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卷 (答题卷)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卷 (答题卷)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卷 (答题卷) (编号1)一、填空题(共10分,每小题 1 分)1.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中发展心理是基础,教育心理是根据,而是本课程的目的。

2. 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3.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和生殖期。

4. 人的情感具有两大功能:功能和信号交际功能。

著名教育家曾经不无感慨地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5. “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体现了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中的原则。

6.男孩的兴趣多指向于,喜欢摆弄物体,拆散玩具,并探索其中的微妙,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创造。

而女孩的注意多指向,喜欢探索人生,对人际关系很注意,很敏感。

7.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三个重要的观点: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强调学习的。

1.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条件下,不对有关变量加以控制,只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称之为()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故事法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3. 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A.迁移B.变式C.定势D.原型启发4.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

A.皮亚杰B.布鲁纳C.桑代克D.斯金纳5. 对于那些常说“我知道这样做不好,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其道德的()的培养。

A.情感 B.判断 C.认知 D.意志6. 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特点的表现。

A.主导性 B.双向性 C.民主性 D.互动性7. 从迁移的性质来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是()迁移。

A.顺向 B.逆向 C.正 D.负8. 后习俗水平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内容:()A 以人际和谐为准则 B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C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 D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9. 动机的显著特征为()。

A、启动性B、方向性C、持久性 D.、强度10. 教学的构成因素为()。

A教师 B.学生 C.课程内容 D.教室1. 研究显示,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1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视力呈逐渐下降趋势。

-----------------------------------------()2.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3. 道德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

-----------()4. 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进行等基本功能。

-------------------------------------------------------------------------()5.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

-----------------------()6. 追求成就动机比回避失败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做难度较大的工作,这样的任务具有足够的挑战性,满足个体的成就动机。

---------------------------------------------()7. 小学儿童智能水平的差异给我们教育的启示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部分智能超常或者低下的儿童身上,关注差异化教育。

---------------------------------------------()8. 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动机都是为着某种外在的目的,所以都属于外部动机。

---()9.横向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上下位学习的迁移。

-----------------------------------------------------------------------()10.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要提高教学效率,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情感共鸣。

---------------------------------------------------()(提醒:请将选择题和判断题结果集中填入答题框内)四、名词解释(共16 分,每小题 4 分)1、教学模式——是依据特定教学理论设计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系统。

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习惯性的加工信息的方式。

3、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

4、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地作出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五、简答题(共24 分,每小题 6 分)1.什么是技能?请简述这个概念所阐述的特点。

答:技能是指个体通过练习而习得的合理的动作系统。

(概念2分)1)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动作系统,单一的动作不能叫做技能。

2)构成技能的动作系统是一个合理的动作系统,无目的的或不必要的动作,不能称为技能。

3)技能是后天获得的。

个体的不随意动作和反射性动作是先天的本能反应,不属于技能范畴。

4)任何技能的习得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练习。

那些不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系统不是技能。

(每小点1分)2.请简要阐述一下采用表扬与批评的基本原则。

答:采用表扬与批评的基本原则:1)目的明确——避免“捧杀”或“棒杀”2)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3)因势而变——因人、因时、因地而异4)心理相容——宽松、理解、把握大势(每小点1.5分)3、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措施。

答:1)树立科学观念2)进行身体锻炼3)学会科学用脑4)丰富业余生活1)扩大人际交往2)善于调适情绪(每小点1分)4、请阐述一下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一)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1分)因材施教,投其所好(二)创造积极的课堂人际关系(2分)尊师爱生,和谐交融;互帮互助,竞争合作(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2分)确定合理教学目标,设计最佳教学方案维持良好课堂秩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四)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堂规范(1分)确立课堂常规,使其内化为行为习惯六、论述题(共20 分,每小题10 分)1、请阐述小学儿童记忆力的发展的特点,并详细论述儿童记忆力培养的策略。

答::(一)小学儿童记忆力发展特点(4分)1、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为主转化2、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为主转化3、具体形象记忆——抽象记忆转化4、逐渐学会各种记忆策略(二)小学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策略1、增强儿童记忆的目的性、积极性(1分)2、教会儿童记忆的方法和技巧(2分)1)充分利用无意识记规律2)赋予记忆材料一定的意义3)利用尝试回忆增强记忆4)分析材料找出规律3、合理地组织复习(2分)1)复习要及时2)方式多样化3)份量要适当(提倡过度学习)4)知识再加工4、掌握回忆有效策略(1分)2、[案例论述] 许都二中的学生张强是个十足的品德不良学生,他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和学生行为准则,迟到、早退、旷课、抽烟、酗酒、说谎、到处游荡、损坏公物,有一次因为有意用弹弓打碎新来女教师的宿舍玻璃受到处分;学习极不主动,成绩差,经常厌学、逃学,老师找他谈话也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课堂上还有意捣乱,影响教师上课,唯一喜欢的课程就是体育,特别是篮球打得好,十分佩服武术专业毕业的年轻体育老师王老师;张伟脾气暴躁,经常与校外的不良少年来往,惹是生非、打架斗殴,自称“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流血和挂花”,讲究“哥儿义气”。

请结合案例分析学校中此类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并阐述我们该如何去教育这样的学生。

答::(要点如下,必须结合案例)一、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认识具有模糊性(二)情绪具有对立性(三)意志具有脆弱性(四)行为具有逆反性(每点0.5分)二、教育对策:(一)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展现教师的真心实意(二)善于发现积极因素,点燃孩子内心深处的火苗(三)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学生转化(四)点燃自尊心的火把,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五)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六)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动习惯(七)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每点1分,综合评价1分)一、填空题(共10 分,每小格 1 分)1、服务教育。

2、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3、潜伏期。

4、调节行动;苏霍姆林斯基。

5、适当性。

6、物;人。

7、关键期。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三、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共10分,每小题1分):《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卷 (答题卷) (编号2)一、填空题(共10分,每小题1 分)1.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智力是一般认识能力的综合,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份是,则是智力的高度表现。

2. 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该学说认为各种心理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能力。

3. 小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一般认为出现在小学年级。

4. 人的情感具有两大功能:调节行动功能和功能。

著名教育家曾经不无感慨地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5. 掌握学习是由等人提出来的一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其基本理念是: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

6.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以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时要注意两种偏向:即和。

7. 美国教育家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称之为()。

A.感觉 B.知觉 C.想象 D.思维2.言语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交际活动,属()。

A.特殊的社会现象 B.一般的社会现象 C.心理现象 D.历史现象3. 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领悟其中关系而发生的学习,称之为()。

A.试误学习 B.顿悟学习 C.模仿学习 D.有意义学习4. 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A.迁移B.变式C.定势D.原型启发5. 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称之为()。

A.发展 B.成熟 C.社会化 D.个性化6.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利他行为的核心是()。

A .成人的榜样 B. 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C. 掌握利他的知识D.掌握利他的技能7. 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