱骨折护理要点
⑴卧位平卧硬板床,以保持脊柱平直或过伸,防止发生畸形或进一步的损伤。
要向病人详细讲解卧硬板床的原因和重要性,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⑵指导病人轴式翻身q2h 须先挺直腰部再翻动,以绷紧背肌。
侧卧时用枕头将全背部顶住,避免上下身的卧位不一致,造成胸腰部脊柱的扭转。
要保持受伤的局部固定,不弯曲、不扭转。
例如,给一个伤在胸腰椎的病人翻身时,要用手扶着病人的肩部和髋部同时翻动。
如果肩、髋分别先后翻动,就可以造成腰部的扭动。
如伤在颈椎,则须保持头部和肩部同时翻动,以保持颈部固定不动。
病人自己翻身时也要掌握这个原则。
不要上身和下身分别翻转。
伤在颈椎的病人,也不可以随意低头、仰头或向左右扭转。
⑶颈椎及高位胸椎损伤后,宜平卧不用枕。
根据病情可在颈部或肩下加枕垫,使颈部后伸。
⑷指导、督促病人做背肌锻炼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护理工作,因为脊柱损伤后如果不锻炼活动,必然增加软组织粘连及组织纤维化的机会,且能使脊柱各关节活动性减退,影响以后脊柱运动,造成腰背部慢性疼痛。
由于疼痛,背部肌肉可发生保护性痉挛,不敢活动,因而导致背肌的废用性萎缩。
早期锻炼背肌可避免上述不良后果,而且不致发生骨质疏松现象。
所以病人入院后,无论是稳定性或不稳定性的骨折,在局部疼痛减轻后就要开始锻炼背肌。
一般在伤后第二天即开始。
对受伤较重,须做手术者,背肌锻炼也有同样的重要意义,也同样要早期锻炼。
锻炼背肌方法通常有挺胸,背伸,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四点支撑法等。
练习时要循序渐进,每次练习不可过多、过累。
挺胸:病人仰卧床上,将两肘支起胸部,使腰部悬空。
病人锻炼可先从这个方法开始。
五点支撑法:病人仰卧,用头部、双肘及两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
伤后1w左右可练习此法。
三点支撑法:让病人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足部撑在床上,而全身腾空后伸。
伤后2-3w 可练此法。
四点支撑法(弓桥支撑法):用双手及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状。
伤后3-4w 可练此法。
背伸法(飞燕点水法):病人俯卧,抬起头胸部离开床面,两上肢向背后伸,两膝伸直,从床上抬起两腿。
可先练颈部后伸,待稍有力后,再练习抬起胸部。
以后伸直膝关节抬腿,先抬一只腿,两腿交替抬,然后再同时抬两腿。
最后头胸、下肢一起抬,两上肢同时向后背伸,肘关节要伸直,争取使两手在背后拉在一起。
伤后5-6w可练此法。
这种运动的幅度及次数应逐渐增加,在不增加疲劳及疼痛的情况下进行。
⑸对脊柱骨折合并截瘫者,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鼓励病人有身残心不残的乐观主义思想。
预防并发症(压疮、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大便失禁或便秘的护理等),指导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