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与发展

传播与发展

传播与发展
一,发展传播学极其发展阶段:
概念:作为传播学的主要分支领域之一,发展传播学的提出是以美国学者勒纳在1958年发表出版的《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为标志。

发展传播学一般被解释为运用现代的和传统的技术,以促进和加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的过程。

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传播手段,有效地帮助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促进社会发展。

在发展传播学的传统中,其理论焦点始终是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

阶段:发展传播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50年代的现代化理论阶段、60年代的依附理论理论阶段、70年代以后的世界体系理论阶段。

90年代以来,全球化话语逐渐替代发展传播学的话语体系,但发展的中心议题仍未变,仍然是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

围绕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主题,不同历史阶段的主导理论分别展开了对大众媒介角色与功能的探讨。

①50年代现代化理论:所谓现代化, 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过渡的过程。

现代化可以概括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
值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

勒纳、施拉姆等学者认为对发达国家成功模式的移植
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当然路径, 大众传播和大众媒体的信息扩散被认为是现
代化的主要手段。

其关注焦点是经济增长。

其传播特色是一套精英主义的, 垂直、自上而下、单向、线性的大众传播模式。

现代化理论使得欠发达国家本土文化被边
缘化,所谓的自由流通不过是从发达地区流向贫困地区的单向流通,现代化理论并
未真正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缺陷:
1,将现代化和传统割裂起来,认为社会必须要按照西方的模式来改造。

2,把从西方向第三世界国家的单项的国际信息传播视为解决这些国家问题的灵丹妙药。

3,产生与冷战时期,与其说是为了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倒不如说是为西方国家扩大政治势力和跨国公司产品扩张提供理论依据。

②60年代赋权理论:现代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开出的药方非但未能带来这些国家大众
传播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反而造成发展中国家大众传播事业逐渐沦为西方发达国
家的附庸, 在传播制度、资金、传播技术、媒介内容等诸多方面依附于西方发达国
家,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的牺牲品。

在此背景下, 60 年代中后期, 源于拉美、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点的依附理论走上前台。

依附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理论,用于解释第三世界国家不发展或沦为西
方附庸的原因。

代表: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白银资本),巴西社会学家卡多所等人。

依附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中心---边陲”经济体系,西方发达国
家是中心国家,发展中国家是边陲国家。

理论认为,欠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发达
和未能实现现代化,是由于中心国家利用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对边陲国家的控制和剥削造成的,使他们不得不依附于中心国家。

沃勒斯坦发展和改善了依附理论,使其发展为世界体系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是相互依附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世界体系的主导国家也在不断的变化。

他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地带,核心地带,半边缘地带和边缘地带,认为世界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兴起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他们的发达是由于边缘国家的供养和依附。

媒介依附理论:更倾向于从跨国传媒集团来考察国际传播。

认为,目前世界各国的信息传媒发展的不平衡也是源于“中心—边陲”的循环体系。

即边陲国家的传媒体系之所以不发达是由于对发达国家的媒介体系的依附造成,这些中心国家掌握着国际传播的多数资源,并一直主导着国际传播过程。

作为对发达国家存在严重经济依附的表现与结果, 发展中国家大众传播媒介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主要表现在传播技术、发展资金、传播制度(抄袭西方传媒制度)、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广告的依附上。


依附理论盛行一时,如多夫曼(Ariel Dorfman)与阿芒·马特拉的名作《如何解读唐老鸭:迪斯尼卡通的帝国意识形态》,指出米老鼠背后的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

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帝国主义及文化霸权正正是对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依附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缺陷:夸大了跨国公司的作用,贬低了民族国家在摆脱依附过程中的作用。

③70年代世界体系理论:20 世纪70 年代以后许多传播研究者对国际媒介关系的研
究受到世界体系理论的深刻影响, 一些当年的依附理论支持者后来纷纷发展自己的理论观点, 转向世界体系理论, 如阿芒·马特拉、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等人。

阿芒·马特拉:马特拉针对世界经济体系中国际传播关系的实际, 认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不平等的。

信息传播网络实际上是商品交换网络的一部分, 其实质是中心化、等级化以及媒介产品的所谓多元化。

在现实的国际传播关系中, 这种传播模式与世界经济模式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即信息传播的流向是从中心国向边缘国渗透, 并进而导致边缘国家对中心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严重依赖。

赫伯特·席勒:其著名论文《跨国媒介与国家发展》援用世界体系理论, 揭示了以全球为运作范围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 发达国家实际上控制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线。

在媒介领域,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媒介依附关系, 正是反映了现代全球资本主义的系统性的本质。

他从全球政治经济与传播的角度来探究国家发展问题, 充满了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批判色彩, 并且坚持媒介在当代资本主义文化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对现有政治经济体系的支撑功能。

·席勒等学者的观点与依附理论相近, 着重探讨发展中国家大众媒介体系的制度特点以及媒介所处的外部环境, 对于媒介在一个社会内部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功能并未深究, 但通过分析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 就大众媒介在一个社
会内部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席勒等人的研究仍然坚持了一种媒介中心论的观点, 即媒介是文化过程的核心。

二,赋权理论:
概念:社区研究者将赋权定义为“个人、组织与社区借由一种学习、参与、合作等过程或机制,获得掌控与自身事务相关的能力,以提升个人生活、组织观念与社区生活品质”。

管理学者认为“赋权是指下属获得决策和行动的权利,它意味着被赋权的人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赋权是指发展积极的自我能力意识,对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批判性的、分析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增强个人和集体的资源”。

赋权理论的前提是人有能力提高与他人、团体、社区的合作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发展视野中,学者们从赋权理论的角度理解发展过程中赋予个人或社区权利的重要意义。

根据Fawcett 的观点:“社区赋权是一个提高群体控制重要地位的过程,这些重要地位对于社区成员是非常重要的”。

赋权是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社区成员及其组织被动员起来,通过对话和社会行动参与到社区发展之中。

赋权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赋予社会成员管理自我、社区及相关事务的权力,并在理和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分享知识和技能。

赋权范式强调的是解放被控制的权力。

如何将与发展相关的权力赋予需要发展的民众,是赋权的重要内容。

赋权理论着重底层民众和边缘人群自主的社会行动,赋予他们掌控自身发展的权力。

它着眼于具体的社会情境,通过民众与发展专家的互动、对话、沟通,诊断、识别社会变迁所需要的资源、存在的问题。

赋权过程中的权力控制取决于参与其中的个人和群体,而非专家、专业人员或外部辅助发展机构。

传播是平等和双向的,社区成员是发展的主导者,发展专业人员或外部发展机构是辅助者。

这一新的理论为我国发展传播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空间。

三,参与式传播:
概念:参与传播理论。

出现于19 世纪70 年代末,并于80 年代居于主导地位,参与传播理论聚焦大众传播中的个人作用,通过参与过程体现个人身份、获得群体归属感、实现自然属性与信仰上帝,参与传播赋予所有人被倾听、自我表达的权利,在与之利益相关的决策中个体有话语权,个体成为自身发展的主载而非技术进步的客体。

参与式发展理论把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多维、辩证的过程,其核心是强调发展的参与性与可持续性。

参与发展将传播看做一个参与者之间信息共享的过程,这种理论模式消解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区别,标志着传统的受众观念的解放同时用交流的钙奶取代了发送的概念。

它强调在社会网络中的小梅姐运作及草根传播手段的运用;强调当地社区文化身份的重要性,以及
国际、国家、当地和个人层面上的民主参与的重要性。

注:在参与传播中,传播成为一种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开启对话以产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工具,最终目标是利用传播作为一种赋权工具,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与传播往往与发展计划相伴,把媒介和人际传播相结合,关注公众参与的过程,以促进不同陆怡群体之间的对话。

并通过实施一系列行动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实现发展目标。

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实践:参与传播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印度南纳加奇项目。

南纳加奇项目是一个研究印度加尔各答红灯区艾滋病预防的项目,因为该红灯区地名为南纳加奇,故该项目以此为名。

该项目始于1991 年,主要调查和记录性疾病传播与性工作者中的艾滋病率。

关注性工作者的健康、家庭及孩子教育等生活问题,通过提供贷款、信用与基金服务,以及建立性工作者合作联盟,满足他们的需求并赋予他们权利。

数据显示,该项目实施以来,艾滋病感染率明显下降,与此同时避孕套使用率显著上升,而这一结果超出预期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