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系统评价研究_赵平
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系统评价研究_赵平
别分析
23
问卷调查
9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德尔( Delphi) 评价法
表 3 脾虚证症状出现频次及频率分析
脾虚证症状
频数
构成比( % )
食欲减退
16
69. 57
舌淡
14
60. 87
乏力
14
60. 87
舌胖嫩 /胖大
12
52. 17
大便溏泄
11
47. 83
舌边有齿痕
11
47. 83
脉细
11
47. 83
ZHAO Ping,LI Xiantao ( School of Basical Science,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system evaluation on Evidence - based Medicine,and establishing information collection table of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literature,the literature on spleen deficiency diagnosis standard in recent 25 years was analyzed. Finally 23 pieces of qualified research literature were used in the study. Through the statistic analysis,the top ten clinical symptoms,the tongue examination and pulse conditions in turn are anorexia,paletongue,tiredness,enlarged tongue,loose stool,tongue edge with tooth marks,pulse small,marasmus,sallow complexion,abdominal distension after meals,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national standards and academic committee standards on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评价方法、数据分析方法、评价结果的分析和报告等。 ③建立评价工具: 按照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原 则和方法,编 制 统 一、规 范 的“脾 虚 证 文 献 信 息 采 集 表”,经预试验、一致性( 如 Kappa 值) 评价、信度和效 度评价、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再经培训后,进行文献采 集。④建立文献系统评价数据库。⑤数理统计分析与 计算。 1. 2 文献检索
关键词: 脾虚证; 辨证论治; 标准; 文献评价 中图分类号: R241.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3) 07 - 1304 - 03
Study of Systematic Evaluation on the Literature of Spleen - deficiency Syndrome Diagnostic Standard
Key words: spleen - deficiency syndrome;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tandard; literature evaluation
脾虚证诊断标准于 1982 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中 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防治学术会议[1]”上第一次制 订后,先后于 1986 年《中医虚证辨证参考 标 准》[2] 和 1988 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 指导原则》[3]对脾虚证标准进行了修订,此后,有学者 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如邱氏总结脾虚证诊断规范化研 究大体经历了 3 个阶段: 起步阶段、修订补充阶段和计 量化研究阶段[4]。本文运用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方 法,建立“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对近 25 年脾虚证 诊断标准文献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脾虚证辨证标准 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建立文献系统评价工具
·1304·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7 期
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系统评价研究
赵平,李先涛
(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 运用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方法,建立“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对近 25 年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进行研 究,共纳入合格研究文献 23 篇,经统计分析,脾虚证临床症状、舌象、脉象排序前 10 位依次为: 食欲减退、舌淡、乏力、舌 胖嫩 / 胖大、大便溏泄、舌边有齿痕、脉细、消瘦、面色萎黄、食后腹胀,与脾虚证国家标准、学会标准存在差异。
表 1 文献参照标准来源情况
标准
频数
构成比( % )
颁布的标准
3
15. 79
会议修订行业标准
6
31. 58
教科书标准
315. 79自源自标准15. 26未引入标准
10
52. 63
2. 2 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 纳入的文献有国家标准 1 篇[3],专业委员会会议
修订 3[2,5 - 6]篇,在 19 篇临床观察研究文献中,其病例 收集方法 有 临 床 观 察[8,12,17 - 23]、临 床 经 验[7、24]、调 查 问 卷[9,11,14,16,25]、临床流行病学[10,13,15]、流行病学[9]5 种,共 研究病例 11010 例。涉及了脾虚综合征、小儿感染后 脾虚综合征、胃癌、浅表性胃炎、抑郁症、产科疾病、原 发性肝癌、中医儿科疾病、中医妇科疾病、内科各系统 疾病、溃疡性 结 肠 炎、大 肠 癌、慢 性 乙 肝 等 各 类 疾 病。 其中涉及到的统计学方法有: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前瞻 性检验、回顾性检验、频数分析、信息评价分析、聚类分 析、判别分析、回归总结、卡方检验、德尔评价法。纳入 文献的研究方法见表 2。 2. 3 建立数据库
将两个数据库检索出来的文献进行合并,最后共 有文献 389 篇,每篇通过查阅摘要和关键词,排除动物 实验研究、综述、Meta 分析、重复研究、一稿多投、与脾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7 期
·1305·
虚证候无关的文献,共 264 篇,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 准进行筛选,进一步逐一查看原文,排除无具体脾虚证 候等文献 103 篇,再一进步进行小组讨论,初步分析, 最终确定合格研究文献 23 篇。 1. 5 资料分析
·1306·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7 期
文献系统评价结果 食欲减退,食后腹胀
表 4 脾虚证文献系统评价结果与国标和学会标准比较
1994 年国标
1988 年卫生部药政局
1986 年中西医学会标准
气虚脾失健运
①气虚主症: 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苔白薄; 脉细弱; 体倦乏力; 神疲懒言。
以“脾虚”“脾 气 虚”“诊 断 标 准 ”作 为 检 索 词,检 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 时间: 1986 年 1 月— 2011 年 12 月,共检索相关文献篇 322 篇) 和中国生物 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 ( 时间: 1986 年—2011 年) ,共 检索相关文献 191 篇。 1. 3 文献选择 1. 3. 1 纳入标准 中医辨证具备明确的脾虚或者脾 气虚证证候,且对脾虚证诊断标准进行相关研究的文 献。 1. 3. 2 排除标准 无中医辨证证候者; 重复研究,一 稿多投的文章只取其中 1 篇; 资料来源不清; 综述类及 Meta 分析类文章; 有关脾虚证病因病机等理论探讨类 文章; 动物实验类研究文献。 1. 4 资料提取
①脾虚证: 大便溏泄,食后腹胀、喜按,面 色萎 黄,食欲减退,肌瘦无力 ( 常与气、阴或阳 虚同 存) 。
乏力,消瘦,面色萎黄 食少,腹胀
②脾虚主症: 胃纳减少或食欲差; 大便不正常 ( 溏、烂、先硬后溏、时溏时硬) ; 食后腹胀、或下 午腹胀。
②气虚证: 神疲乏力,少气或懒言,自汗,舌胖或 有齿印,脉虚无力( 弱、软、濡等) 。
用数据库软 件 包 Microsoft Excel 建 立 数 据 库,对 “脾虚证文献 信 息 采 集 表”收 集 的 数 据 进 行 校 对、清 理、数据录入,用统计分析软件包 SPSS 进行分析。 2. 4 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分析结果
所纳入研究的 23 篇合格文献,共涉及症状、舌象、 脉象 122 项,微观检测指标 29 项。选取脾虚证频次排 序前 10 位的症状、舌脉象,结果见表 3 和图 1,脾虚证 文献系统评价结果与国标和学会标准比较见表 4。
收稿日期: 2012 - 11 - 2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072733) 作者简介: 赵平( 1984 - ) ,女,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西
医结合专业。 通讯作者: 李先涛( 1966 - ) ,男,湖北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 中医
证候学,E - mail: lixiantao@ gzucm. edu. cn。
将检索出的文献经严格筛选后,纳入 23 篇合格研 究文献特征大致为: 颁布的标准 1 篇,专业委员会会议 修订 3 篇,临床论著 4 篇,余 15 篇均临床观察研究,其 中 10 篇文献没有引用参照标准,有 3 篇文献参照国家 标准、6 篇参照行业标准、3 篇参照《中医诊断学》中脾 虚证辨证要点。文献参照标准来源情况见表 1。
152
中医妇科疾病 多元回归分析
18
临床观察
868
中医各科疾病 多元回归分析
19
临床观察
258
中医内科疾病 多元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