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204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等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分析、国际商务沟通与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能够在国际贸易部门、涉外企业等从事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外贸业务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社会责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报关、外贸函电与谈判、外贸单证、社会责任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国际商务谈判、报关、国际结算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经济现象的认知与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会计核算技能等;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具有熟练操作相关国际贸易应用软件的能力;3.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和谋求自我发展的能力;4.掌握国际贸易惯例和主要国家的贸易政策及相关法规,能对国际贸易发展趋势进行一定前瞻性分析,并具有对世界主要市场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够进行对外经济业务的联系,具备对外磋商与谈判的能力;6.掌握国际结算、报关、外贸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对外贸易工作的实务操作能力;7.掌握外贸业务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合同、信用证、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产地证、汇票以及其他相关单据的作用、内容,具备较强的外贸单证制作和管理能力。
三、专业方向1.国际电子商务方向:学习和掌握电子商务、网络营销、Photoshop设计与制作、摄影艺术等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国际电子商务沟通、国际电子商务操作等专业能力,能够在外贸企业从事外贸产品的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风险防范等工作。
2.国际投资方向:学习和掌握国际投资、跨国经营与管理、外汇与期货的实际操作等基本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国际投融资的分析、管理与运营能力,能够在跨国企业从事贸易、投资、风险管理等跨国经营工作以及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国际投融资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五、学制与学分1.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2.学分:最低修读165.5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25.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满40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七、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表二)八、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三)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表四)十、主干学科经济学、管理学十一、核心课程1、国际结算(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学时:理论课学时36、实践课学时9,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2个学时。
学分: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0.5,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0.125。
本课程主要讲授票据的总体特征和功能,汇票、本票、支票的形式、内容及各自的特点,汇款方式、托收方式、信用证方式等国际结算方式的具体操作程序和种类、特点以及实务中注意事项;讲解国际结算的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讲授我国涉外金融、结算工作中的方针、政策与做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国际结算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结算制度、结算工具、结算方式与结算单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掌握国际结算中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惯例及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解决金融实务和贸易结算领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理实结合的授课方式。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终结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10%,期终考试占70%。
教材选用:国际结算(第五版)》,苏宗祥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
参考教材:1.《国际结算(第四版)》,庞红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国际结算》,李金泉,高露华、顾颖茵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报关实务(Declaration Practice)学时:理论课学时36、实践课学时9,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0学时。
学分: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0.5,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0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报关原理与实务,具体包括报关与海关管理、对外贸易管制、海关监管货物及其报关程序、进出口税则和进出口商品归类、进出口税费的计征与缴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方法和技巧、与报关实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
培养学生具备报关员从业资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理实结合的方式授课,其中36学时为理论课,9个课时通过报关实务实训完成,实训的方式主要通过实验室或到报关企业来实践,主要针对报关程序模拟、报关单填制和进出口商品归类三个核心部分进行实战演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技能。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终结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训实验成绩占20%,期终考试占60%。
教材选用:姜颖、徐丽主编《报关实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
参考教材:1.海关总署保管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编,《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中国海关出版社,2012年;2.张云主编,《模拟报关实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外贸单证实务(Foreign Trade Documents Practice)学时:理论课学时36、实践课学时9,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0学时。
学分: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0.5,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0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外贸单证基本内容、外贸单证的缮制以及与外贸单证工作相关的知识,具体包括外贸单证概述、国际贸易术语、交易磋商与买卖合同的缮制、进出口业务操作、信用证及其审核、外贸单证缮制、外贸单证审核和外贸单证中的计算等内容。
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外贸跟单、制单和审单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理实结合的方式授课,其中36学时为理论课,9个课时通过外贸单证实务实训完成,实训的方式主要通过实验室或到进出口公司来完成,主要针对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外贸单证的缮制、外贸单证的审核三个核心部分进行实训模拟,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技能。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终结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训实验成绩占20%,期终考试占60%。
教材选用:李贺主编《外贸单证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
参考教材:1. 梁媛媛主编,《外贸单证实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2. 许宝良主编,《外贸制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4、国际贸易实务(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学时:理论课学时36、实践课学时9,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0学时。
学分: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0.5,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0学分。
本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商品跨国交易的理论、惯例、业务操作方法和技巧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商品跨国交易的理论等知识,以及解决跨国贸易中相关纠纷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重点内容包括贸易术语、通关、涉外税收、报价计算、业务核算、货款的收付等。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其中9个课时的实验课时在学院国贸实验室进行。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终结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10%,期终考试占70%。
教材选用:《国际贸易实务》,黎孝先主编,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1.《进出口业务教程》,宫焕久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余吉祥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
5、外贸函电与谈判(Foreign Correspondence and Negotiation)学时:理论课学时27、实践课学时9,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0学时。
学分:理论课学分1.5、实践课学分0.5,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0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外贸信函的写作结构、格式和写作方法,具体包括商务信函的基本结构和格式和外贸业务各环节如建立业务关系、询盘、发盘、还盘、成交、支付方式、信用证的催促、包装、保险与代理等各种信函的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书面的商务沟通能力。
模拟商务贸易环境,结合外贸实务各环节如建立业务关系、询盘、发盘等,练习写作英文贸易信函。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理实结合的方式授课,其中9个课时在实验室实际练习各种外贸信函的写作。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终结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验课程占10%,期终考试占70%。
教材选用:《外贸函电与谈判》,兰天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1.《外贸函电》,戚云方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外贸英语函电》,徐美荣主编,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6、中级商务英语(Intermediate Business English)学时:理论课学时45,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0学时。
学分:理论课学分2.5,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0学分。
本课程主要涉及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具体包括介绍BEC考试内容及题型,商务环境各个领域如品牌、营销、财务、工作方式、招聘等各种主题的表达,涉及到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多方面。
培养学生商务英语的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理实结合的方式授课,其中18个课时练习各个主题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终结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验课程占10%,期终考试占70%。
教材选用:《新编剑桥商务英语》,休斯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1.《世纪商务英语》,戴莹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大学出版社;2.《商务英语综合教程》,蔡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7、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学时:理论课学时36、实践课学时9,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0学时。
学分:理论课学分2、实践课学分0.5,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0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外汇与汇率、外汇交易、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外汇风险、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金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其中9个课时在学院综合实验室开设,利用外汇交易平台进行外汇操作的实践教学。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终结”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率、笔记、作业三部分),实验成绩占20%(实验为外汇交易模拟比赛,将比赛排名作为实验成绩),期终考试占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