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不求甚解》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答案:邓拓|《燕山夜话》解析:第一空要根据要求填写原名,不能填写笔名,书集句要用书名号。
点评:对于文学常识在学习中要准确记忆,丰富自己的知识。
2.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藻.饰zǎo 狡黠.xiá大而无当.dàngB、诘难.nàn 咀嚼.jiǎo 味同嚼.蜡juéC、滞.碍chì劝诫.jiè抠.字句kōuD、轻鄙.bǐ粗糙.cāo 吹毛求疵.cī答案:A解析:用反选排除法,B“嚼”读jué,C“滞”读zhì,D“鄙”读bǐ,答案为A。
点评:对于文学常识在学习中要准确记忆,丰富自己的知识。
3.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A.她的温声细语在耳边流淌,仿佛阳光穿透浓荫,撒下一地的色彩斑澜。
B.让我们以志向为矛、以坚韧为弓,持之以恒地捶打命运这堵厚实冰冷的墙。
C.读书可不求甚解,但不可潦草应付;可咬文嚼字,但不可吹毛求次。
D.一阵暖风熏过,花儿们抖落一冬的沉闷,相互拥抱嘻闹。
答案:B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澜”为“斓”,C“次”为“疵”,D“嘻”为“嬉”,答案为B。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夏天的庐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季节。
B.从2014年9月1日起,我校将基本上完全启动课堂教学改革。
C.班主任老师围绕如何更好地开展“五小行动”,畅所欲言,广泛地交流了意见。
D.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和后人利益为代价。
答案:C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句压缩句子主干可知“庐山是季节”主谓搭配不当,B句“基本上”与“完全”矛盾,D句谓语“杜绝”之后的宾语部分缺少中心语“行为”,答案为C。
点评: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5.对下列复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读书补天然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②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大而无当。
③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④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A、①并列;②因果;③转折;④递进B、①递进;②假设;③递进;④因果C、①并列;②假设;③转折;④因果D、①递进;②因果;③递进;④转折答案:C解析:用反选排除法,(1)“又”是进一层陈述,是递进复句;(2)“如……则”是假设复句;(3)“只是”是转向前句意思另一方面,是转折复句;(4)第一层关系在“所以”处,是因果复句,故答案为C。
点评:复句是复杂的,学习中要注意了解各类复句的特点,记忆关联词,学会判断。
6.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微笑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例句:书籍像一架梯子,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书籍如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门。
微笑:微笑:答案:微笑如同一汩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田。
微笑如同一缕春风。
吹拂我们忧伤的心灵。
解析:注意要按照例句的结构(两个分句)和写作手法(比喻)的特点仿写,依照例句中的喻体拟作同类的事物作仿句喻体,注意第二分句要承接前句的比喻义陈述,句子要连贯。
点评: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7.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画线处默写填空。
①,思而不学则殆。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便欣然忘食。
③作者有思路,。
④敏而好学,。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每人会意|遵路识斯真|不耻下问解析:根据要求,回顾所记名句写出句子,注意易错字“罔”“遵”“斯”的写法。
点评:默写名句是语文知识积累的基本功,平时学习要注意对名句的记忆。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都在为生活忙碌奔波,很少有人能“停下脚步来等A.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上,芸芸众生....等自己的灵魂”。
和勤奋与否。
B. 宋濂求学的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的不求甚解....C. 伫立海边,他不仅望洋兴叹:“多美的大好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
”....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D. 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答案:A解析:用反选排除法,B句“不求甚解”指读书不寻求仔细地了解内容,有贬义,不符合语境,C句“望洋兴叹”指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而无谓的感叹,不符合句意,D句“味同嚼蜡”指文字内容生硬让人读来生厌,不符合句意,故选A。
点评: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
成语,有一个使用对象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联系及使用对象。
9.将下面几句话组成一段文字,顺序合理的一项是()①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在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
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
②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
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④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⑤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A.②③⑤①④ B.⑤②③①④C.⑤①③②④D.⑤④②③①答案:C解析:综观各句,⑤句是总提句,提出“读‘死’书”的话题,分析其意。
然后按句中的“求准”“求懂”“求用”三个词的排列去分析其余的句子,①③是说求“准”,②④是说“求懂”。
点评: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10.下列对文中所说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求甚解”是一种好方法。
B.读书要“会意”,就应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C.要读懂经典著作,只有“好读书”才行。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仔细回顾课文内容,抓住“陶渊明的读书态度”这一答点,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比较各项,用反选排除法判断答案。
A“不求甚解是好方法”与“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没有关系,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是以读书为乐,而不是求知,谈不上“方法”;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更不是“咬文嚼字”,所以C是正确的答案。
点评:本题要注意理解题意,知识要求分辨什么,才能针对问题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11.《不求其解》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解析:仔细回顾课文内容,找到与“不求甚解”有关的语句,理解概括作者批驳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即可。
点评:论点是议论文最重要的要素,概括论点要根据作者所针对的问题来分析理解作者的发表的主要观点。
二、问题解答12.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死读”和“活读”是如何理解?请结合原文解释。
答案:“死读”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活读”是指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解析:仔细回顾课文内容,根据作者对“死读”与“活读”发表议论的有关语句理解作答即可。
点评:对学过的课文内容要熟悉,学习时要多加阅读,答题时根据问题梳理内容分析理解即可。
13.“好读书”与“不求甚解”之间有何关系?答案:“好读书”是读书态度,“不求甚解”是读书方法之一,两者不矛盾。
解析:仔细回顾课文内容,根据作者对“好读书”与“不求甚解”发表议论的有关语句理解作答即可。
点评:对学过的课文内容要熟悉,学习时要多加阅读,答题时根据问题梳理内容分析理解即可。
14.“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是什么?答案:表示虚心;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解析:仔细回顾课文内容,根据作者对“不求甚解”发表议论的有关语句,从读书的方法方面来理解作答即可。
点评:对学过的课文内容要熟悉,学习时要多加阅读,答题时根据问题梳理内容分析理解即可。
15.文中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读书好读书,以读为乐,不求甚解。
解析:了解论点与论据的特点,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文中选出语句概括作答即可。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对论点与论据的概念要搞清楚。
论点是作者针对所要议论的问题所发表的观点,论据是作者为了论证论点所使用的依据。
16.《不求其解》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答案:本文主要讨论了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解析:抓住文章标题,结合文章内容,从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这一点来解答即可。
点评:注意议论问题的论题和论点有时是不同的,论题是讨论的问题,根据这一问题作者发表的观点才是论点。
17.《不求甚解》一文中作者是怎样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答案:①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②阐述“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③用诸葛亮和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④全面、明确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
⑤提出自己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本文主要讨论了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解析:本题是要求概括作者论证的过程,仔细回顾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说理的层次,按步骤把作者论证的过程加以梳理。
点评:论证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根据文段内容概括这三个步骤的内容,即如何提出观点,如何分析证明,如何归纳。
18.怎样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答案:①“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
“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一般人”的否定,然而语气委婉。
“不尽然”,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提倡,但是又应该盲目地反对”。
这样,引出了本文议论的核心:不必提倡怎样的不求甚解?什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②“往往”表示绝大多数情况下,读书观其大略,会让人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但是并不排除个别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