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讲义11-立他因素分析

社会心理学讲义11-立他因素分析


情绪 人的情绪最能影响他的利他行为。一个人心情愉
快的话,往往容易产生利他行为。
艾信实验
一组教师(人数相等) 制作仪器成功 愉快 每人捐4美元
二组教师(人数相等) 制作仪器失败 懊丧 平均只捐0.7美元
第11章
其他个人因素 其他个人因素指身份特点。包括性别与年龄。 一些需要较大体力的助人行为,女性不如男性 那样主动。在其他方面的助人行为无性别差异。 利他行为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厄盖赖尔等人曾做过一项实验,儿童分核桃。 研究结果是,自私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4—6岁儿童有67%是给自己多分一个,9岁左 右有23%的儿童是自私的,12岁以后没有一个 儿童表现出自私行为。 第11章
4. 利他行为的理论 先天论
先天论认为,人们的利他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威尔逊指出,利他行为是遗传得来的,它是 “人类的本性”,在人类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
弗里德曼指出,利他主义行为的本能论是有积 极意义的。 威尔逊举出了许多动物行为的实例,人类与动 物都具有利他主义的行为倾向。例如,兵白蚁、 蜂群中的工蜂。 第11章
斯陶布通过实验发现,儿童的利他行为
随年龄而下降。因为年龄越大,心理活
动更加复杂,不像孩子那么单纯无邪。
但能否帮助他人,还要结合其他因素。
第11章
2. 情境因素
人们的利他行为与当时情境有关。看到别人 都在做好事情,更加能激发自己也去做好事,这 也可能是一种从众行为,也可能是模仿或受暗示。 伯曼1978年实验 A组 看助人为乐电影 43%的人产生助人行为
第11章
中国人的“施报观”影响了助人行为 “施”——即施与、给予、提供。 “报”——指回复、往返之意,即报效、 报答、报酬、报偿,甚至报仇、报复、报 应。 与此有关的词有: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
第11章
王小章、乐国安研究概括了中国人的助人观 有四个特点: 一是中国人一般认为助人行为应该有酬赏 (物质的或精神的)。
怕法院来查询时要自己去作证,花费许多时 间;
情况突然,准备不足; 认为可能是一场虚惊,若没有发生谋杀事件, 而自己贸然去救人,太冒失,会被人笑话。 上述第一种原因是主要的。 第11章
2. 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 达利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作了一系列的实 验研究,分析了影响助人行为的许多因素,认为 其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人在场”的影响,由于他 人在场即旁观者在场而抑制了人们的救助行为。 达利等人指出,旁观者在场发生的作用有以 下几种。 旁观者起观众作用 旁观者起榜样作用 旁观者起责任分散作用 第11章
无私的动机。 规则的道德观为特征的动机。
第11章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 个人因素 认知
包括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 认知归因是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如 果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他自己无法控制的,
就给以帮助。
第11章
维 纳 设 计 了 一个倒在地上的醉汉。 两种情境 一个拄着拐杖,倒在地上的病人。
3. 两种动机的利他行为 自我利他主义,有些利他行为的动机是明显的利 已,或微妙的利己。 纯利他主义,为他人的幸福而肋人,丝毫没有想 到自己的利害得失。 两种动机的分歧日益明显,争论的焦点在于人 们有无纯利他行为。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一种利他行为,归 根结底都会产生自我报偿的结果,这有积极的 意义,助人行为之后产生自我报偿是一种自我 强化,能使自己在日后作出更多的利他行为, 于自己于他人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第11章
利他行为的本质在于行为者不怀有
对外来报答的期望。但对于自我报偿的
助人行为能否归结为利他行为,尚有不
一致的解。
任何一种利他行为,追根究底都会 有自我报偿的结果。
第11章
2. 两类情境的利他行为
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并无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 普通事例 紧急情境下利他行为 有伤害人命与财物的威胁,有一定的危 险性,要付出很大代价,甚至是自己的 生命。 不寻常的、少见的情境,人们缺乏经验。 第11章
区别。
中国人的利他行为看重“施”与“报”, 《礼记· 曲礼》中言:“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
礼也。”这种“施报观”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心 理和利他行为。 第11章
中国与西方在利他行为上的区别
谁应获得帮助
西方更注意普遍性;
中国较注重特殊性。 西方为社会交换法则;
B组
不看相关电影
23%的产生助人行为
第11章
3. 被帮助者的特点 被帮助者的特点主要指性别、年龄、仪表 等。
性别。女性被帮助的机会多于男性。
年龄。老年人与幼儿都能比较多地得 到别人的帮助。 仪表。莫盖恩发现,人们的穿着仪表 也是影响别人是否愿意帮助他们的因素。 第11章
4. 社会文化 利他行为受当地社会化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 所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利他行为也有
利他行为的思想基础
中国为“施报观”。
第11章
中国学者的调查研究极有价值:
1 孤寡的人最应得到帮助。 2 身处困境的人都应得到帮助。 3 对杀人犯没什么人道主义可言。
同意的88% 不同意的89% 同意的60%
4 影院失火,男女老幼应平等排队而出。不同意的62%
第11章
中国人的下意识中很难存在普 遍的人道主义。中国人认为:只有 “好人”、“弱者”才值得同情和 帮助,对“坏人”没什么人道可言。
泠漠行为分析:1964年3月14日,美国 《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杀人消息,被杀的是一 个妇女G,住地周围有40多个邻居,都听到妇女 G的呼救声,但却没有一个人出来干涉,表现出 旁观者的冷漠行为。 第11章
达利等人立即进行了调查,冷漠的旁观者当时
心里是怎样想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
个人付出代价的权衡
消耗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有多少。
担心个人的安全。
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
认识伤害的严重性与人们的救助行为也有关系。 个人受当时情境的影响 第11章
亲属选择指个体有选择地帮助自己的亲属而
不顾其他。 即使接受者与施予者之间并没有密切关系, 利他行为仍然可以发生。 第11章
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日 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
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
一是报答性行为 利他行为有四个特性: 是一种出自于自觉自愿的行为; 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 不期望他人日后报答; 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 第11章
结论: 只有一个人在场,那就责无旁贷, 有了许多旁观者,摊到每个人身上的责任减 少了。 个人是否产生冷漠行为取决于本身 的道德水平和信念。冷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
个人的自身利益。
第11章
3. 产生冷漠行为的心理原因
在通常情况心理下,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交织 在一起,共同影响紧急情况下的冷漠行为,主观心 理因素可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一、利他行为实质及其分类 1. 利他行为的实质
利他行为,可最广泛的定义为提
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
也称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助人行
为等。
第11章
社会生物学家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利他行为主要涉及团体选择与亲属选择。 所谓团体选择是指团体成员有选择地帮助与 自己有亲密关系的团体而不顾其他;
结果被试对病人产生了同情,认为应该给予帮
助;而对醉汉产生愤怒。 公平动机也会影响其助人行为。从长远的观点 看,一切都是公平的,现在别人能够得到他所 需要的东西,说不定以后自己也会得到的,深 信彼此的机会都是公平的。 第11章
移情一内疚感 移情是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 事人的需要和痛苦等心理感受,即所谓 将心比心,从而产生助人行为。 内疚感往往会导致赎罪。研究表明,有 内疚感的人比没有内疚感的人,更有可 能产生助人行为。 第11章
施予者“不思回报”。 三是酬赏不在其价值本身,而在于表达心意 和感激。
四是将助人只为了图报视为“市恩”,表示 厌恶和贬斥。表现为当对方表示要报答时,往往 人们会说:“你未免太小看我了”。 第11章
二是有两个主要原则
受恩者“知恩必报”,
三、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 1. 什么是冷漠行为
冷漠行为是指在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 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 自己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
动机论
斯陶布提出了动机理论来解释利他行为产 生的原因。利他行为的价值观,是人们作 出利他行为的主要动机。
利他行为的价值观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类
助人行为的积极评价,对他人福利的关心 和重视,对他人幸福的个人责任感。 第11章
斯陶布研究发现,利他行为价值观越强,
人们做出的助人行为就越多。 利他行为的价值观体现为两种性质 的动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