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曾国藩聚人、用人、修养方略

曾国藩聚人、用人、修养方略

仁智所见因人而异取长补短半信半疑
曾国藩聚人方略
•用共同信仰凝聚人
•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
•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
•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
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力以相救。

贼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吾官兵亦有誓不相弃之死党。

士兵:重家规、卫道精神、做人道理
军队+学校+家庭
•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
统领如根,由根而生枝、声叶,皆一气所贯通。

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受其私惠。

平日既有恩谊相济,临阵自能患难相顾。

招募制:统帅—统领—营官—哨长—什长—士兵
重新招募制
•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
与人共事,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以为己责;感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幕而效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所以宏济艰难者亦在此。

——李鸿章
推诚布公,不假权术,故人乐为之用。

其过人之识力,在能坚持定见,不为浮议所动。

——李瀚章
君子要想做成大事,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曾国藩
•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如果统将之间有一分矛盾,营官、哨官之间就会有三分矛盾,而士卒之间就会有六七分矛盾。

这样的团队,必然就要解体了。

所以要相互和衷共济,就应该先从统将有一副平和宽容的心开始。

——曾国藩
夫人必有驾乎天下才之量,然后能用天下才,任天下事。

替如夫人洗足;赐同进士出身。

季子言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我意见常相左;(左季高)
藩侯当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他经济又何曾!(曾国藩)
曾国藩用人方略
•情感、利益、约束: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品德、品性、品位: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个环节
•创业初期宜合,局面盛时宜分
•情感、利益、约束: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注重与人才的情感交流
仁者,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

待弁兵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发达,望其成立,则人知恩矣.
吾辈带兵,如父兄带子弟一般。

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

切不可使之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

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亦感恩矣。

湘军之中,有父子家人之情。

离不开利益的引导:
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的欲望。

营官:每月为白银三百两
分统、统领:三千人以上每月三百九十两,五千人以上每月五百二十两,万人以上每月六百五十两
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

凡是遇到涉及利益的问题,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涉及名声的问题,要注意分享。

这样才能成大事。

用人之道要宽严结合
近年奴将失之宽厚,又与诸将相距过远,危险之际,弊端百出。

然后知古人所云“危克厥爱,虽少必济”,反是乃败道耳。

(近年来我对待将领过于宽厚,又与诸将相距遥远,因而一遇到危险,就暴露出很多问题。

经理了古人所说的话:做事“威胜于爱,人数虽少,也能成功。

”违背了这一条,就肯定要失败的。


驭军驭吏,皆莫先于严
无论是带兵还是驭下,最重要的原则都是一定要严。

千金在前,猛虎在后。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循循于规矩之中。

事例:对陈国瑞的处理
在名利问题上要宽,在是与非问题上要严。

•品德.品性.品位: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个环节
品德:于纯朴中简择人才
大抵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

以其质而更傅以他长,斯为可贵。

无其则长处亦不足恃。

大概说来,考察人才的优劣,应当以看他是否具备朴实、廉正、耿介的品质为主。

有这样的品质,又有其他的特长,才是最可贵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品质,即使有其他特长,也是靠不住的。

品性:将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即使有好的药物,如果不对病症,还不如一般的药物有效;虽然有贤才,如果工作不适合他的特长,就不如普通人。

识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左宗棠
反面事例:对李元度的使用
其血性足以干事,而知人则不甚明;其才识足以谋事,而带兵则非所长。

——李鸿章
才能低劣的人,即使是至亲密友,也不宜久留,怕的是贤者不愿意与其共事。

品位:观人之道,视其志趣
大抵观人之道,视其志趣。

卑这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

贤否智愚,所由区矣。

(大致说来,考察人才之道,应该看他的志向与趣味。

志向、趣味低下的人,安于现状,囿于世俗的陋规,因而越来低贱污劣;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向往先贤的辉煌功业,因此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尚明达,人才的优劣智愚,由志向趣味就可以区别开来。


曾国藩考察人才的诀窍:从小事入手
事例:曾国藩对鲍超的考察
胡林翼:三种人不可用
软熟者不可用,诌谀者不可用,胸无实际大言欺人者不可用。

•创业初期宜合,局面盛时宜分
从人之常情来说,有才能的人都想独当一面,本事更大的人甚至想自立山头。

如果手下有有才能的人,也应该让他们独当一面,使他们减少久居人下的怨气。

大树长得高大,如果没有枝,就没有叶没有荫。

一定要有大枝繁叶才茂,这是一定的道理。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要义。

例:李鸿章(湘淮一气,曾李一家)
曾国藩的修养方略
•男儿当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情绪化的反应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从砥砺自己的品性开始
•男儿当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势力之天下,强凌弱之天下,这哪里是从今天开始的?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从古帝王将相开始,没有一个人是从自立字强做出来的。

“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糜不能成一事。

我们兄弟性格受母亲影响很大,好处就在于倔强。

李申夫曾经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脱牙,和血吞”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

我曾经被京城中的权贵多唾骂,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

天下事并不是一开始就设定要如何如何的。

但一进入局面,就迫使你要干出一番成就出来,也只有这样,才可洗去昔日的耻辱,这也是一种倔强。

凡是做事,有志气,没有倔强的性格也是不行的。

艰难困苦,正是上天要将你磨练成英雄的好机会。

天下事只在于人如何去做,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自然会有路走。

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
“挺经”。

“文韧公”
“强”字原是美德,我以前寄信也说。

“明”“强”二字,断不可少。

只是“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才会有始有终。

如果全不明白,一味蛮横,等到别人析之以道理,证之以后效,才低头认输,这就是前强而后北,这就是京城所说的瞎闹。

•情绪化的反应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心境要安静,思虑要深远。

心境安静则精神爽朗充沛,思虑深远则谋划事情周详。

爽朗充沛,志向就不会被扰乱。

谋划周详,事业就不会受到阻隔。

——《鬼谷子》我一天一天老了,也还经常有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时候。

但我总是提醒自己要抑制住自己的怒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
英雄豪杰,就是没有过去这一关啊,也不只你我兄弟这样,关键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他随便发作。

事例:曾国藩处理与沈葆桢的争饷问题。

臣又闻同僚交际之道,不外二端:曰分,曰情。

巡抚应归总督节制,见诸会典,载诸蔌书……数百年之成宪,臣不得而辞,沈葆桢亦不得违分也,军事危急之际,同寅患难相恤,有无相济,情也。

从砥砺自己的品性开始
老师的功劳绝不限于擒渠归穴,镇压了太天国起义上。

一般人都知道老师用人、治军、筹饷、整饰吏治等各方面很有成就,其实这些都是皮相之论。

我跟随老师多年,认为老师有两项功夫为常人所不能及。

这也是老师能够成功的地方。

一是不管有什么事情发生,都是凝然不动心;二是饮食起居,都有一定的规矩,数十年不边,这两件事是我们毕业生所不可仰企的。

老师之所以成功,就在于精神力量的坚卓。

——赵烈文
凡是自古以来能成大事的,一定是自制之力很强的人。

西方人不必说,古人不必说,请让我们看看最近的人物。

曾国藩自少年时候就有吸烟及晚起的毛病,后来决心戒烟,开始的时候烟瘾十分顽强,无法克服;而曾国藩视之如大敌,一定要拔其根株而后已。

他此后能镇压太平天国,正与他能够克服了十几年的积习是同一精神。

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岂不以为区区小节,无关大要吗?而不知道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在是人生品格的第一大事。

善于观察人的,每每于这些地方体现出观察人的眼力。

——梁启超
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

在当时的著名人物中,他可以说是最笨的一个。

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的境界,他的成就震古烁今,没有一个人能跟他相比,这是什么原因呢?他的一生得力的地方,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尽百千险阻而不屈服;他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诚,勇猛精进,艰苦卓绝,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梁启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