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预测题

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预测题

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预测题【专家建议】一、写作要求1、写作文应该打简单草稿,写出简略提纲、标题和第一段,并要确保第一段点题。

2、一定要使文章有“亮点”,要写保险文,不要写自己不熟悉的文体,不要轻易写没有把握的“创新文”3、写完作文后,要认真读一遍,不要出现语病和错别字,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4、把作文工工整整的抄写出来。

二、时间安排审题——5分钟;构思列提纲——10分钟;行文——45分钟;浏览检查——5分钟。

不得超过65分钟。

辅导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要认真备好课,利用两三节课左右的时间,做好点评,最好结合有关范文,效果就更好,毋需再让学生去写,时间也来不及。

一、山东省自主高考命题作文近七年来的特点:2007年的话题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富有诗意,难度较以前有所降低,从某个角度说就是写“难忘的事”,但不能忘了“风化”的含义,有久远的历史事件背景。

2008年的“春来草自青”涉及“自然规律”等立意,具有较高的思辨性,同时又富有诗意、禅意。

2009年的题目是“见证”,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形式简单、明确、开放、内容朴实、厚重、大气。

2010年高考作文在形式上又做了创新,由“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这句话,写出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

2011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

又是一道命题作文,比较好写。

最容易得高分的理解应是,我们的世界缺失某些东西,需要我们深思,如呼唤良知,呼唤道德,呼唤理想,呼唤诚信等。

2012高考材料作文题,孙中山的一段话。

此类题目空间大,有话说。

2013年高考题目从《咬文嚼字》给著名作家挑错谈起……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考生可以多角度选择立意写作。

二、由此看出山东省自主高考命题作文的特点:定位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健康心理素质,关注现实生活,倡导科学思维方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追求崇高思想境界,关注生命、倡导人文关怀等方面。

作文题目按照“不陈旧、不怪诞、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命题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有情可抒,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

根据山东历年命题趋势和今年的实际情况,专家认为:2014年作文在审题立意的指向性上,将仍然着眼于考生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引导考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今年作文内容将会有三个侧重:侧重引发考生对自身成长、高度社会责任心的关注和思考;侧重树立大眼光大胸怀,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时事;侧重考查理性思辨能力等(具体的就是引发考生关注5大主题,分别是:对人与自然、人和世界的关系;对自我心灵的关注;对文化历史、社会时事的关注探索;对为实现崇高理想无所畏惧、百折不挠的追寻;对社会人生的体验。

)。

备考时尤须注意的是:我省高考作文试题不会功利性太强,虽暗含时事,但不会导向进行狂热的时事关注和时评类写作(专家语)。

2014年山东语文试卷作文将重视命题作文的形式,材料作文(话题)形式的练习上注重“题目+限制”或“引导语或阐释语+题目+限制”。

三、作文题目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即是对人民幸福的憧憬,也是民族复兴的目标,更是对国家富强的渴望。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拥有它,就有奋斗的动力,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作为社会经验尚不丰富的中学生,写作“中国梦”时,大可不必非去触及自己陌生的领域,去写宏大的主题,——那样很容易陷入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误区。

立意时,首先可以试着去关注身边的人,接近他们的梦想,发掘出那些积淀在梦想中的平凡的、感人的、释放着积极的正能量的,或朴实或高贵的精神、品质,进而将之提升到“中国梦”的高度;其次,可以立足身边小事,从精神文明、社会道德等层面反映“中国梦”。

思路一:寻找有梦想的人可写散文,文章以“我”的“寻梦”之旅为线索,记录了“我”的见闻感受或心理历程,点明“梦在心里,希望常在”的主题。

写见闻感受,可以描述街头所见几个片段,从平凡的生活状态中发现人物内心的梦想;写心路历程,可以用联想的手法,将一幕幕生活画面在“我”脑海中呈现出来,通过逐一比对,发现原来每个人心中都是有梦想的。

无论哪种形式构思,结尾都要回归话题,点明文中所写的都是朴实而不凡的“中国梦”。

思路二:讲述有梦想的事可写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通过自己经历的一件事,引发关于“中国梦”的思考和感悟。

思路三:赞美梦的追逐者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从身边的亲人、老师、邻居、同学中,选一个认真生活着的人,以梦想为线索,通过若干事例,挖掘出他(她)身上蕴涵着的“梦想”的力量,结尾点题,将个人的梦想升华为“中国梦”。

思路四:人人都有一个梦本文当写成寓理于事的记叙文。

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让不同人物出场,讲述或展示他们的梦想,最后以“我”——一个倾听者的身份收束点题;也可以写有“我”参与的一次“梦想讨论”,在谈话中揭示“中国梦”的内涵。

思路五:当然“中国梦”也可以写成议论文(略)。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引用一学者的话寄语大学生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思路点拨】这是一个适合多角度立意的作文材料,根据不同的思维视角,可以从“爱国”“责任”“使命”“态度决定一切”“立足当下”“个人与国家”等角度立意。

写作时,可以结合现在比较关注的“正能量”“中国梦”“国民素养”等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也可以围绕“如何爱国”来行文,比较容易写作的文体应是议论文。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有关部门统计:不论机关单位的公款招待,还是民间的私人庆典,我国每年在“舌尖上”的浪费数量巨大,至少有800万吨食物蛋白和300万吨脂肪被白白丢掉——等于浪费掉了2.5亿到3亿人一年的口粮,这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堪承受之重。

据一项针对北京部分大学餐后剩菜剩饭情况的调查表明,倒掉的饭菜总量约为学生购买饭菜总量的三分之一。

按全国大专以上在校生总数量2860万人(2009年底数据)计,大学生们每年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

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显示,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色彩。

写作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抓住核心的问题,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紧扣“勤俭”挖掘立意。

具体的写作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1)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丢弃。

(2)养成俭朴的良好生活习惯,益国益民,并有助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3)杜绝铺张浪费,弘扬勤俭节约精神,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4)俭朴并不等于吝啬,要树立健康的消费观、价值观。

(5)树立俭朴正气,摒弃奢靡之风,好习惯应该从小养成等。

一定要注意结合社会现实,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要有地气。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正能量”是经常被引用的一个词。

它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的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每个人的心里都潜藏着巨大的正能量,正确使用这种能量,足以成就丰功伟业。

相反,如果正能量不足,就会产生巨大的负能量,足以让你一事无成。

每个人都应积极积蓄正能量,疏导负能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⑴.自我成长需要正能量。

可以从自我角度落笔,写一篇记叙文,讲述自己在正能量的支配下奋发努力的故事,或如何在前进路上将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

也可以写议论文,阐述正能量对自己的促进作用,负能量对自己的反作用。

⑵.社会进步需要正能量。

可以从社会角度落笔,重点阐明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一个良性的社会需要开掘正能量,减少负能量。

⑶.人生发展需要正能量。

在一个人的生命长河中,要积极寻找和积蓄正能量,唯有如此,才能鼓舞自己、发挥潜能,不断朝着人生目标奋进。

同时,要自觉抵制负能量,不断校正人生航向。

⑷.漫谈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不同作用。

阐明什么是正能量和负能量,两者有何不同作用;如何培养正能量,有效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如何克服负能量,变负能量为正能量,塑造美好心灵,促进民族进步,推动历史发展。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

(苏童)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多少年过去了, 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莫言)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思路点拨】①所给材料从三个侧面谈及对经典的理解:第一句话谈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影响(侧重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第二句话讲经典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侧重对个人的影响);第三句话言经典作品对中学生和作家的作用(侧重对写作的帮助)。

考生从“品读”出发(落脚),选取这三个侧面的任一立意记叙或论述,均视为切题。

②“品读”不仅是“读”(对情节的简单了解),更要体现“品”(品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品出人生感悟),记叙文要体现出“品读”的过程,认识的渐进过程;写成议论文也要尽量体现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

③把“品读”和“经典”两个概念捆绑起来记叙或论述,或者把“经典”和“品读”分开表述,写作重点把握准确,均视为切题。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报纸称:在全国的许多中小学校,“四书五经”又重新走进课堂,成为一门要求学生必须熟读、背诵的必修课程。

据说,北京目前已有25所学校开展“读经”活动,广州市的“五一”小学等学校,早在1998年就试行“读经”,全国计有100万孩子加入了“读经”行列。

你是如何看待“读经热”的?要求: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