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大鹏新区坝光片区海绵城市规划措施探讨徐海升;俞露【摘要】深圳市大鹏新区坝光片区是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的24个重点区域之一,但该片区防洪达标率不高,供排水设施不完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显得举足轻重.该文阐述了坝光片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和措施.片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控制率分别为83%和70%.具体措施包括:建设3处生态湿地公园,2处滨海公园,4处山水景观休闲公园,以构建海绵城市基座;建设3座污水泵站削减点源污染;实现雨污完全分流控制面源污染;新建或拓宽排水干沟、明渠、暗渠等行涝通道,以确保水安全;利用蓄水池、雨水罐、湿地、水库等方式形成多样化的水资源利用.以上措施以期为国内同类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期刊名称】《广东水利水电》【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5页(P59-63)【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坝光片区;规划目标;规划措施【作者】徐海升;俞露【作者单位】深圳市大鹏新区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指挥部办公室, 广东深圳 518000;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国家城市新阶段发展的重要战略,已经在全国开展了广泛的实践[1-2]。
深圳作为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要求各区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城市规划建设转型之路。
目前,深圳市确定了24个近期建设区域以及建设项目库。
作为深圳东部的海上门户,以及大鹏半岛的重点潜力发展片区,坝光片区属于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 24 个近期建设重点区域,而且是深圳第一个全区域以海绵城市理念规划建设的先行片区[3-4],将最大限度地保护坝光独有的银叶树等滨海湿地原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坝光“海绵城市”建设重点提出了维护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率、河道生态岸线比例以及雨污分流比例3个百分之百目标。
坝光“海绵城市”将融入山海林湖等众多自然元素,13 条滨海溪流不仅仅作为城市排洪防潮通道,更是市民亲水戏水的 13 条“山海通廊”。
为有效解决城市内涝及热岛效应,透水砖、透水性混凝土和下沉式绿地等将是城市道路和房屋设计和建筑的基本理念和手段。
坝光片区为城市未开发区域,存在河流防洪达标率不高,区内无现状排水设施,雨水、污水以就地分散的自然排放为主等问题。
坝光片区位于山麓和海湾之间,自然坡度较大,地表径流流速快、流程短,难以蓄集利用。
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使该片区易受山水和潮水的双重叠加影响。
夏季台风带来的暴雨或大暴雨,可以迅速形成洼地内涝、河道水位上涨、但是受海潮顶托,片区内雨水无法顺利排出。
随着坝光片区建设逐渐进入实质性阶段,为了结合优良的生态本底和高端的发展定位,凸显创新的发展模式和示范效应,应通过实施指引、保障机制等管理手段,将海绵城区和低影响开发建设落到实处。
如何根据坝光片区现有特点,使得生态保育和修复得以强化、低影响开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城市水安全得以提升、水环境质量得以保持、水资源得以保障,提出相应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以及控制措施已经是当务之急。
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就坝光片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国内其它同类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1 区域概况1.1 自然概况坝光片区位于大鹏新区大鹏半岛的东北部,为低山—台地—冲洪积扇—海陆交互相—滨海相,西、南临排牙山,东、北与大亚湾海域相接,东与惠州交界。
区内地形西北、南东两端低,中间高。
坝光片区地带性植被的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半常绿季雨林[5]。
在山谷、山坡处更多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根据《广东省地震烈度区划》,规划区处于地震烈度Ⅶ度的影响范围内。
片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885.5 mm,降水集中在每年的4—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6.9%。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3.1%。
根据深圳市海洋监测中心2012—2013年监测数据显示,坝光片区周边海域大部分水质指标达到《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一类水质标准。
达到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有生化需氧量、活性磷酸盐两个指标。
1.2 发展需求自然的水循环保障城市安全、丰富的水资源支撑城市发展和以洁净的水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是坝光片区海绵城市建设三大目标,重点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 通过“渗水”、“滞水”、“排水”、“治水”解决城市洪涝风险[6-7]坝光片区雨季短时强降雨多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受海潮顶托、河道淤积等影响,可能导致城市排水不畅,城市内涝风险大。
提升河道防洪标准、完善城市排水管渠系统、建设湿地公园、发挥绿廊作用,调蓄行洪,对雨水全过程控制将是解决城市洪涝的有效手段。
2) 通过“补水”、“蓄水”、“释水”缓解水资源短缺由于缺乏大型蓄水设施,片区内用水主要依赖外部调水,片区对雨水资源的调蓄回用有迫切需求。
需要增加雨水回用工程设施,构建水源涵养型城市下垫面,通过面源全过程控制,利用片区生态服务功能等措施,提升蓄积雨水水质。
3) 通过“护水”、“净水”、“活水”提升水生态环境品质有效解决初期雨水径流污染问题、源头控制雨水径流量和雨水水质,减少进入河湖的面源污染;通过再生水为河道补水,维持河道的生态需水量。
2 年径流总量控制及水环境目标2.1 径流总量控制要求坝光片区属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Ⅴ区,控制率介于60%≤α≤85%。
根据《深圳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坝光片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设定为75%。
2.2 径流污染削减采用传统开发模式,坝光片区建设将对地表径流、水质及水生态产生较大压力。
因此,年径流总量控制和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必须同时予以考虑。
若与开发前雨水径流污染物外排总量水平相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需≥75%即可满足。
3 海绵城市规划目标和措施3.1 总体规划目标具体目标如下:保育和修复原有山体、咸淡水交汇区河流湿地,强化滨海公园、道路绿地、构造完整生态网络系统;区域排水防涝、防洪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城市水安全得以提升;按照“源头治理、中间削减、系统治理”的技术理念,安排源头建设项目径流控制设施、城市排水管渠和设施、内涝防治设施,并与防洪河流综合整治工程相结合,保障水安全;水环境质量得以保持:优化城区内地表水系,综合运用生态湿地、再生水补水、控源截污等方式保护水环境;水资源得以保障: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节水工作实质性推进。
3.2 规划措施1) 水生态措施针对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建设 3 处生态湿地海绵公园,2 处滨海活力公园,4 处山水景观休闲公园,3 处社区公园,形成海绵体系基底(见图1)。
生态湿地海绵公园总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 18%。
滨海活力公园是海绵体系的末端,是咸淡水交互的重要节点;社区公园作为小型海绵体,是周边地块地表径流的重要调节点;郊野公园则是区域海绵体系的延伸,具有连通规划区与外界海绵联系的作用[8-9]。
规划区内共有现状及规划河流13条,未来将承担片区内雨水排泄通道的功能,是海绵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照深圳市水系蓝线的划定标准及方法,并参考相关规划,确定规划区内 13 条河流的河道保护控制线划定标准,与城市规划进行用地协调,确定最终的河道保护控制范围,并达到“定性、定量、定位”的要求。
2) 水环境措施规划从点源和面源来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提出海绵城市水环境保护和改善措施。
点源污染削减:坝光污水处理厂规划规模6.0×104 m3 /d(控制用地规模8.0×104m3 /d),占地7 hm2(含深度处理用地),污水厂分两期建设,1期3×104 m3 /d,2期3×104 m3 /d;并结合片区道路竖向规划 3 座污水泵站,分别为坝光 1#、坝光 2#、坝光 3#污水泵站。
规划排水采用完全雨污分流制,合理划分污水排放分区,污水收集处理率应达到100%,城市污水的排放应严把排放关,确保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通过城市排水管网收集、输送到污水处理厂。
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危险废水及特种废水应自行处理,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43—2010);盐灶水库西区域污水由核坝路污水干管收集重力排往坝光污水处理厂,盐灶水库东区域污水由于受地势的影响,污水由d400~d600污水管道收集,排往坝光污水处理厂。
面源污染控制:建立雨水全过程管控体系,遵循“源头控制、中途蓄滞、末端排放”原则,建设渗、滞、蓄、净、用、排全过程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模式,逐级削减面源污染(见图2)。
图1 深圳坝光海绵城市水生态建设规划措施示意图2 雨水全过程管控示意3) 水资源措施坝光片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 885.5 mm,通过蓄水池、雨水罐等设施实现雨水总量占径流的3%控制目标,公共、生产及生活绿地等所需浇撒用雨水总量可达 3.72×105 m3/a。
坝光污水处理厂规划规模为6.0×104 m3 /d,污水再生回用率目标为100%。
坝光污水厂部分尾水进入再生水厂进行深度处理,达到再生水水质标准用于城市杂用,规模为1.5万m3/d;剩余尾水经过3处人工湿地处理后,分别用于坝光水、上新屋水和新坝水等3条河道生态补水。
规划区内现状水资源较为丰富,结合相关规划,保留现状供水水库盐灶水库及洞梓水库(在建),远期可供水量为3.48×106 m3/a (约0.95×104 m3/d),可满足东部供水支线检修期规划区用水需求。
除了本地水资源外,大鹏半岛支线供水工程将从东部供水网络干线沙湖分水口分水,利用输水压力管道和输水隧洞向本区域供应2.0×105 m3/d的原水。
除此之外,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再生水利用将达到1.5×104 m3/d,雨水收集利用将达到1 000 m3 /d,形成更完善、多样化的水资源利用系统。
4) 水安全措施由图1可见坝光各河流水系相互独立,现有防洪标准偏低,仅20年一遇,远期各河流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
主要措施包括拓宽河道断面、加高加固堤岸、清淤清障、阻水构筑物改造工程等措施。
以河流水系为基石,新建或拓宽排水干沟、明渠、暗渠等作为行涝通道。
规划新建坝光 1#和2#暗渠,长度分别为75 m和369 m,设计流量分别为 27 m3/s和13 m3/s。
山水部分通过水库及河流的收集,进入建成区内的各条河流,另一部分经过沟渠以及建成区的地表径流进入水系。
生态控制范围线内开挖截洪沟15 032 m,即减少山洪对建成区的防洪压力,又可减少地表径流造成的污染。
4 规划效果评估采用实际监测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坝光片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总控制目标。
各层次控制指标和考核方式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