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考试大纲(实验版)

心理学考试大纲(实验版)

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心理学基础课程负责人张雪开课系部教育学院教研室教师教育二〇一九年八月二十六日《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CJX074005中文名称:心理学英文名称:General Psychology适用专业:师范类专业考试对象:师范类专业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总学时:32 (其中理论教学学时:30 实验实训学时:2 )总学分:2二、课程简介心理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主要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及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其它分支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指导教育教学和其他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考试目标1、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2、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范畴与理论问题3、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依据(一)考试内容所依据的教材所用教材:《心理学基础与应用》(二)考试内容所依据的教学大纲《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三)考试内容所依据的基本阅读素材参考书目:(可去学校图书馆查阅)《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心理学基础》李红;《认知心理学》王甦;《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心理学导论》(美)Dennis Coon.John O.Mitterer郑钢译。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心理学与生活》(美)理查德.格里格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心理学》张春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普通心理学》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心理学纲要》[美]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五、考试方法与考试时间1、考核形式:闭卷2、考试题型、题量及分值本着多样化、多层次考察学生的知识覆盖面及知识应用能力,考试题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或判断题、名词解释或填空题、简答题、论述、材料分析题或实践应用题。

各种题型的题量及分值如下表:题型题量及每题分值分值占总分的百分比备注单项选择题15~20个,每题1分15~20分15%~20%辨析题(判断题)3~5个,每题3分(9~15个,每题1分)9~15分9%~15%名词解释(填空题)3~5个,每题3分(9~15个,每题1分)9~15分9%~15%简答题3~5个,每题4~6分15~25分15%~25% 论述1~2个,每题10~15分10~20分10%~20%材料分析题2个,每题14~16分30分30%(实践应用题)合计100分100%试卷总分为100分,试卷的题型和题量根据每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变化及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弹性地进行调整。

3、成绩评定方式、等级等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平时考核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本课程总成绩的50%。

百分制评分标准,及格分为60分。

4、考试时间110分钟六、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细目第1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2 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和基本任务1.3 心理学的性质和分支第二节科学的心理观2.1 心理是脑的机能2.2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2.3 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3.1心理学的历史和流派3.2 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第四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4.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4.2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了解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认知、情感和意志,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人的心理的实质(1)从心理现象产生的自然历程、动物心理的发展、人类个体心理的发展、临床实践及日常生活经验等方面简要说明心理是脑的机能。

(2)简要说明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主要含义。

3.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历程和标志。

4.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6.研究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第2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意识概述1.1 什么是意识1.2 意识的状态1.3 自我意识1.4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第二节注意概述2.1 注意的含义2.2 注意的本质2.3 注意的种类及规律2.4 注意的功能2.5 注意的外部表现考核知识点与考试要求1.注意的几个品质2.注意的认知理论第3章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1.1 感觉的概念1.2 知觉的概念1.3 感知觉的种类第二节感知觉的一般规律2.1 感受性及其变化2.2 知觉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3 感知觉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2.4 观察力及其培养第三节社会知觉3.1 社会知觉的一般概述3.2 社会认知的过程3.3 社会认知中的几种效应考核知识点与考试要求1.感觉的定义、感觉的种类。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及其种类,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3.视觉的适宜刺激及视觉的生理机制,明视觉与暗视觉,颜色视觉、颜色混合规律及色觉缺陷。

4.感觉适应、感觉后象和感觉对比的定义和种类;闪光融合、闪光融合频率和联觉的定义。

5.知觉的定义及知觉的实质。

6.知觉的基本特性。

7.错觉的定义和种类。

8.观察力的定义,观察力的培养。

第4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概述1.1 记忆的概念1.2 记忆的分类1.3 记忆的基本过程第二节遗忘2.1 什么是遗忘2.2 遗忘的原因2.3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2.4 遗忘的规律第三节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及运用3.1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3.2记忆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考核知识点与考试要求1.记忆的定义,记忆过程的几个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记忆的作用和分类。

2.表象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3.记忆的三个系统是怎么划分出来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联系起来的?4.系列位置效应。

5.记的定义、种类和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6.保持和遗忘的定义。

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

遗忘原因的两种学说。

7.艾宾浩斯对记忆和遗忘的研究,保持曲线。

8.再认和回忆的定义,影响再认和回忆效果的主要因素。

第5章思维与想象第一节思维的概述1.1 什么是思维1.2 思维的品质第二节想象的一般概述2.1 想象的概念2.2 想象的种类第三节思维的一般规律3.1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3.2 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3.3 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3.4 创造性思维3.5 思维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考核知识点与考试要求1.思维的定义及其特性。

2.思维的种类。

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定义、它们的区别和相互联系,求异思维的特点。

3.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4.认知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定义、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解决的思维特点。

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想象的定义,想象和表象的关系,及想象的种类和作用。

第6章情绪与情感第一节情绪和情感的概述1.1 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1.2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1.3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第二节情绪情感的一般规律2.1 情绪情感的特性2.2 情绪情感的功能2.3 情绪发生的生理机制2.4 情绪情感在教育中的运用考核知识点与考试要求1.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情感的两级性和生理机制。

2.表情的定义、种类和性质。

3.基本情绪、复合情绪、情绪状态(心境、激情和应激)和高级情感。

4.情绪、情感的功能和作用。

第7章意志第一节意志的概述1.1 意志的概念1.2 意志行动的特征1.3 意志的特点第二节意志的一般规律2.1 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2.2 意志的心理机制2.3 意志行动的过程第三节意志品质的特征与培养3.1 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3.2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3.3 意志规律在品德教育中的应用考核知识点与考试要求1.意志的定义,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意志与认识、情感、个性的关系。

2.意志行动的两个阶段,以及这两个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

第8章个性倾向性第一节需要1.1 需要的一般概述1.2 需要理论1.3 需要的发展和调适第二节动机2.1 动机的一般概述2.2 需要、动机与行为2.3 动机理论第三节兴趣3.1 兴趣的一般概述3.2 影响兴趣形成的因素3.3 兴趣的品质考核知识点与考试要求1.自我实现需要的内涵2.成就动机理论第9章能力第一节能力概述1.1 能力的一般概念1.2 能力与知识、技能1.3 能力的种类1.4 智力的概念和智力结构理论第二节能力的个别差异2.1 能力的类型差异2.2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3 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2.4 不同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第三节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条件3.1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3.2 能力的培养考核知识点与考试要求1.智力结构理论2.能力测量的方法第10章气质和性格第一节气质概述1.1 气质的一般概念1.2 气质的类型1.3 气质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二节性格概述2.1 性格的一般概念2.2 性格的结构与类型2.3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考核知识点与考试要求1.理解气质的生理基础2.性格的类型理论和特质理论第11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第一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1.1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1.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点及问题1.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第二节心理辅导1.1心理辅导1.2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1.3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考核知识点与考试要求利用心理辅导的方法解决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

七、其它执笔人:教研室主任签字:院长审核签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