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黏膜病理

口腔黏膜病理


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
• 临床特点:
– 分型


糜烂
扁平苔藓/病理变化
1角化层:白色处为不全角化;红色处无角化, 为结缔组织内血 管扩张充血所致。 2棘层:多数增生,少数萎缩。 3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基底膜界限不清,可形成上皮下疱 4上皮钉突:不规则延长,下端成锯齿样。
5固有层:密集淋巴细胞浸润,
良性角化不良 恶性角化不良
良性角化不良
3.棘层增生(acanthosis)
• 概念:棘细胞层较正常肥厚,但常不规则,伴
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
• 原因: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 • 常见于白斑
棘层增生
normal
acanthosis
4.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
概念:上皮分化紊乱导致形态学改变,与非典型性不同。
• 外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疼痛。 • 预后:不遗留瘢痕
• 14.溃疡(ulcer):
概念: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 分类:浅层溃疡破坏上皮层,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深层溃疡波及粘膜下层,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 检查注意是否恶变:边缘,假膜,底部,基底部, 浸润

ulcer
3、原因不明。
白斑/临床表现
• 部位:颊、舌粘膜最为多见 口腔内高危险区:口底、舌腹部及舌侧缘 • 性别:男性多见(13.5:1)
• 外观:灰白色或乳白色斑块,界清,与粘膜平
齐或略为高起,舌舔时有粗涩感。
• 均质型:平坦、起皱、呈细纹状或浮石状;
• 非均质型:疣状、结节、溃疡或红斑样成分
口腔粘膜病/白斑/病理变化
• 局部与全身的关系 • 病理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 掌握粘膜病的学习规律
基本病理变化
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上皮
口腔上皮的4层结构:
• 角化层(stratum corneum) • 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 棘层(stratum spinosum)
• 基底层(stratum basale)
液,严重时形成多房性水疱。
• 此病变见于病毒感染的疾患,如单纯疱疹,疱疹
性口炎等。
网状变性
10、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
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受基因控制的主动 性细胞自杀过程,为生理性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
11.棘层松解(acantholysis)
• 棘层细胞间粘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 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 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 此种病变见于天疱疮等。
6棘层、基底层、固有层可见圆形或卵 圆形的胶样小体。 7.有时可有异性增生
扁平苔藓 上皮钉突呈锯齿状,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底膜界限不清,黏膜固有层有密集的淋巴细胞 浸润带
扁平苔藓:病理变化/胶样小体
胶样小体:上皮的棘层,基底层 或黏膜固有层中的圆形或卵圆形 的嗜酸性小体,可能是细胞凋亡 的产物
常在溃疡的表面形成,
• 鉴别:假膜与白斑
• 17.斑(macule):
• 概念:粘膜或皮肤的颜色异常,范围较局限,大小不
等,不高起,不变厚,无硬度改变,暂时性或永久性
• 红色斑:血管增生、扩张及充血
• 黑斑:黑色素细胞或嗜噬黑色素细胞、含铁血黄素 存在、金属颗粒沉积如银汞沉着症
• 18.丘疹(papule)
皮肤病变:丘疹形成,中心凹陷,鲜红或紫红→褐色
6.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
• 概念:皮肤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
• 病因:不清。有关因素:感染、局部刺激、精神、遗传
• 临床特点: 年龄:40-49岁 性别:女性多见 部位:颊、舌、唇、牙龈
表现:条纹、斑、丘疹
分型:网状型、丘疹型、斑状型、萎缩型、溃疡型、疱型
基底细胞液化
liquefaction
liquefaction
8.气球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
• 此种病变为上皮细胞内水肿, 体积明显增大变圆色浅 • 见于病毒性粘膜病。
9.网状变性(reticular degeneration)
• 上皮细胞由于严重的细胞内水肿,部分细胞破裂, 残存的细胞壁相互连结成网状,网眼内充以水肿
• 概念:粘膜或皮肤上的小突起1~5mm,基底为圆形或
椭圆形,顶端有尖、圆、扁平各形不一。
• 在麻疹患者往往在颊粘膜出现丘疹
• 病理表现:(1)上皮增厚; (2)浆液渗出; (3)炎症细胞浸润。
• 19.嗜碱性变性(basophilic degeneration) 概念:一种胶原纤维的变性、膨胀、断裂,形成无 定形弱嗜碱性排列不规则的纤维团块或颗粒
12. 疱(vesicle)
• 粘膜或皮肤内贮存液称疱
• 按内容物分水疱、血疱及脓疱; • 按大小分大疱(bulla):直径>5mm 小疱:1~3mm 疱疹:聚集成簇。 • 根据疱形成的部位可分:棘层内疱、基层下疱
棘层内疱: 疱在上皮内(棘层内或在基底层上)
棘层松解,上皮细胞分离 见于天疱疮,病毒性水疱。
表现:疼痛明显,烧灼感,开口困难 疱,溃疡,纤维条索形成,黏膜白色
口腔粘膜下纤维化 /病理
(1)最早期:细小的胶原纤维,明显水肿,血管有 时扩张充血,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2)早期:胶原纤维玻璃样变带,再下方胶原纤维 间水肿,有淋巴细胞浸润; (3)中期:胶原纤维中度玻璃样变,轻度水肿,有 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4)晚期:胶原纤维全部玻璃样变,血管狭窄或闭塞 上皮萎缩、增生、上皮细胞内空泡,异常增生。 若张口度严重受损,可见大量肌纤维坏死。
基层下疱 :疱在基底层之下
基底细胞变性,上皮全层剥离 见于粘膜良性类天疱疮、多形渗出性红斑
intraepithelial vesicle
subepitheial vesicle
• 13.糜烂(erosion):
• 概念: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为糜烂。
原因:可由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或水疱破溃后,
7.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vaculation
and liquefaction of basal cell)
• 基底细胞内水肿,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称空泡性 变;水肿严重时,细胞发生液化溶解,细胞排列不齐, 基底膜不清,甚至消失。 • 常见于扁平苔藓和红斑狼疮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
vaculation
2.红斑(erythroplakia)
概念:也称为增殖性红斑,红色增殖性病变,
指口腔粘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 在临床上及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是指癌和癌前病变的红色斑块。恶变率较高
临床表现
男性稍多见,41~50岁者 以舌缘、龈、龈颊沟、口底及舌腹较多见 界清,范围固定。
分型:1均质型:质软、边界清、表面光华、不高出黏膜表面。
表现: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 • • • 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 3、上皮钉突呈滴状; 4、上皮层次紊乱;


5、有丝分裂相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
6、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
正常基底细胞
4.上皮异常增生
• 表现:7、细胞多形性;
• 8、核浆比例增加; 9、细胞核浓染; 10、核仁增大 ; 11、细胞粘着力下降;
normal
hyperorthokeratosis
hyperparakeratosis
2.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 概念:也称错角化,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一
群细胞角化。 • 分类:
• 良性角化不良:出现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
• 恶性角化不良:细胞有一定异型性
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中
HE染色呈浅灰蓝色。
• 常见于老年性角化病、红斑狼疮、日光性唇炎等。
• 20.痂(crusts): • 通常发生于皮肤。口腔主要发生于唇红部,多 为黄白色的痂皮,如伴有出血,则呈深红褐色 • 病理:纤维素性渗出以及炎症性渗出的混合物
第二节 口腔粘膜病
1.白斑(leukoplakia)
• 概念: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诊断为 其它任何疾病者。 • 是一种癌前病变(癌变率3-5%),表现为硬结/疣状/溃疡/红斑 • 病因:1、吸烟:发病部位与烟刺激的部位一致。 2、局部机械性刺激:咬颊、不良修复体、磨耗等。
2间杂型:红白相间、红色为基底且不规则、上面附
有白色斑点。 3颗粒型:有颗粒样结节或肉芽,红色或白色,高出
黏膜面,往往是原位癌
病理表现:均质型表现为上皮萎缩或上皮异常增生。 颗粒型高出的结缔组织乳头形成红色颗粒,上皮钉 突增大处的表面形成凹陷,钉突之间的上皮萎缩变薄,结缔 组织血管增生且扩张充血。
3、白色海绵状斑痣
上皮过度正角化/过度不全角化/混合角化 粒层明显或不明显 棘层增生 基底细胞排列整齐,基底膜完整 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部分白斑伴有上皮异性增生 分为上皮单纯性增生和上皮疣状增生
• 上皮异性增生分为轻、中、重度: 程度↑→癌变潜在性↑ • 重度异常增生:实际上是原位癌。上皮内细胞 发生恶变,但基底膜完整,未侵犯结缔组织。
1.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
• 概念:也称角化亢进,是指粘膜或皮肤的角化 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 分类: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 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
过度正角化:角化层增厚 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 角化物:均匀性嗜伊红染色 粒层增厚明显 过度不全角化:角化层增厚 胞核未分解消失 粒层增厚不明显
4、白色水肿
多发于颊粘膜,为白色边界不清的斑块,较白斑 软,有时出现皱褶,易误诊为白斑。 病理变化 上皮增厚,细胞内水肿,胞核固缩或消失,出现 空泡性变,皮下结缔组织变化不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