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之概括主要内容
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 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 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 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 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 “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 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 “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 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 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 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 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 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 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 也许……”
后来,我离乡来津。分手时,叶老师送我一 束花,可我却说:“你还是送我一片绿叶吧。” 叶老师会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甜。
去年教师节的时候,我特意去看望叶老师, 她显得有些老了,但比以前健谈了,她见到我 很高兴,我也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临别时, 她送给我一张非常精致的卡片,上面镶嵌着一 片绿叶,绿叶下整齐地抄着一段名言:花的事 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 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谦逊的。
(4)状物的文章。
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 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
五·摘录句段法
摘出文段的中心句,中心句通常位于段落的 开头或结尾;也可以利用文章的句子或词 语简单进行一下重组,依据中心句进行概 述总结。因为一篇文章的内容,通常会围 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描写或抒情,因此, 抓住了中心句,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2)叙事的文章。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 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 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 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 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文章。
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 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 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 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 间的深厚情谊。
(7)老师发现了我的局促和不安。解释说: “你的家里原本就不宽裕,更何况你也需 要……”老师没有接着说下去,但是我知道老 师要说什么了,我低头看了看自己那条有 些残疾的腿,泪水禁不住奔涌而出。
(8)也就是那次,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事 实,贫穷的家庭,残疾的身体,给一个人 带来的只会是别人的怜悯.而以这样的处 境,拿出属于自己的一点爱,是多么困难 的一件事情……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
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 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 强烈。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 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 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 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
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 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 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 我。
(2)节目播出后不久,就有一位女士给电视台打来电 话,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帮这个家庭。大家都喜出望外, 电视台马上派出记者,打算与这位女士做进一步的接触 和了解,却被女士婉言谢绝了。女士说,她所需要的, 只是一个账号。果然,电视台把账号提供给女士之后的 第二天,便收到她汇给这个家庭的5万元钱。
(3)一直到这个女孩痊愈,这位女士一共 捐了三次钱,总额超过了20万元。女孩一 家人过意不去,一定要见见这位救命恩人, 电视台甚至录制了女孩一家人泪流满面的 场景,希望当面感谢一下他们的恩人,然 而这位女士还是婉言谢绝了。
(4)一位报社记者对这位神秘的好心人表 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通过短信的方式, 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与女士交流,逐渐赢 得了她的信任。一次,在茶馆里聊天,女 士为记者讲述了她小时候最不能忘怀的一 件事:
(5)那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班 主任在课上给我们讲了南方某个地方遭受 洪灾的消息,要求我们把自己平时的零用 钱拿出来,捐助给灾区的孩子们。同学们 听说要给灾区的孩子们捐款,大家都兴高 采烈。我回到家。把自己藏在储蓄罐里的 钱一分一角地拿出来。仔细数过,包好。 睡觉之前,又认真地压在枕头底下,等待 着第二天把它郑重地交给老师。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 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 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 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A夏日的午热混 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 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 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1.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3分) 答: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16岁时,自卑的我因 为一位美术老师的欣赏和父亲的鼓励而树立自信,从 而改变人生方向并学有所成。
爱的权利
(1)这座城市有一档叫“社会生活”的电视节目,这几 天,不断播送着这样一个消息:一个农村小女孩得了一 种非常罕见的病,来这座城市治疗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她的父母花尽了所有的钱。可女孩非但没有好起来的迹 象,反而情况越来越糟糕,绝望的父母没有办法,只好 求助电视台,希望能够有好心人帮他们一把。
此后,我一直珍藏着这张卡片,像是珍藏 着叶老师的一片心.
问题:阅读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叶老师讲 的故事。
《一片绿叶的回忆》:老画家抱病画下的绿叶让重病的小姑娘坚 强活了下来。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 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 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 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 他同学那样聪明!
二、课题扩充法: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 很多课文信息,不少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 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借助 文章的课题。首先读懂课题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 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在 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全面。 如:《在沙漠中心》课概括为:我在沙漠中心的感 受和思索。
叶老师不置不否,却给我讲敢一个很感人的故 事:一位小姑娘患了重病,自己觉得马上就要 死了,她望着窗外的常青藤,说:“常青藤上 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我就要离开人间了。” 人们都为她伤心。这件事被一个年迈多病的画 家知道了,老画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抱 病握笔画了一片碧绿晶莹的叶子,把它牢牢地 扎在常青藤上。此后不久,老画家安然长逝了, 而那位小姑娘却从此坚强地活了下来。听着叶 老师娓刀的讲述,我悟出了她喜欢绿叶的真正 原因。
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全,概括要点时不 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 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
二是“简洁”,这是从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 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 所以,答题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切忌罗嗦。
【训练风向标】
一片绿叶的回忆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像浮萍一样随波逝去,也有的 像树根一样牢牢地扎在人们的心里。每当我翻开纪 念册,看到一张卡片上夹着的那一片绿叶时,我就 深深地怀念起我的启蒙老师——叶老师。
一.“六要素”综合法。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 果,
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 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 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 素可以有所取舍。《词典的故事》第1题“简要 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这是一道整体感知题,可先找 出六要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综合概括为:小 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 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 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 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
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 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 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 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 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 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 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 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 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 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 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 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六·主谓句概括法
如果文章中没有现成的句子可利用,那么,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可以用主谓句的形式 概括文意。方法是:(何时何地)何人+何 事,即谁做什么或谁怎么样。为了把文章 概括得全面准确,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在 谓语前面加上定状语,在主语前面加上定 语,补全文章的大意。
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时,必须要 遵循两个原则: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使我梦萦魂绕的小山村里度过 的。叶老师是我童年时最好的引路人。那时,叶老 师才20多岁,平日文静寡言,但是却很喜欢和我说 话。叶老师喜欢我,我刀敬重叶老师。
叶老师喜欢绿叶,在她的书里常常可以看到绿叶 制作的书签。一次我和叶老师在野外散步,我看见 她低头捡起了一片宽大的树叶。“叶老师,您怎么这 么喜欢绿叶?”我憋不住问。
三.段意合并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 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 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 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 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关键问题法。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文章要抓住:课文写 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 内容。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 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 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 和国家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