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10-
(三)眼的折光异常
1.正视眼
6米以外光源 E
2.非正视眼
6米以外光源 M
6米以外光源 H
近视:眼球前后径过长,平行光聚焦于视网膜前;可用 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球前后径过短,平行光聚焦于视网膜后;可用 凸透镜矫正。 散光:眼球表面不是正球面,来自经纬线的光线不能聚 焦在视网膜的同一点;可用圆柱镜矫正。
⑵ 听骨链杠杆长短臂之比 1.3 : 1
17×1.3≈22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23-
强音 中耳小肌反射性收缩 听骨链振动幅度↓ 保护感音装置
3.咽鼓管 调节鼓室与大气的压力平衡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24-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导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膜耳蜗 声波外耳道鼓膜鼓室气动蜗窗膜耳蜗
(四)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19-
第三节 听觉器官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20-
一、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听阈: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 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最大听阈:振动强度在听阈以上继续增加 时,刚会引起鼓膜产生疼痛的强度
听域:在听力曲线图中,听阈和最大听阈 之间的区域。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21-
二、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
(一)耳廓与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和共鸣腔作用
耳廓集音、辨音源 外耳道传音
(二)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
1.鼓膜: 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
鼓膜振动与声波振动同始同终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22-
2.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形成交角杠杆
增压效应 鼓膜→听骨链→卵圆窗
⑴ 鼓膜 : 卵圆窗膜 = 17倍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26-
(二)基底膜的振动与行波理论
1.外耳、中耳、内耳、听N、听中枢构成听 觉的结构基础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27-
2.行波理论内容:
①蜗底部基底膜振动
②以行波方式沿基底膜传向蜗顶部
③低频引起的行波传播较远,最大振幅靠近蜗 顶部
④高频引起的行波传播较近,最大振幅靠近蜗 底部
⑤某频率→某处(最大振幅处)毛细胞↑ 中枢某部位产生某音调
2.骨导
声波颅骨振动耳蜗骨壁振动耳蜗
正常时:气导的传音效应>骨导; 传音性耳聋(鼓膜或中耳病变)时:骨导>气导; 感音性耳聋(耳蜗病变)时:气导和骨导同时受损。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25-
三、内耳(耳蜗)的感音功能
适宜刺激:16-20000Hz的空气振动疏密波
(一)耳蜗的结构
感音装置: 基底膜科视蛋白
诱导视杆细胞产生
视黄醛
感受器电位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15-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 和颜色视觉
•三原色学说
红绿蓝感光色素
色盲、色弱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16-
三、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
(一)视敏度(视力):
(1)概念:指人眼能分辨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2)视角:指两个光点的光线投射入眼中通过节点 所成的夹角。
视 觉 明视觉
暗视觉
视敏度 高
低
分辨能力 高
低
色觉 有
无
动物种系 鸡等
猫头鹰等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13-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代谢
视紫红质
视蛋白
11顺型 视黄醛
VitA补充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全反型 视黄醛
-14-
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 感受器电位的产生
外段视盘含视紫红质,一种由视蛋白和视黄醛 组成的结合蛋白质。
适宜刺激:370-740 nm 的电磁波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4-
可见光
眼的折光系统 折射成像
视网膜的感光系统 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视神经-动作电位
视觉中枢→视觉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5-
人眼的基本结构: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6-
一、眼的折光功能
(一)眼的折光与成像
眼的折光系统构成: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8-
正常眼处于安静、不调节时,其折光系统的主焦 点恰好在视网膜上。 6米以外物体各点的平行光线可在视网膜上成像。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9-
(二)眼的调节
1.晶状体变凸:
近点:指眼球作最大调节时所 能看清近物的最近距离,它 反映眼的最大调节能力
2.瞳孔缩小: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3.两眼会聚:使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7-
简化眼:由于眼的折光系统是由多片凸透镜组成,为了研 究和应用的方便,将其复杂的折光系统简化=简化眼:设 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20mm,折射率为1.333, 曲率半径为5nm,节点(n,光心)在角膜后方5mm处,后主 焦点在折光体的后极。
简化眼及其成像情况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一、感觉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及分类
感受器:专门感受机体 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 结构。
感受器官:感受器和非 神经性附属结构一起 构成的感受装置。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1-
感受器分类:
所在部位:
内感受器 外感受器
接受刺激的性质:
机械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某神 经纤 维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28-
3.换能 耳蜗科蒂器的功能:
基底膜(科蒂器)振动→使毛细胞顶端与盖膜相 切→引起耳蜗微音器电位→听中枢
(三)耳蜗生物电现象
1.毛细胞RP 在耳蜗未受刺激时,以鼓阶外淋巴为参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17-
(二)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
人从亮处进入暗处,起初视物不清楚,经一 段时间后能逐渐看清物体的现象。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18-
明适应: 人从暗处进入亮处,起初视物不清楚,稍候片刻
明视觉恢复的现象。
(因视杆细胞视紫红质大量分解→视锥细胞接管工作)
(三)视野
单眼注视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所能 看到的范围。 视野范围:白>黄蓝>红>绿 颞侧>鼻侧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2-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㈠适宜刺激 各感受器有自己最敏感的刺激形式
㈡换能作用
刺激→感受器→跨膜信号转换→ 感受器电位(发生器电位)
㈢编码作用 刺激信息→ 动作电位序列
㈣适应现象 刺激继续→动作电位频率降低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3-
第二节 视觉器官
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大约有95%以上的信息 来自视觉。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11-
二.视网膜的感光功能 ㈠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12-
(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项 目 视锥细胞系统
视杆细胞系统
分布(人) 愈近中心部愈多 愈近周边部愈多
信息传递 单线或聚合程度低 聚合程度高
感光色素 视锥色素(三种) 视紫红质
光 敏 度 较差(感受强光) 较好(感受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