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一、概述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二道白河至漫江段起点位于安图县二道白河镇至天池公路K3+000处,经由头道站、头西站、前川林场、马鞍山林场、白西林场、锦北林场,终点位于省道302线抚松县漫江镇北,全长85.893公里,是唯一一条连接长白山北、西、南坡的旅游公路。
本项目的修建将使长白山北、西、南坡各具特色的旅游融为一体,更加合理地保护和开发长白山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构筑环长白山生态旅游圈,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巩固边防。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二道白河至漫江段被列为“2004年交通部和省级主管部门联合组织实施的典型示范工程”之一,该项目的建成定会对该区域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设计依据1.1任务依据本次两阶段初步设计主要根据《吉林省交通厅关于下达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二道白河至漫江段两阶段勘测设计任务的通知》(吉交函[2005]12号)及《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二道白河至漫江段两阶段初步设计外业验收纪要》进行设计。
1.2技术依据本段工程遵照下列标准、规范、规程设计:(1)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066-98)(2)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送审稿(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 《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6)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8)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9)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0)《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12)《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1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1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15)《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汇编》(GB 5768-1999)(1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1999)(1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18) 交通部现行的其它《规范》、《规程》、《办法》2、设计标准3、对工可研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本设计的路线方案、建设规模,采用的技术标准与工可研报告的批复基本一致。
4、对《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二道白河至漫江段初步设计外业验收纪要》意见的执行情况在验收纪要下达后,我们逐一按照纪要中“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工作”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认真细致的做了补充完善。
具体如下:⑴在积雪融化后,于06年4月初对全线进一步核查了不良地质地段情况和旧路病害情况,无增加路段。
对全线不良地质的处置,大部分路基直接填筑山皮石、砂砾,或采取换填山皮石、砂砾方案。
⑵对头西道班等几处平面线形较差的路段,在不更多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认真做了线形的调整;对于前川林场附近由于地形地势的局限,如调整线形克服高差,会出现大填大挖,增加很多工程量,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很严重,故此处按原设计保留。
⑶补充了取土场含水量试验、土石开挖等级等资料,并对各料场的年产量做了进一步的调查。
⑷按意见在大、中桥处补充了控制性钻孔。
⑸认真复核了大、中桥水文计算资料,确定了结果选择的合理性。
⑹对航测地形图及地质勘察等外委资料进行了院内验收,均满足设计要求。
⑺路线平、纵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旧路的平、纵线形,在能够利用旧路的段落按照低路基的原则,充分利用了既有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⑻马鞍山比较线Ⅰ与正线做了同等深度的比较,具体见路线部分说明。
马鞍山比较线Ⅱ和终点比较线差距明显已不做设计。
⑼在地下水丰富的粘土挖方段设置了地下排水设施(渗沟),以减少地下水对路基造成的破坏。
⑽设计中执行了防护工程采用植被防护的方案;对沿线较长的矩形边沟加盖板路段已取消盖板。
⑾对沿线局部参地存在风积雪问题,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防护措施:1)路堤形式长白山地区平均积雪厚度为0.3~0.5m ,严重积雪地段为0.5~0.7m ,全线路堤平均高度为1.45m ,高出最大积雪深度0.5m 。
2)缓边坡结合实际地势地形及路基填土高度,路基边坡采用1:2、1:1.5及1:3不等,但以1:2为主,边坡坡率有变化段设10米过渡段3)参地还林沿线参地路段植树,减轻风积雪对路基的侵害。
⑿大、中桥上部结构已按意见采用20米的简支结构并集中预制方案。
小桥上部在大、中桥的预制场地集中预制,涵洞上部在路基路面综合施工场地预制。
⒀除了正规的林业用道和防火通道外,其余平面交叉已按意见删除。
⒁我们认真研究了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方案,在工艺、材料、美观、当地环境及人文等多方面考虑,力求通过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改善道路的运行安全性水平,提高其耐久性。
⒂考虑了项目所在地施工期很短,认真的进行了施工组织部分的设计,更加合理做好施工组织工作,确定项目的开、竣工时间。
5、测设简况、设计方案拟定及推荐方案的确定5.1外业勘测我公司于2005年9 月19日开始进行外业勘测工作。
首先以“1954年北京坐标系”为基准对全线布设GPS网,并进行测量。
在满足四级GPS网精度的条件下共加密194个GPS坐标点。
在高程控制测量中,引用国家Ⅰ等水准点以1985年国家高程系为基准,采用三等水准测量方法对全线进行水准点加密,共布设了148个水准点。
在平面及高程控制的成果处理中,均以相应的高等级国家成果数据为起算依据进行统一平差,加密后的测量成果均满足勘测精度要求。
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完成以后,委托吉林省地理信息中心沿路线方案走向带进行地形图的航拍工作,利用航测图及德国IB&T公司的CARD/1软件在微机上进行“纸上定线”。
初步确定路线线位以后,对于路线起终点段、高填、深挖地段、大中桥段、拆迁建筑物段,我们均进行了实地的放线,进一步的检查、核对、调整路线线位。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对航测图进行了检验,精度满足勘测的要求。
依据地形图和实地放线的中桩,对沿线的地质、水文、筑路材料及与工程相关的设施、文物、占地拆迁、交叉、管线、环境保护等进行了勘测调查,对深挖方地段,大、中、小桥位置均进行了地质钻探。
地质钻探工作委托地矿长春地质工程勘察院进行,并出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在初步设计阶段我们选择了两条具有比较价值的路线方案作为比较线,即头西比较线(5.097Km)、马鞍山比较线(10.446Km),该两段比较线与正线进行了同等深度的外业勘测和设计。
具体见路线部分说明。
此次收集的资料和计算成果均满足规范要求,外业勘测工作于2005年10月底结束。
在外业勘测过程中,我公司得到了长白山管委会、安图县交通局、抚松县交通局、松江河林业局、二道白河林业局、泉阳林业局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沿线群众也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5.2内业设计根据吉林省交通厅外业验收纪要,在内业设计过程中对工程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证,于2006年4月末完成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工作。
在外业勘测调查和内业设计过程中,认真贯彻了“典型示范工程要点”及我公司关于勘测设计质量的有关规定,保证了设计质量。
6、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全长及所经主要河流路线起点位于二道白河镇至天池公路K3+000处(东经170°30′08″ 北纬41°40′13″),绕过白龙水电站,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环区公路,以利用现有林道为主,经头道站、红土山子、错草顶子、头西站、绕西土顶子上川马白林道经前川林场、马鞍山林场、白西林场,与县道松天线(松江河至天池公路)平交,经锦北林场至路线终点。
终点位于省道302线抚松县漫江镇北(东经128°15′05″北纬42°40′09″)。
本设计终点里程为K85+892.697,路线全长85.893公里。
整段路线按行政区划分为两段,分别为安图段(K0+000—K31+860)和抚松段(K31+860—K85+893)。
全线无断链。
沿线经由的主要河流有头道白河、二道白河、槽子河、松江河、小沙河、大沙河。
7、占地、拆迁情况(1) 占用土地情况:安图段:永久占地共68.36公顷,其中旱田0.4公顷,林地65.97公顷,参地1.99公顷。
抚松段:永久占地共123.52公顷,其中旱田4.15公顷,林地114.97公顷,参地3.79公顷,水塘0.34公顷,园宅0.06公顷,五味子0.21公顷。
(2) 拆迁建筑物:安图段:无抚松段:砖瓦房116平米。
(3) 拆迁电力、电讯设施:安图段:本段直接拆除电杆119根,连带拆除21根。
抚松段:本段直接拆除电杆136根,连带拆除14根。
8、新技术采用及计算机运用情况(1) 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完成平面控制测量。
(2) 采用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获得数字化地形图。
(3) 利用德国IB&T公司的CARD/1软件,进行数字化地面模型测量及路线、路基辅助设计。
(4) 利用陕西公众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的桥梁通CAD设计系统进行桥梁设计。
(5) 利用重庆公路勘察院的Power Culvert公路涵洞CAD设计系统进行涵洞设计。
(6) 全部图纸利用AutoCAD 2002及Word2003、Excel2003等软件进行绘制、出版。
(7)利用《同望WCOST2000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完成初步设计概算的编制工作。
9、沿线地方政府对路线方案的意见及采纳情况在初步设计勘测过程中,有关路线方案等重大问题已与沿线林业局、交通局、长白山管委会交换了意见,定线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本工程对地方道路网、城镇规划的结合,同时充分听取了当地群众的意见。
10、设计文件的编制和组成本次初步设计文件共出版5册,装订12套。
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植被本项目位于吉林省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林业局范围内,是连接长白山北坡、西坡、南坡三条通往长白山天池的旅游公路。
属吉林省东南部山地,长白山中低山中的长白山熔岩台地区。
地面比较平坦,海拔一般在500-1000米,临近山门附近地面坡度略大(约5度左右),向二道河谷缓倾,海拔为1000-1500米。
行政区域地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安图县、白山市的抚松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安图县地处长白山北麓。
长白山高耸南端,牡丹岭、哈尔巴岭蜿蜒西北,南岗山屏立东南。
地势为南部、东部高,北部、西部低。
横亘中北部的荒沟岭为县内自然地理分界线,以此划为南北两个地区。
境内高差很大,最高点为南部长白山主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最低点为北部榆树川布尔哈通河出境口,海拔260米。
安图县地处长白山区,闻名中外的长白山座落在安图县境内,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大水系发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