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介入性超声技术在肛肠科的应用

介入性超声技术在肛肠科的应用


操作方法
仪器采用麦迪逊SA-6000型黑白超声诊 断仪、频率6.5MHz腔内超声探头。
受检者检查前排尽大小便。取左侧卧位, 双腿屈曲贴近腹壁。
腔内探头外套有保护膜,其上及受检者 肛周涂适量润滑剂。根据病情检查需要 探头介入直肠或阴道腔内检查,作不同 平面360度扫描,获取病灶信息。
操 作 示 意 图
肛周皮下脂肪显示略低于皮肤的强回声 带,肥胖者回声略低。
坐骨结节显示为连续致密的强回声带, 其后方为声影。
肛肠病超声图象特点
肛周脓肿
脓肿早期显示为不规则形状或类圆形不 均质低回声光团,边缘不清。 中期病灶内部出现液性暗区,严重者可 呈马蹄形波及两侧坐骨直肠间隙、肛管 直肠后间隙,甚至深达骨盆直肠间隙。 晚期破溃后可显示低回声区内见气体强 回声影,甚至可见与肠壁相通。
必要时超声介入行穿刺活检。
肛肠病术后并发症 后遗症的诊断
肛肠科常见并发症、后遗症如肛门疼痛、 尿潴留、创面愈合不良、疤痕体质、遗 留感染灶等,均可行介入超声检查,以 明确诊断,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超声引导穿刺简介
超声引导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超声引导穿刺组织学检查 超声引导穿刺抽吸、注药及置管引 流
对排便障碍疾病的诊断
括约肌损伤者,显示括约肌连续性中断、 内部回声改变;如有神经支配障碍等可 显示括约肌厚度的改变、肌肉的萎缩。
对于外伤、产伤、手术伤等导致大便失 禁者,超声可显示括约肌损伤的程度及 范围,对临床诊断、手术修补定位有明 显的指导意义。对于神经性排便障碍可 以辅助诊断,排除肌源性因素。
肛瘘的超声图象特点
低位单纯性肛瘘呈现-低回声管道状结构。 低位复杂性肛瘘及高位肛瘘可在不同超 声平面显示瘘管结构、走向,部分能显 示内口位置。 含液性瘘管诊断阳性率高。 对鉴别诊断意义较大,仍需与碘油造影 等检查相配合。
对肛门直肠异物的诊断
金属、鱼刺、线头、纱布等异物显示为 正常组织中一强回声影像,其后方可伴 有声影,如周围形成炎症甚至脓肿者则 定位更准确。 介入超声技术对直肠粘膜下或肛管组织 内异物的诊断、定位有实际意义,具有 无放射性、可重复性等优点。
正常超声图象特点
正常直肠图象特点 由腔内向腔外依次排列的三强两弱回声, 即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肠壁厚度小于0.5cm。 肠壁层次清晰,连续完整。
正常肛管图象特点
内括约肌呈较细的低回声带,紧贴肠壁, 其下端厚度约0.2-0.3cm。其外侧为肛门 外括约肌的低回声带,其厚度皮下、浅 部、深部略有不同。
据国外资料报导,其判断癌肿侵犯深度 的正确率达76%-84%,判断早期癌的正 确率达89%-92.7%,判断直径5mm以 上,直肠旁淋巴结转移的正确率达 72.4%-80.6%。
临床意义
确定病变侵犯肠壁深度、病期、大小、 范围、性质等,弥补其它检查方法不足。
作为肠内与肠外或盆腔肿块鉴别诊断的 一种方法。
介入性超声技术在肛肠科的应用
介入性超声的优点及现状
超声显像具有实时显示、灵敏性高、 引导准确、无放射性损伤、操作简便、 费用低廉等优点,可广泛应用、推广。
在肛肠科应用现状
介入性超声的设备
超声诊断仪种类 实时B型超声 多普勒超声 超声探头种类
麦迪逊SA-6000型
日立EUB-420型
超声探头种类及选择
探头是一种电声换能器,具有超声发射 和接受作用,是超声诊断仪的关键部位。 种类有线阵、扇型、凸阵、腔内等。 探头频率越高,分辨率越好,穿透性越 差;频率越低,穿透性好,分辨率低。
3.5mHz凸阵
7.5mHz线阵
6.5mHz腔内两用探头
超声内窥镜
超声原理示意图
超声诊断特点
超声图象以器官、组织的生理、病理解 剖结构为基础。 根据正常与病灶的声学特性不同而显示 不同图象来诊治疾病。 不同性能仪器由于灵敏度、分辨率的差 异,对微小病灶、早期病变的检出率、 清晰度不同。
术中超声
临床意义
探头直接接触受检脏器或组织,超声影 象清晰,诊断准确。 操作简便,短时间内为外科医师提供病 变信息,减小创伤。 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术中超声探头
术中超声
谢谢观赏!
2020/11/551肛管 Nhomakorabea直肠周围囊肿
图象特点呈边缘光整、形态圆形或哑铃 形一无回声性区,有包膜,如有感染内 部可见散在点状回声,后壁有增强效应。
介入性超声诊断阳性率高。
通过介入穿刺达到治疗目的,顺应了外 科低创、内科化的发展趋势,减少病人 痛苦,缩短治愈时间。
肛管直肠良恶性肿瘤
介入超声可显示肠壁肿瘤形状、回声特 点、位置、大小、浸润程度、与周围活 动度、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