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中南五校2017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检语文试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一律作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3题。
特重饮食的文明以青铜作为主要生产工具之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化被称为青铜文化。
虽苏美等其他古文明也有青铜文化,某些现象甚或早于我国,但我国青铜文化自有特色,饮食即为其中之一。
古人虽然有皇帝“鼎湖龙驭”的故事,似乎皇帝已知铸鼎,但《墨子•耕耘》有云“昔者夏启……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铸铜的盛行是从夏朝开始的;夏禹铸九鼎之传说尤为世人所重。
但此即应注意:墨子说铸铜时用的语词是采“金”。
中国古代称金就是指铜,而非金银之金。
这便与其它文明迥然不同。
古埃及、古希腊、苏美文化均有大量金银器,唯中国用金极少也较晚,金的雕饰制作要到春秋战国才较发达,在殷周称为吉金的,都是铜。
采金铸器的过程,先是用被称为纯铜的红铜。
再而加入锡,形成锡金合金,是为青铜。
青铜器可概分为礼器(如鼎彝)、乐器(如钟铙)、兵器(如戈矛)、车器(如銮轴)、农工器(如刀铲)、杂器等之类。
但有趣的是,所谓礼器,大抵是食器。
而这也与其它文明不同。
禹铸九鼎的“鼎”就是主要的食器。
直到现在,闽南语称锅子仍叫鼎。
而鼎却又是政权的象征,争政权就叫做“问鼎”。
入朝做官跟宁愿退隐江湖的人相比,则称为“钟鼎山林、人各有志”。
有钱的大户可以用旁的形容词去描述,“鼎食人家”却只能指有政治势力的世家。
鼎这种食器为何竟有如此重大的政治及权力意涵呢?礼器为何又多是食器呢?须知兵器车器农器工器都不可能用为礼器,只有食器可以。
何以食器有此地位?答案不难索解。
《礼记.礼运》早已讲过:“礼之初,始诸饮食”,又说:“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
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聘”。
古人的观念认为:人要生存就需脱离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之,此即礼之所由起也。
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起于会餐分食之顷。
由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而后亦有群体,群体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
这是后世儒者对礼的发展及其内涵之解释。
但亦唯有如此解释,才能说明礼器与食器混同的现象,也才能表征出中国政治学为何会以“养”为内涵的特点。
礼器中鼎、彝、爵、尊、盘、觚均为主要饮食器。
礼这个字,原本也就是酒醴之“豊”。
以豊敬神或敬人即是礼。
此可称为“礼食一如”。
而一个民族也需是如此重视饮食,才会从饮食的角度看待礼的问题,此可称为“特重饮食”。
正因特重饮食,故铜器之中食器之繁,可令人叹为观止。
以酒器来说,酿酒的罍、贮酒的壶、贮酒而备斟的尊、装满以备移送的卣、温酒的斝、斟酒的升、饮酒的觯、可温酒而饮的爵、可烫酒的觚,以至盂、卮、杯、觞等,简直不胜枚举。
其中爵又用为爵位之爵、尊用为尊长之尊、孔子以“觚不觚,觚哉”喻说政治抱负、庄子以“卮言日出”形容自己说话的方式,则明显是饮食事物在思维活动中的延伸。
(摘编子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1.下列关于“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从皇帝“鼎湖龙驭”的故事、《墨子·耕耘》的记载和夏禹铸九鼎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中国铸铜的历史由来已久。
B.鼎是青铜器的一种,但它区别于乐器、兵器、车器等其他青铜器,如钟铙、戈矛、銮轴、刀铲、觚都不可用为礼器,但鼎可以。
C.鼎是一种具有重大的政治及权利意涵的食器,“钟鼎山林,人各有志”说明鼎的象征义往往跟隐退江湖形成对比,象征富贵人家生活的奢侈豪华。
D.鼎既是主要的食器,有时政权的象征,这种食器与礼器混同的现象,象征出中国政治学以“养”为内涵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青铜文化不独见于中国,但中国的青铜文化独具特色,从饮食的角度看待礼的问题,这还中国青铜文化的特色之一。
B.铸铜的盛行,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中国用金较少也较晚,金的雕饰制作要到春秋战国才较发达。
C.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有诸多不同,如中国古代以金代铜的指称,又如中国古代礼器大抵就是食器这种有趣的现象。
D.古代采金铸铜需经历从红铜到青铜的过程,礼器、乐器、兵器、车器、农工器、杂器等都可用铜锡合金铸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发端于饮食,有饮食才有生命,如果不能顺应天命,身体力行,顺时而动,彬彬有礼的社会就难以形成。
B.礼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人不赞同通过竞争抢夺资源,对于财货和人力的分配应当谦逊推让的分配观念,一方面起源于古时最基本的觅食求生问题。
C.“礼”字原本就是古代祭祀用的行礼之器,用礼来敬神或敬人即使礼。
从礼的角度看待饮食,一个民族才会重视饮食。
D.古代酒器种类繁多,有罍、壶、尊、卣、斝、升、觯、爵、觚、盂、卮、杯、觞等,这与古人特重饮食的观念密不可分。
二、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4-6题。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
幼好学,博贯经史。
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为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
镐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比也。
”兄甚奇之。
举明经,解褐集贤校理。
江南平,授千乘县主簿。
太宗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
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
镐曰:“当祭而日食,犹废;况谪见如此乎?”普言于上,即罢其礼。
翌日,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绯鱼。
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
又问:“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镐曰:“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
”又尝召问天宝梨园事,敷奏详悉。
再迁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
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
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景德初,置龙图阁待制,因以命锡镐,加都官郎中。
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袭衣、金带,班在枢密直学士下。
时特置此职,儒者荣之。
大中祥符中,迁给事中。
三年,迁镐工部侍郎。
上日,赐宴秘阁,上作诗赐之。
六年冬,卒,年七十六。
录其子渥为大理寺丞及三孙官。
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
”覆之,一无差误。
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
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
所居僻陋,仅庇风雨,处之二十载,不迁徙。
燕居暇日,多挈醪馔以待宾友。
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类推重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B.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C.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D.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是汉朝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古代于郊外祭祀天与地,成为郊祀或郊祭,“祀南郊”就是在南郊祭祀。
C.“太宗”是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玄宗,太祖等。
D.“工部”,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长官是工部尚书,副职是工部侍郎,下设郎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镐学识广博。
当时律法中没有判罚“子毁父画像”的依据,年幼的杜镐建议比照僧道毁坏天尊像、佛像行为的判罚来处理。
B.杜镐奏对称旨。
出现彗星时太宗问他能不能郊祀,杜镐持否定态度;在秘阁询问他经书的义理,杜镐的回答很称皇帝心意。
C.杜镐深得宠信。
除得到财物赏赐和职位升迁外,皇帝还把专设职位赐给他,还曾赐诗于他,并在他死后录用其子孙为官。
D.杜镐品行美好。
他久居僻陋之地却能安于清贫,博闻强记却仍勤学不辍,为人和善易于相处,读书人都很推崇他,敬重他。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
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2)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
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二)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首诗,完成8~9题。
临江仙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端午节凭吊屈原所作,这一年,他流寓湖南、湖北一带。
戎葵,植物名,又名蜀葵。
8.词的上阕,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9.与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相比,本词中词人“试浇桥下水”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钱塘风景优美,柳永在《望海潮》中运用表达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不禁感慨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不免思绪深沉,顿时发出感慨:________________ ,。
乙选做题:(25分)三、文学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背叛余显斌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
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外。
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
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