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四、论述题1、简述杜威的主要教学思想。

1)关于教育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教育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历程、它是辅助受教者使之生长、开展、改造经验的活动。

〔4分〕2)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开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

〔4分〕3)教学的根本原则:“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开展。

〔4)关于师生关系: 儿童是中心。

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5)教学方法: 五步教学法。

他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

✡(2) 引导儿童发觉情境中的问题。

✡(3) 鼓舞儿童寻觅产生问题的原因。

✡(4) 引导儿童提出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假设。

(5) 鼓舞儿童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2、论述终身教育概念的建立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考虑?1)教育权的终身保证――教育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终结,有限的人生应与无限的教育挑战及时机联系在一起,而且对此应给予制度上的保证。

2)对现代学问的追求――终身教育提倡的学习内容应不以个人的职业和专业为限,广泛的教养教育、德育、体育以及一切现代学问都应该包含在必须学习之列。

3)不成为未来的文盲――未来关于文盲的概念将不再局限于不认识字,而是在于你是否掌握了自我学习的方法。

因为现代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大量信息产生,如果面对新的事态不能正确推断,不能迅速思考,那就无异于“文盲〞。

因此,终身教育的方法论,从某种程度上说,又可以理解为是学习“学习方法〞的方法论,而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教会每一个人不成为“未来的文盲〞。

〔从制度、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来加以考虑。

〕3、“一些不怀偏见的西方学者所肯定的:“光明来自X〞;“历史是有一个决定的‘X’,太阳便从这里升起。

〞人类教育的兴旺亦以X为先。

〞请依据所学,论述古代X文明古国的教育大致具有的特点。

①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X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载或考古开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②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

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

③教育内容较丰富,包含智育、德育及ZJ教育等,既反映了总揽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开展的需要。

④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应,教育机制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总揽阶层的需要,既具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适应力。

⑤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⑥知识常常成为总揽者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与后来古希腊、古罗马学校教师社会地位卑下形成鲜亮比照。

〔答题答到教师地位高即可得2分〕 2分⑦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去早衰或有过断层期,在此意义上,或许可称源远而流不长。

4、简述柏拉图“学习及回忆说〞。

①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认识共相,才能到达对真理的把握。

将理性思维做出唯心主义的解释。

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有永恒不变、四海皆准的知识。

而人出生时有些知识被遗忘,通过接触感性事物,能回忆起原有的认知,这就是柏拉图的认知论。

②认知就是回忆,学习不是从外界得到的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学习在于通过感觉经验,唤起对理念世界知识的影子,从而恢复理念。

③因此,柏拉图认为,教师只是在人学习过程中起到“助产婆〞的角色作用,我们的知识是通过回忆这种学习方法获得的。

这是对苏格拉底思想的进一步开展。

5、试述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并对其思想进行评价。

1)夸美纽斯将德育视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德行是学校主要任务之一;2)道德教育的内容为①“持重〞〔慎重〕:对于事物和问题健全的推断,这是一切德行的真正根底;②克制:指在各种生活行为方面不过度的品质;③刚毅〔坚忍〕:要求学生习惯用自己的理智去做一切事情,即要求学生养成忍苦耐劳的品行;④正义〔正直〕:对别人抱着公正无私的态度,不损害他人,且乐于助人。

3)道德教育的方法①尽早实行正面教育②典范③严格的纪律④规则与惩处⑤防止不良社交评价优:其道德教育反映了人本主义启蒙思想家的道德观;重视理性的开展;其道德思想与旧势力的道德观相对立;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他提出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对后代教育家有很大的启发性,对近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缺乏:其道德教育思想的进步性显然受到时代的局限和ZJ的影响,带有不彻底性。

6、结合《爱弥儿》一书论述卢梭关于“自然人〞的主要特征并举例说明。

1)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绝对统一体〞〕,他能单独表达出自己的价值。

而当时所谓的“公民〞,其一切仰赖于专制社会,失去自身的独特价值。

2)在自然秩序中,全部的人都是公平的;而社会之中,公民是有等级的。

“回归自然〞的教育当然不培养等级的人,不造就王公贵族或奴隶。

3)自然人又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而国家公民在社会中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他被囿于他的职业而失去自由。

4)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

自食其力便可无需仰赖他人为生,这是独立自由的可靠保证。

7、请简要论述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1)道德教育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到达的目的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所谓“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到达的最高和最为根本的目的。

2)教育性教学原则:依据其对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广泛研究,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

人只有认识了道德标准,才能产生服从道德标准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

3)道德教育:与道德教育直接有关的主要是“训育〞。

“训育〞是指有目的的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

赫尔巴特把“训育〞分为四个阶段:道德推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六个根本措施和方法:①维持的训育②起决定作用的训育③调节的训育④抑制的训育⑤道德的训育⑥提示的训育8、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及教育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根本教育思想①发觉儿童。

蒙台梭利教育原理以“儿童生命〞为其出发点,是关于“生命的原理〞。

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觉儿童“生命的法则〞,援助儿童开展其生命。

②汲取的心智。

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感觉特别敏感期的理念,也就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敏感度。

(2)教育原则:自由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要建立一种符合科学的儿童教育,其根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使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现。

(3)教育方法①教育环境。

在蒙台梭利学校中,每一个教师要依据儿童不同阶段身心开展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一个能够援助儿童开展的“生命的、活动的真实环境〞。

②教师。

在蒙台梭利学校任教的教师被称为指导员,她们的教学任务有别于其他的学校。

因为在这里,教师只要做到三点就够了,即:观察指导、示范、打算。

③教具——活动材料。

儿童的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具进行的。

五、材料分析1、材料分析题:“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一个根本命题,它说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美德就是知识〞的意思表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所在,知识是美德的充分条件,二者是互为存在的美德条件。

问题: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美德就是知识〞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目的?“美德〞又指的是什么?〔评分标准,共10分,一个问5分〕答:苏格拉底重视开展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质修养,提出“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开展人的智慧,完善人的道德。

在苏格拉底这里,“美德〞包含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包含这些品质在现实中发挥作用这样一种能动性,因而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之“理念〞。

这样,对于“德〞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理念〞的知识,就是人的自我认识。

对于自我的认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反思自我——既是真理,又是道德,正是在这里,知识与道德统一起来。

2、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政局发生变化,共和制为君主制所取代,人们对共和制、公民权等概念的意义日益冷淡。

在教育上,由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转而注重培养理想的君主和朝臣,出现了许多关于君主、朝臣教育的论著,其中尤以卡斯底格朗〔1478—1529〕的《宫廷人物》影响最甚。

卡斯底格朗的培养目标不是中世纪擅长军事体育、具礼仪风度而只粗通文墨甚至不通文墨的骑士,也不是前期文艺复兴精通古典文化的学者型人物,而是二者精华的凝炼与综合,表达了新的“文雅骑士〞精神,反映了新时代对富于开拓精神的人的需要。

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教育的根本特征。

答案解析:人文主义教育的根本特征其一,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开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入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其二,古典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汲取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

其三,世俗性。

不管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其四,ZJ性。

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ZJ性,几乎全部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ZJ更不打算消灭ZJ,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ZJ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ZJ性。

其五,贵族性。

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群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群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3、1967年的克为英国贸易和殖民地事务委员会里拟写过一份,《工作学校方案》,洛克主张,没有工作而领取教区补助金的贫民家庭的14岁以下的子女,组织起来劳动,安定社会秩序,减轻教会负担,制造更多利润。

上述材料表达了,洛克教育思想的哪些特点,并指出工作学校的实质,及其与绅士教育的不同之处。

答案:1〕表达了洛克教育思想的世俗化,功利性的和等级性特点。

2〕工作学校的实质就是贫穷儿童的收容所,职业分配机关或童工工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