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零开始推行精益管理终极目标:日常业务与项目团队的改善提升相结合,在各个职能系统全面展开,持续改善。
日常业务的KPI和改善提升的KPI相结合,配套的流程、制度和绩效管理完善,既能最低成本高效完成日常业务,又能灵活组织团队,解决日常问题,企业转型,及指标提升等。
常见的几种形式:1、面向问题(最需要)专业的精益团队立项,解决现实问题,修订方法和流程,形成长期的做法和制度。
持续不断的解决来自生产,质量,成本,交期,设备等方面的问题,不断的完善业务流程和制度,尽可能的避免同类问题发生。
问题:可能会因为单个问题,触及上层庞大的管理体系,暂时无法改变,表现的无能为力,毕竟是从点的改善开始。
2、模块推进(最常见)先期进行现场5S、目视化、作业标准化等基础模块推行,后面进行工作研究,作业分析,线平衡等推效率提升OEE,同时还有VSM,layout,快速换模,TPM,拉式生产,单件流等全面开花,从降库存,减少周期,提高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全面展开改善,这些基本围绕生产过程进行改善。
在现场改善时,会涉及到质量,计划,生产等职能模块的流程的改进,以配合现场改善。
问题:一边按部就班的模块推进,一边内部技术与管理问题不断,即没有很强的针对性。
容易出现改善的人专注改善,日常业务的人为了内部问题焦头烂额。
3、从成本入手(最直接)分析公司成本构成,选择改善对象,以节省成本为主要目的进行改善。
问题:制定降成本计划时,仍然回归到第二条,在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精益工具降低成本;4、职能推进(最全面)从现场管理,作业过程,设备,质量,生产计划,物流配送,采购供应等模块建立全价值链精益管理。
从各个职能角度,完善管理体系,对应的流程和制度,体现在现场。
此种方式涉及部门多,推动声势浩大。
问题:工程浩大,难度高,容易失去目标性,针对性。
没有压力时,很多人会问,我没有问题,我还需要改善吗?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推行,才是最合适的呢?一项改善,有的不需投入额外成本,有的需要投入;一部分只在一个工位或班组内部,一部分要冲出多个层级,要变动一个管理体系;见效快的往往在于生产效率,现场管理,贡献大的往往在于体系和流程制度的完善。
而最终,要去建立新的管理方式,健全、系统,避免掉大部分问题,甚至要去建立新的企业文化和全员价值观。
因此,优化工作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管理和文化。
改善的一般内容:1、生产系统点的改善(如某工序产能提升,停线降低等)2、生产系统点的改善引申的职能系统流程和规则的改善(计划、库存、周期、成本等)3、生产系统模块推进(layout,快速换模,TPM,拉式生产,单件流等)4、各职能系统问题的解决(技术更改、BOM、备件采购、送货进度等。
1-2-4可关联)5、各职能系统流程和规则的改善,管理体系的建立(设备管理模式,计划管理模式等)6、配套管理体系的整合完善;(监控机制、绩效管理、权利分配、利益分配、项目机制、审批机制等)7、企业文化的扭转(管理风格,做事风格,语言与书面沟通,商业礼仪等)精益推进方案(尝试总结精益推行的大体思路):前言:改善需要动力常见一些公司,在内部生产及其他职能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指标压力的情况下,去推行精益管理,倡导改善,这样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改善动力。
再加上老板不重视的话,精益基本上算是形同虚设了。
要想让大家重视改善,需要改善,那么不妨先着手以下事情:1)从公司的战略计划,层层分解任务,形成长期短期指标和当期任务。
梳理这个过程是否具备,或者检查是否在关键领域有明确的指标和要求,如小时产能、资金占用,在制品等方面;同时,检查职能部门的流程是否有明确的节点要求等。
第一步要做的事完善公司的指标和要求,不留空白地带,不能在任何一方面失控。
不受管控的领域是无法产能动力的,这一步也是对基础管理体系的完善。
2)对重点领域的指标开始加压,提升指标,提高要求,之后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扩大范围。
工厂内部迫于压力,开始着手改善,但因方法,视野等问题,效果可能不佳,会产能作假。
3)同时,统计生产系统各职能待解决的问题点。
4)抓典型,抓作假,用一次案例教育生产系统,传达一个观点:“你们现在做的很差,还有很多问题,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宣布统计的问题点。
这一步,让生产系统的管理人员认识到,要直面问题,要承担压力,要摆正态度,虚心学习。
此时,引入精益的时机到来了。
1、选取样板线,改善,宣传,将精益引进门。
选取一个点,改善后效果明显的点,要立竿见影,可以是某一区域的5S,可以是某瓶颈工序的生产能力,可以是频发的质量问题等。
IE或精益团队全程负责,组建改善团队,打好第一枪。
结束后,借机宣传IE和精益思想,老板参与启动,号召全院行动起来。
接着完成以下事项:1)改善部门制定公司精益推行长期战略和年度推行计划,高层领导审批。
2)建立生产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初期由专职改善部门担当。
制定生产系统项目制相关规则,明确项目负责人的任命,成员的抽调,项目过程管理规则,绩效考核及利益分配等一系列项目管理规则。
3)专业改善团队的完善,划分职责。
前期主要分3个功能,1是设置项目推进人员,主要负责改善项目推进,和生产系统的改善。
2是项目统筹管理。
3是设置辅助小组,改善后前期进行宣传,问题统计、数据管理,合理化建议批复等。
此阶段精益主要以项目推进为主。
4)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前期可以先通过电子表格进行收集统计,后期可考虑开发信息系统。
2、以不同主题分阶段的形式持续推进,以项目和全员改善辅助。
精益管理开展初期,需要立竿见影的效果才能给予领导和员工足够的信息。
因此从生产系统开始,从见效快、问题多的点作为切入点。
思路:主题模块+配套项目+全员改善1)按照推进计划,分步推进。
每一年或半年一个主题,推行期结束后常态化。
如第一个主题,现场5S,为期半年,引导车间推行5S,5S和目视化管理同时进行。
后续建立5S等级评价和持续监督机制。
若现场问题不突出,先从问题最多、急待解决的领域入手,确定一个半年计划,这个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选择。
2)启动全员改善机制,建立提报流程、执行配合流程和奖励办法。
合理化建议但必须围绕当期主题进行提报,初期引导数量,后续注重质量。
3)在推行过程中,项目管理组织要建立问题检讨会议,之后形成项目计划,用于改善当期突出的现场问题和其他牵连问题。
仅限于对现场管理有影响的改善点,可引申至职能系统进行改进,不可偏离主题太多。
4)依此模式,可分别推行5S与目视化管理、标准作业、现场布局,物流配送、计划、设备、质量等。
逐个按模块制定计划,推动现场和非现场的问题解决,流程完善,或改善提升。
中间持续建立项目计划和持续推动合理化建议,推动阻碍点的定点改善,解决现场问题。
(合理化建议不宜多,但一定要真正有效)5)每一期改善推动期结束后,需标准化,常态化,项目管理组织辅助项目团队在推动期内完成相关配套管理制度,监督及考核制度,形成长期机制。
6)每一期时间不够,可增加二期。
项目管理组织需要建立评价制度,奖惩制度,设立内部标杆,形成内部对比。
并且建立交流与分享会议。
7)每一期主题应用对应的精益思想和工具,或者自己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形成知识库进行传承。
3、各职能系统进入,以精益思想为指导,建立XX生产系统。
职能部门改善可以与精益主题同时进行,也可以在生产系统的精益主题推行一段时间后,着手进行,主要依据公司的实际推进情况和老板的决心。
前提:1)在职能部门推行的前,需要建立各职能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包括生产系统。
负责该职能系统的项目统筹管理。
2)部分精益人员转变为公司层面的统管部门,逐步搭建公司层面的项目管理职能,主要功能见6。
此时,精益管理人员有3项核心职能:1、项目推进。
2、辅助管理。
3、公司层面的改善项目统筹管理。
生产系统的项目管理由生产系统专人担当。
前期工作就绪后,职能系统正式进入改善期。
主要内容为:1)首先配合改善当期主题下,终端现场反应的问题,优化内部流程,改善规则,可先建立短期对策,一个主题结束时,对应的职能必须完成完善长期的管理流程和制度。
2)其次,立项解决各职能系统存在的问题。
通过跨部门检讨会议确定职能部门急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改善。
3)自评或者企业指令,建立新的职能管理模式,体现精益思想,配套精益生产的运行。
主要是建立长期的对策和流程,来避免问题,进一步优化自身。
4)建立信息化平台,解决跨职能衔接问题。
推行方法:1)建立职能系统的项目管理组织,功能如上。
2)职能系统精益以项目形式推动,优先配合生产系统精益当期主题,完成一个主题,完善一项管理。
3)在配合的同时,项目管理组织通过检讨会议,明确急待解决的其他问题,组织立项。
4)项目结束后,项目管理组织要建立评价制度,奖惩制度,设立内部标杆,形成内部对比。
并且建立职能系统交流与分享会议。
5)推动期结束后,标准化,形成长期机制。
项目管理组织要建立定期流程稽查机制,流程检讨会议等形式,持续挖掘改善点,持续改进。
6)推动1-2年后,保证研发,采购,生产,质量,设备等重要职能全部进入。
在精益主题和职能改进推行一定时间后,如果效果不错,此时提出建立…PS系统(xx生产系统),规划框架,符合精益产期战略,但又将精益生产作为一个分支,进一步扩大推行范围,为全价值链精益管理做好准备。
设计宣传资料,向高层表达新的战略计划。
后续企业的所有改善提升活动均在此框架下推进。
也可以直接以此种形式推行精益管理。
4、配套管理体系整合完善(同时进行)(项目管理,监控机制、绩效管理、权利分配、利益分配、审批机制等)注意点:1)各职能需要对所有业务和流程,进行全面的标准化,确保改善成绩能够被准确的衡量,同时也确保改善后持续监督有据可依。
2)建立起改善与财务报表的关联,统一效益计算方法,让企业真正看到效益。
3)建立各职能的项目管理组织,用于组织协调众多改善项目的实施,主要功能有:组织检讨会议进行立项,过程控制会议,评审会议,长期监督。
立项时查找重复,实施过程协调公共资源,协调冲突事项,统一内部表单文件格式等。
项目结束后组织评比,充当评委,设置标杆,做好利益分配等。
最后建立长期监督机制,流程稽查机制,流程检讨会议等形式,后续由流程管理组织负责稽查监督。
最重要的是,该组织要时刻与职能系统高层保持沟通,明确战略计划方向,借助权利做决策,任命项目负责人,项目管理矛盾的协调处理等,目的就是要统筹好该系统内的多项目顺利实施。
4)改善工作要与绩效管理挂钩,让全员实现日常工作+改善提升双重角色的常态化。
并且能够根据战略计划的侧重点,来决定改善绩效的构成比例。
5、企业文化的扭转(同时进行)在全公司范围,制定企业文化纠正计划,从管理风格,做事风格,语言与书面沟通,商业礼仪等方面,推动改善项目,形成细分计划,实施评比。
推动期结束后,形成持续的监控机制,长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