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王冰_内经_素问注_序_看_内经_歧义注释产生的一个原因

从王冰_内经_素问注_序_看_内经_歧义注释产生的一个原因

哭闹不休,食少,口中奶臭味,腹部膨隆,便干,矢气臭。

舌淡红苔稍厚,脉数。

曹老师诊为脾胃不和,乳食积滞。

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方选成药保和丸。

温糖水送服,每日3次,每次3g 。

按语:儿科素称哑科,因小儿无法确切描述发病情况,更要求医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小儿脏腑娇嫩,发育未全,脾胃运化功能尤易受损,其不知饥饱,常常加重脾胃的负担,损伤脾胃。

乳食所伤,胃气呆滞,而致浊气不降,故腹膨隆,便干,矢气味臭;浊气上逆,故呃逆,口中味臭。

经云:胃不和则夜卧不安。

食滞于胃,气机受扰,故患儿少寐,哭闹不休。

治以保和丸,其中神曲、山楂、麦芽化乳消积,陈皮、莱菔子行气导滞,茯苓健脾,连翘清郁热。

本方健脾和胃,消食化积,因药性平稳,故名/保和0。

4 少阳热结王某,男,53岁,1998年4月5日就诊。

该患上感一周,曾用大量抗生素,现仍有低热,兼见两胁胀痛,烦躁易怒,夜卧难寐,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舌暗红苔黄燥,脉弦数。

曹老师一见即曰:/此大柴胡汤证也。

0即疏方:柴胡、黄苓、白芍各15g,大黄10g,枳实、半夏各15g,加姜枣3剂水煎服。

该患服1剂药后即行大便,当夜遂得安眠。

其热亦不复发。

按语:此例为外感后致少寐者。

伤寒日久,邪热内结,枢机不利。

邪居于半表半里,使阴阳不调故夜卧难寐。

大柴胡汤治少阳阳明同病,交通阴阳,使阳入阴,营卫交而魂魄藏,故可高枕安卧矣。

方中柴胡、黄苓和解少阳;大黄、枳实泻下热结,半夏和中,芍药、姜、枣缓急敛阴。

由病机观之,此方实治失眠少寐之良剂,惜人多不察,曹老师临床常以此方治疗多种疾病,圆机活法,巧妙非常,容日后陆续录出,以供大家参考。

医籍探析从王冰53内经#素问注4序6看5内经6歧义注释产生的一个原因苏春梅(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 要:5内经6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实际上5内经6研究是经典文献研究,与其他经典文献一样出现歧义注释现象是正常的,而在众多的原因中我们不要忘记王冰对5素问6的整理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关键词:素问;王冰;歧义注释中图分类号:R2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4)06-0050-03收稿日期:2004-09-27作者简介:苏春梅,黑龙江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医学博士。

1 5内经6研究出现歧义注释是历史和现实都存在的现象5内经6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

当然对5内经6产生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见解,对它的作者也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人一时所作。

虽然对它的真实性仍有怀疑,甚至有人认为5内经6只不过是一部伪书。

但5内经6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言必5内经60,/法必圣典0已是不争的事实。

数千年来,中医学研究5内经6的努力一直也没有停止。

研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从医理论述的,也有从文理论述的,结果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50#AC MP 1December,2004,Vol 132,No 165内经6研究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令人关注的。

众多医家学者倾力研究5内经6,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达成了许多共识。

但不可否认,分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些是至今难以解决的。

关于5内经6歧义注释产生的原因是很多的,很多人有过分析,有过论证。

本文要讨论的是从王冰5内经素问注序6看5内经6歧义注释产生的一个原因。

对于5内经6成书的年代人们一般认为是在秦汉之际,而由于辗转传抄,5内经6文本已十分紊乱,经唐代医家王冰整理,成为后世通行本,至今人们多是以此作为学习和研究的根据。

王冰对5内经6整理、流传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绝不可埋没他的功绩。

但是细看王冰的5黄帝内经素问注序6,我们就会发现5内经6的歧义注释与王冰对5素问6的整理分不开,至少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2王冰整理5素问6是为了方便后学从王冰的5序6中我们知道,王冰20岁即学医,并尊奉和研究/真经0)))5内经6,说明5内经6的地位在王冰时代已是十分重要的。

但当时流传的文本错误较多,/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拨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0可见问题是较多的。

毫无疑问,由于5内经6经过多人传抄,一定会存在改变5内经6原貌的问题,与原文相比,也许会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有多种传本流行,那么它的负面影响也会不小。

医学是实践性的科学,要求论述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而当时传本的这种情况确实是不尽如人意的。

/重5合经6而冠5针服6,并5方宜6而为5咳篇6;隔5虚实6而为5逆从6,合5经络6而为5论要6,节5皮部6而为5经络6,退5至教6以5先针6。

0这是手抄本的缺点,有些也是传抄者有意为之的。

/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0可见王冰虽然对5内经6的评价甚高,但对当时流行的传本是较有意见的。

正由于王冰对现行传本不满才/精勤博访0,并最终找到了志同道合者,更幸运的是得到了/先师张公秘本0,与当时的传本相比,/文字昭晰,义理环周,0/秘本0的水平确实非常高,所以,/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0在/世本0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由/秘本0解答,这种心情自然是异常兴奋的。

/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贤,因而撰注,用传不朽,0为了对后世负责,不仅公布/秘本0,而且/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0因此后世5内经#素问6就是/八十一篇0,/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0可见王冰的勇气和奉献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5内经6能有现在这种较完整的内容,王冰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而且王冰也是第一个全面注解5内经6的医家,所以王冰的贡献不只是整理5内经6,还有注释5内经6。

开创性的事业都是艰巨的,注释5内经6也不例外。

由于5内经6是多人、多时创作的,后人对它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导致5内经6注释歧义纷呈。

后世很多医家注者也对王冰的注释提出疑义,这都是完全正常的。

但是我们看一下王冰整理和注释的方法和过程就会发现5内经6的歧义注释虽然是必然现象,但并不是与王冰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3王冰整理5素问6的步骤和方法首先,王冰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了5素问6内部的前后次序,/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0在传抄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脱落和文意不连贯的情况,使得学习较为困难。

因此王冰针对这种情况在整部经典中寻找意义相接的论述重新整合,使意义完整和贯通。

其次,王冰自己增补了一些文字,以使5素问6的内容更加完整。

/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0中医将5内经6视为/圣经0,一般是不敢/擅动0的,而王冰为了使5素问6要论述和说明的问题更易于为人理解,才增补文字的。

第三,增加新的篇目,/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

0使两篇并在一起的能够分开,没有篇题的也另立篇题,放在篇首。

这样一来能够篇目清晰,有助于学习和掌握。

第四,增加相关的称谓,/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0封建理法规定了君臣上下尊卑的森严等级,所以王冰认为只有加上符合每一位说话人身份的相关称谓和词语才是合于正统的。

第五,删除了一些王冰认为没有意义的原文,/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0错简是传抄和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前后内容重要#51#中医药学报2004年第32卷第6期也是确实存在的。

所以王冰进行了大胆的删除,并认为这是使内容清晰连贯的好办法。

第六,撰写专著陈述5素问6的精微之论,/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5玄珠6,以陈其道。

0王冰根据自己多年学习5素问6的心得体会,撰写5玄珠6,对5素问6的深远论述加以说解,以期对后人学习5素问6有所帮助。

4 王冰整理5素问6的意义和影响王冰整理5素问6的意义是重大的。

医学是实践科学,需要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在医疗实践中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诸多理论问题。

这些经验和理论一方面以师传徒的方式继承下来,一方面记载在经典著作中。

记载在经典中的能够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作用是非常大的。

然而由于各种人为的和非人为的因素,真正能够传下来的很少。

5素问6/第七一卷0就被主管教育的官员私藏起来。

当时流行的传抄本质量是无法令人满意的。

因此王冰对5素问6的整理结束了传抄混乱的局面,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经过王冰的整理,5素问6以较完整的面貌呈现于世界,这是令人欣喜的。

王冰是全文注释5素问6的为数不多的医家之一。

在研究和整理5素问6的医家中王冰也是距离5素问6成书年代相对较短的一人,加之王冰又得到了/先师秘本0,所以王冰整理的东西可信度较其他人应该是更高的。

我们应该充分肯定这点。

王冰对5素问6的整理可以说是竭尽全力的,也为我们保留下无可取代的经典。

但王冰的具体做法却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重新调整5素问6的次序、增补相关称谓、另立新篇题还可以理解的话,增补文字和删除原文就令人无法理解了。

因为调整次序虽然改变了5素问6的结构,但总体来说并没有增减内容本身;增补相关称谓只是在语言色彩方面有所改变,也没有触动5素问6的基础发生改变;而无论是增补文字还是删除文字都直接影响5素问6本身的内容,使5素问6原本论述的思想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了,王冰把自己得到的/秘本0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是可喜的,但由于他的增删,并没有全部保留5素问6的本来面目,这是令人遗憾的,虽然他的初衷是好的。

众所周知,在古籍整理和注释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时无法读通文字,有时上下文无法融通,错简、脱简现象时常发生。

如果解释不通,也不该轻易删除,一般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存疑。

这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王冰为了削去繁杂,竟然一删了之;为了疏通经文,竟然增加文字。

虽然他的愿望是良好的,也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弥补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0,王冰当然希望5素问6原文与自己增补的文字能够泾渭分明,使学习5素问6的人能够分清彼此。

可实际上/朱文0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墨文0淹没。

那么我们如何区分原文与王冰所加之文呢?那些被王冰删除的原文又有谁知道其内容呢?也许被王冰删掉的内容正可以解释很多疑难问题,而王冰增加的文字也只是他一家之言,很可能成为新的理解障碍。

更重要的是王冰开增经、删经、改经的先例。

医家读不通经文就删除原文,就增加文字或者改字解经。

此风一开,歧义注释的局面就更加纷繁复杂。

所以我们认为中医经典研究中歧义注释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我们也不可忽视王冰的/榜样0作用。

王冰本着/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0的良好愿望,/历十二年0,完成了整理5内经#素问6的重要工程,他整理的5素问6本文应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至今仍是多数人遵从的5素问6版本。

但不能否认王冰对经文的增删直接影响了对5素问6的注释,他增删5素问6本身也影响了后世注释经典的方法,使得歧义注释现象越来越普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