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 . 璇机(xuán)骸骨(hái)河间相(xiànɡ)B . 属文(zhǔ)蟾蜍(chú)连辟公府(bì)C . 逾侈(chǐ)卷帙(yì)合契若神(qì)D . 伺机(sì)驿站(yì) 骇人听闻(hài)2. (2分) (2016高三上·天水期中)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在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他,为他的朋友——一个抢劫犯罪嫌疑人开脱罪责。

②在《魂断蓝桥》中,罗伊和马拉在前往教堂婚礼的路上,才互相问了名字。

一切貌似那么,但却是那么合情合理。

③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A . 徇私舞弊荒诞无稽束之高阁B . 营私舞弊荒诞不经置之不理C . 营私舞弊荒诞无稽置之不理D . 徇私舞弊荒诞不经束之高阁3. (2分) (2020高三上·湖州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李子柒作为一位中国传统美食博主,在评论中,网友们毫不吝啬地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

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用不同的语言夸赞着她,夸赞中国生活和文化。

B . 互联网招聘平台BOSS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应届生较关注电竞等5个新兴职业,各用人单位的平均薪资为5610元左右,较2018年同比提高7.5%。

C . 对一个国家而言,从宣示主权到管辖疆域,从资源勘探到建设规划,标准规范的地图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民族尊严,还反映着领土轮廓,作用重大,意义非凡。

D . 《麻省理工评论》认为,贺建奎团队在进行试验前完全不知道艾滋病免疫技术是否有效,而且要完全确定女婴基因中没有别的因为实验而产生的基因变异是不可能的。

4. (2分)杜牡《遣怀》与“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衔接的诗句是()A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 .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 .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 .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二、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3分)5. (11分) (2017高二下·宜昌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

泰和四年四月,召见于泰和殿,行信因言二事,一依旧移转吏目以除民害,一徐、邳地下宜麦,税粟许纳麦以便民。

上是其言,令尚书省议行之。

崇庆二年,为左谏议大夫。

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

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

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

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

”书再上,不报。

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

是岁九月,宣宗即位,改元贞佑。

胡沙虎诛,上封事言正刑赏,又言:“自兵兴以来,将帅甚难其人,愿陛下令重臣各举所知,才果可用,即赐召见,褒显奖谕,必有奋命报国者。

昔李牧为赵将,军功爵赏皆得自专,出攻入守不从中覆,遂能北破大敌。

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

”上善其言。

时方擢任王守信、贾耐儿者为将,皆鄙俗不材、不晓兵律。

行信惧其误国,上疏曰:“《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严如此。

今大兵纵横,人情汹惧,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

狂子庸流,猥蒙拔擢,参预机务,甚无谓也。

”于是上皆罢之。

权元帅右都监内族讹可率兵五千护粮通州,遇兵辄溃,行信上章曰: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诏报曰:“卿意具悉,讹可等已下狱矣。

”(节选自《金史•张行信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B .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C .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D .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B . 改元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每一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 . 封事在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大臣上书奏事,为防止泄露,用皂囊封城。

D . 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为进士(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张行信心系百姓。

他建议依照旧例调换官吏以除民害,在适宜种麦的徐、邳两地,允许百姓用麦子充作粮税,均得到皇帝的采纳。

B . 张行信富有远见。

胡沙虎贿赂权臣图谋复出,张行信多次上书皇帝,请求不要起用此人。

皇帝对此不予理会,终为胡沙虎所杀。

C . 张行信心忧国事。

皇上准备提升王守信、贾耐儿等将领的职务,但张行信认为这些人鄙俗无能,又不熟悉军事,不适合担任军队职务。

D . 张行信重视人才。

他认为战事兴起之后,难以得到合适的将帅,希望皇帝诏令重臣举荐人才,并厚待人才,这样就一定有人舍命报效国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

②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

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

6. (2分) (2017高一下·安徽期中) 对下列划线句子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A .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B .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C .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D .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共2题;共17分)7. (7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①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②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全词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简要赏析。

8. (10分) (2016高二上·大同期中) 名篇名句、文化常识填空。

①《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②《滕王阁序》中描写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繁华富庶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③《陈情表》中开头用:________ , ________。

来概括自己坎坷命运。

④古汉语当中,“________”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________”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仕”指交还官职,即辞职。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共1题;共6分)9. (6分) (2017高二上·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序》是西汉后期一部重要典籍,是著名学者刘向“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谏书”。

其读者对象很明确,那就是西汉当时的高层执政者,尤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汉成帝,因而其内容也富有针对性。

全书总体上讨论的是君臣之道,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期望君主能推行仁恩、宽惠养民,敬德修身、尚贤授能;同样,臣下亦须坚守德义、驾行仁道,要忠于国事、恪尽职守、公正耿直、善于谋划。

这些思想大多是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编选而体现出来的,这不仅是刘向为君主所陈的“法戒”,更是他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

现代学者将其看作是历史故事的汇集,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汇编,显然是忽略了该书的编撰目的与内容特色。

以历史读本的眼光来看《新序》,关于其文本价值自然会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思考。

一方面,作为呈献给天子的“谏书”,《新序》无疑是一部非常严肃的历史著作,体现着编选者明确的历史观念,也流露着进谏者期待的政治理想。

另一方面,作为一部有着特定受众的读物,《新序》又不能像一般的历史著作那样长篇大论、深奥晦涩甚至烦琐枯燥,而是要尽可能短小精炼、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这样就使得君主不必正襟危坐即可愉快地接受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劝谏意蕴——一句话,它要有很特别的文章艺术。

我们对《新序》文本价值的分析,也主要着眼于文献史料与文学成就两个层面。

就史料与文献价值而言,刘向对历史素材所做的级别与筛选无疑是非常认真的。

《新序》的一些文字,较之于《战国策》更为原始,也包含着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持着先秦时代楚国语言及文学的风格,除极少数汉初材料外,基本上是先秦资料的分类编次。

这里特别要说到《新序》文献来源的问题。

前人多将该书看作是“采摭诸书”,而成,甚至有学者将每条材料都注明“采自”何书,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

刘向“校理群书”时所见的文献数量是十分浩繁的,文献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确定《新序》的某条就是采自今所见的某书。

另一方面,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作为一种“公共素材”,本来就有多种存在样式,各种文献对它的引述自然就有所差异,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典藉中也就有了不同的叙述。

作为“采传记行事”的《新序》,便是对此类事件的另一种记栽,其所保存的是这些“传记行事”的另一种形态,而不是对某一书的征引或采拾。

从性质上说,这便是先秦两汉史书中的“语类”或“事语类”文献。

由此看来,传统史学家对于《新序》的批评,如刘知几在《史通》所批评的“广陈虚事,多构伪辞”,叶大庆在‘《考古质疑》对《新序》中时间、事件的质疑,等等,都是没有考虑到“历史读本”的特别性与“公共素材”的多样性,因而显得有些拘泥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