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 •
• •
3.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研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 效及相关工作行为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与相关工作态度的关系;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紧张的关系。 (1)自我效能感 与绩效、 态度关系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自我效能感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 ,包括实证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 个案研 究以及文献研究等等 ,其研究结果都证明了自我效能感是预测绩效的最 佳指标之一。高的自我效 能感会促进绩效的提高 ,低的自我效能感则影响 绩效的增长。 [10] 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去尝试挑战性高的工 作 ,设置较高水平的目标 ,并表现出较强的目标承诺 ,从而提高工作 绩效。 [11] 同时 ,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也很强。而与之相反的是 ,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对挑 战性的工作往往会采取回避态度 ,为自己设置的 目标也较低 ,对目标的承 诺也不高 ,从而影响到他 们的工作绩效。同时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常常持怀疑态度 ,因而对生活的自控能力也很弱。 一般来说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 ,工作绩效通 常比较好 ,因此就会获得相应的报酬 ,也会 在组织 中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 ,由于其业绩平平 ,获得的报酬也比较少,晋升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相比 ,会有更高的工作满意 度、
• • • • • •

• • • •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主要内容 综合班杜拉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自我效能感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方面: 1.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和变量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来自四种不同的途径:以往的成败经验;他人的示范效应;社会劝说 ,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6] 这四种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信息常常综合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产生影响。 (1)以往的成败经验。以往成败的经验对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 ,成功的经验可以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则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当个体尚未形成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之 前。 [7]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最初的成功经验对于人们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来说是很重要的 ,而这一点可以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 ,管理者们可以将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几个阶段或小块,鼓励员工循序渐进、 一步步地完成每一个小任务 ,以此增加他们的成功经验 ,进而提高其自 我效能感 ,最终在今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2)替代性经验(示范效应) 。对于自我效能 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由那些社会“模范” 所提 供的替代性经验。 [7] 如果人们看到跟自己相似的 人通过持续的努力获得成功 ,他们就会相信自己 也有能力 成功。相反 ,对失败者的观察会使个体 怀疑自己进行相似活动的能力 ,进而会降低动机 水平。同时 ,班杜拉还强调了榜样与个体越相似 (如在年龄、 性别、 身体特征和教育等人口特征学 特征 ,以及地位 和经验等方面相似) ,要完成的工 作的关联性越大 ,对观察者自我效能感形成过程 的影响就越大;相反 ,如果观察者发现榜样跟自己 很不相同的话 ,那么榜样的行为选择以及所产生 的结果就不会对他们的自 我效能感的形成产生较 大的影响。 [7]我们平时所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指的就是示范的巨大效应。 (3)社会劝说。社会劝说是加强自我效能感 的信息来源之三。当人们被劝说他们拥有完成任 务和工作的能力时 ,他们更有可能投入更多的努 力和毅力坚持下来 ;当人们在做一项工作的过程 中开始感到举 步维艰或是怀疑自己的时候 ,这样的社会说服其作用就更加明显。因此 ,社会劝说的作用在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公司的管理者对绩优员工及时给予表扬和称赞 ,对于提高员工自我效能 感是很有帮助的;学校老师对于表现良好或者有进步的学生时不时地给 予言语表扬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当然 ,并非所有的表扬都会 提高自我效能感 ,也并非所有的批评 都会降低自 我效能感。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而 建设性的批评反而会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4)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班杜拉认为情绪 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7] 人们在评估自己的能力时 ,常常会依赖于当时生理和 情绪上的感觉。他们往往将受到的压力视为是业绩不良的征 兆 ,而把耐力活动中的疲惫感和疼痛看作是生理缺陷。同时 ,情绪也会影响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 ,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可能削弱自我效能感。 2.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执行某项活动的动力心理过程中的功能发挥 ,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即行为选择、 动机性努力、 认知过程以及情感过程。 [8] (1)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正如 班杜拉所说 :“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同 时 ,人们也通过自我效能感选择某些特定的活动 和环境 ,并对所处的环境加以改造。 ” [8] 人们尽量 回避进入 那些自认为超出自身能力的环境 ,而去选择自感可以应付的环境或活动。人们通过自己 所做的各种选择 ,培养出不同的技能、 兴趣和社会 关系网 ,而这些方面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 ,具有较低自我效能感 的人 ,在生活中面临挑战时 ,往往将其视为一种威 胁 ,因而采取回避的态度;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 人 ,对于环境中的挑战则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 ,在 他们看来 , 正是这些挑战为其提供了各种学习新 技能的好机会。 (2)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动机性努力的程度。 当人们感觉自己在某项工作上有较高自我效能 时 ,就会干得更加卖劲;而如果认为自己在某项工 作上的效能较低时 ,就不会付出那么多的努力。 [9] (3)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过程。当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他们的思考过程有可能是 自助性的 ,也可能是自我阻碍性的。那些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 ,一般都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 幅成功者的剧情 , 使他们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行动 ,他们所注意的焦点是怎样更好地解决问题;相反 ,那些低自我效能感的人 ,则总是在担心所有可能会出差错的地方 ,脑海中总是构造失败者的剧情 ,这样必然会降低其努力 水平。 [6] (4)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情感过程。在面临可能的危险、 不幸、 灾难等厌恶性情境条件时 , 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 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等情感过程。这些情绪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 程的性质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高自我效能感的人 ,不会在应对环境事件之前忧虑不安。自我效能感弱的人 ,则怀疑自己处理、 控制环境的潜在威胁的能力 ,因而体验到强烈的应激状态和焦 虑唤起 ,并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御行为被动地应对环境。这些行为方式 既限制了个体人格的发展 ,又妨碍了其主体性在活动中的功能发挥。
一定顺序自我效能:概念、 理及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四 五
信心) ,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 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 一系列行动。”[4] 总之 ,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 度。拥有技能与能够整合这些技能从而表现出胜任行 为 ,两者是有很大差距的。即使个体拥有完成任务所 必需的技能并知道如何去做 ,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不自 信 ,产生怀疑 ,也不可能表现出胜任行为。自我效能感 是只针对特定任务领域而言的 ,并不是一个一般的个 性特质。班杜拉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 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 的领域中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 ,并不存在一 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 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 但是 , 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希望找到不依 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国外很多研究结果表 明,所测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 尊水平,而且对绩效的预测力并不显著。 因此 ,研究自 我效能感必须要针对具体任务领域。只有这样,才能 提高其对工作绩效等相关指标的预测效果。[5]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以及理论被很多学者应用于实践 领域中,发展出了一系列相关概念 ,如管理者的管理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