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突进特征分析——以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李民河;吕道平;寇根;李震;夏洪强【摘要】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裂缝发育,尤其是垂向上的裂缝延伸高度较大。
实验区内4个井组的井间示踪剂监测结果表明,示踪剂产出持续时间短,产出曲线尖而陡,注入水主要沿东西方向上的井排突进,甚至推进到二线和三线油井,且推进速度快,注水波及系数较小。
注采井之间主要靠裂缝进行连通,且注采井之间的裂缝发育的规模和类型差异较大,注采井之间裂缝连通的条数从1条到几条不等,裂缝在不同层位之间的沟通作用致使层间窜流显像普遍存在。
当注采井之间没有裂缝连通时,注入水就会聚集在注水井井底附近形成一个新的水体。
%In the lower Wuerhe Formation in the eighth district,reservoir fissures develop welland,especially,the vertical fissure extends higher.Monitoring result from tracers between four well groups within experimental area shows that the duration of tracer production is short,the production curve is pointed and steep,injected water dashes to west and east directions and even to second-third-line wells with less waterflooding sweep efficiency at high speed.Interjection wells and production wells are connected mainly by fissures which develop in different scale and type and link them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fissures.Therefore,the connection role fissures play in different layers makes layer cross flow common.Withoutconnection,injected water would gather at the bottom of a water injection well to form a new water body.【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25)002【总页数】4页(P1-3,7)【关键词】示踪剂;低渗透性;裂缝性油藏;回采率;波及系数【作者】李民河;吕道平;寇根;李震;夏洪强【作者单位】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TE35由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非均质性非常的强,注采井之间主要靠裂缝连通,搞清油水井间连通关系,是有效开发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关键所在。
目前直接或间接确定井间参数的方法较少,其中示踪剂几乎是唯一可以定量研究井间连通特征的动态监测方法,它就是通过在注水井注入示踪剂段塞,在注水井周围的生产井监测示踪剂的产出情况,进而监测油藏平面、纵向、层内对应井间的渗流状况和油层物理特征。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油藏位于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地区,在克拉玛依市区东南约35km处。
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构造为南东倾的单斜,下乌尔禾组残余沉积厚度600m~650m,从下到上可细分为五个层段,各段之间物性变差部分起隔夹层作用。
为油层。
岩心裂缝描述及微地震监测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高角度的剪切裂缝及斜交缝,裂缝走向多为东西向,水平最大应力方向也为近似东西向。
根据测井裂缝解释认为,试验区纵向上裂缝发育程度最高。
储层基质孔隙度在8%~16%之间,平均孔隙度11.0%。
渗透率值大部分集中在范围之内,平均八区下乌尔禾油藏属于裂缝发育的非均质特低渗砾岩油藏,已开发较长时间,由于井距较小且井网经过多次调整,目前产量下降,含水不断上升。
目前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1)储层水体形态变化影响因素复杂。
井间示踪剂监测试验区共分布有7个水体,因注采结构调整,裂缝形态发生变化,且不断有新裂缝产生,导致水体形态也在不断变化。
仅从动态资料无法对目前裂缝及水体分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2)新见水井的见水方向难以判定。
通过生产动态资料对该区初期见水见效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见水见效方向多以东西向(平行于裂缝走向)为主。
注采结构调整后出现新的见水井,且由于受纵向渗流作用影响,来水方向不清;同时老注水井由于累积注入量较大,生产方式频繁调整,地下油水运移情况复杂。
因此,仅通过生产动态资料的分析难以对水推方向进行判定。
为判断注采井组的油层性质及注入水的流动状况,分别在8515、T85034、T85038、T85094四口注水井中注入不同的微量物质示踪剂,以当前的注水速度注入,之后在周围对应的油井中取样监测示踪剂的产出情况。
85090产出了8515、T85034、T85039三口井注入的示踪剂,示踪剂曲线呈现单峰,峰形尖而陡,但是三种示踪剂产出持续时间差异非常大,分别为10天、206天和8天,推进速度分别为57m/d、165m/d、145m/d;T85611井产出了8515、T85034两口井注入的示踪剂,示踪剂曲线呈现单峰或双峰,峰形尖而陡,推进速度分别为42m/d、45m/d;T85493、T85573、T85636井均产出了8515井注入的示踪剂,产出曲线由多个峰值组成,峰形尖而陡,峰值相对较低,示踪剂产出持续时间分别为19天、16天、13天,推进速度分别为32m/d、122m/d、122m/d,示踪剂产出曲线见图1。
依据示踪剂产出情况分析,注入水主要在东西方向上推进,见剂井分布在东西方向的一条线上(见图2)。
示踪剂产出曲线形态尖而陡、峰值浓度差异巨大、推进速度快、推进距离远、产出持续时间短等特征反映了注采井之间主要靠裂缝进行连通,裂缝走向主要为东西向。
产出曲线的峰值浓度越大、产出持续时间越长,曲线峰值个数越少,表明注采井之间连通裂缝的规模越大,且裂缝发育类型相对简单;反之,注采井之间连通裂缝规模越小,裂缝发育类型也相对复杂。
因此实验井组内注采井之间的裂缝发育规模和类型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注采井之间裂缝连通的条数从1条到多条不等。
应用示踪剂产出曲线数值分析软件对上述注采井组油井的示踪剂产出曲线进行拟合分析。
通过拟合计算可求得各井方向高渗透小层的有关地层参数。
见剂井与注剂井之间的波及系数在0.09%~8.61%之间,注水波及程度非常低;见剂井与注剂井之间的等效渗透率(即为井间高渗通道渗透率的平均值)在162×10-3 μm2~13824×10-3μm2 之间,平均为4361×10-3μm2,裂缝宽度在2.7μm~41.31μm之间,平均为15.39μm(见表1)。
示踪剂从注入井到采油井采出示踪剂是注入水的运动轨迹[3],且示踪剂段塞被注入水驱替到采油井,尽管不是全部的示踪剂被采出,但是在一定的监测期间内可以利用示踪剂在各生产井的回采率来定量分析注入水的回采率。
各渗流小层示踪剂产出浓度计算公式:上式中,Δs:对应某一时间时的段塞长度;u:一维渗流速度;c:示踪剂浓度;x:一维长度;t:时间。
井筒的浓度即各层、各条流线上产出浓度的混合效应的结果,可以表示为:上式中,c(t):井筒某一时间的产出浓度;c0[t-τ(ψ)]:某一流线上在对应时间对应井筒位置的产出浓度;∫dψ:对流线的积分;q(ψ):流线上某种流体的贡献量。
试验井组注水累计回采率在4.5%~16.52%,平均为11.17%,无效循环水已经形成。
回采水率量化了注采井间的注采对应关系,从而可利用其判断油井从水井获得的注入水量。
计算公式:上式中,η:某注水井注入水在对应油井产水中所占比例,%;Lv:注入水回采率;mz:注水井日注水量,m3mc:产油井日产水量,m3。
注剂井对油井产出水的贡献在0.66%~78.71%之间(见表2)。
85090、T85493井产水75%以上来自于示踪剂注入井,表明两口井的生产已经由其对应的注水井控制。
8515井射开层位是,T85034、T85039射开层位是但是在只射开小层的油井中也有示踪剂产出,因此垂向上存在层间窜现象。
其原因是垂向上的裂缝发育,尤其是小层裂缝垂向延伸高度大,从而造成不同射孔层段的生产井见到示踪剂。
T85038井笼统注入一种示踪剂,对其周围的20多口井进行了近12个月示踪剂监测,均没有示踪剂产出。
主要是因为:一是T85038井与产油井之间没有裂缝连通,在基质渗透率只有1×10-3μm2~1.5×10-3μm2 的情况下,注入水推进至生产井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根本不能推进至生产井。
二是该井于2002年11月投产后,油压自2004年6月开始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产液自2005年1月开始也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含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2006年11月转注后,注水压力上升较快,因此T85038的井生产动态也表明了该井与其它注水井或产油井之间缺乏有效的裂缝连通;注入水可能直接进入了附近的水体,或在其附近聚集形成一个新的水体。
(1)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注采井之间靠裂缝连通,注水主要沿东西走向的裂缝推进,推进距离较远,由于垂向上的裂缝发育,注入水在垂向上的不同小层之间也发生了突进和窜流,当注采井之间没有裂缝连通时,注水井压力较高,注入水会在井底附近聚集成一个新的水体。
(2)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注采井之间主要靠裂缝连通,注水波及系数较低,注入水无效循环比例较大,部分油井已经被注水井控制,从而也造成注水驱油效果较差。
(3)井间示踪监测井组内生产井产主要水来源已比较明确,因此有必要采取转向压裂;由于井间水窜通道为裂缝,后期进行调剖和堵水过程中,参考裂缝宽度(2.78μm~43.1μm)和产出示踪剂的波及体积,选择合适大小、合适用量的材料。
(4)本次井间示踪剂监测清楚地反映注采井组的注采运动规律及储层连通状况,同时也反映出了油藏注采井之间裂缝发育规模和类型。
【相关文献】[1]刘同敬,张新红,姜汉桥,等.井间示踪测试技术新进展[J].同位素,2007,20(3):189~192.[2]于瑞香,张泰山,周伟生.油田示踪剂技术[J].工业水处理,2007,27(8):12-15.[3]赵国瑜.井间示踪剂技术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4):94~95.[4]李民河,廖建德,赵增义,等.微地震波监测技术在油田裂缝研究中的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