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百科名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英文:progressive muscula dystrophy,PMD)是一种原发横纹肌的遗传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由肢体近端开始的两侧对称性的进行性加重的肌肉无力和萎缩,个别病例尚有心肌受累。
有人报道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约占神经系统遗传病的29.4%,是神经肌肉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
概述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逐渐萎缩,使行动能力渐渐消失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直至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疾病。
患者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等待着自己由于心肌衰竭而死亡,国际医学界形象地称之为“渐冰人”。
该病症已被International Seven Three Society(国际七三学社)列入十大医学课题进行研究。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渐进性遗传性骨骼肌变性疾病。
主要临床特征为选择性受累的骨髓肌呈渐进性对称性无力和萎缩,最终丧失运动功能。
本病为单基因遗传,发病年龄为5~6 岁左右,发生率为出生男婴的13~33/105 。
近年研究认为其病变的基本原因在于肌肉细胞膜的异常。
西医定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病因不明的,遗传性、进行性肌肉疾病。
临床上以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为其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假肥大型(Duchenne型)由Duchenne (1868年)首先描述,是儿童中最常见的一类肌病。
属性连隐性遗传,几乎均影响男孩,占活产男婴的l/3 000~1/4 000(欧美)和l/22 000(日本)。
_女性仅为异性染色体携带者,不发病。
多于儿童期起病,常以骨盆带肌无力、肌张力低、走路缓慢、易跌为首发症状。
病情进展较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速,可逐渐累及肩胛带、四肢远端肌群及面肌。
背部伸肌无力则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臀中肌无力则行走时骨盆向两侧摆动,呈典型的“鸭步”;患儿仰卧位站起时,先翻转为俯卧位,再用双手支持床面及下肢才能缓慢站起称Gowers征;由于肩胛带肌及前锯肌无力,可呈现“游离肩”和“翼状肩胛”,以上为该型的特征性表现。
约90%的患儿有肌肉的假性肥大,以腓肠肌最明显,三角肌、股四头肌、臀肌、冈下肌、肱三头肌及舌肌等也可受累。
多半患儿还伴有心肌损害,约30%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病情多呈进行性加重,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中预后最差的一个类型,多数在15岁左右即不能行走,大部分患者在25~30岁以前因呼吸感染、心力衰竭或慢性消耗而死亡。
另外,尚有一种与此型临床表现类似的类型,称为良性假肥大型(Becker型),由Becker(1957年)首先报道,常在5~25岁期间缓慢起病,病程较长,多在起病后15~20年才不能行走,占出生男孩的3~6/10万,心肌受累少见,智力多正常。
疾病症状体征:本病根据病患的主要临床特征、起病年龄、肌无力的分布以及病程的长短,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型。
(一)症状\r\n1.假性肥大型(Duc he nne型)本型仅见于学龄前男孩,属性联锁隐性遗传病。
女性仅为异常染色体的携带者,并不发病。
突出症状为步行时挺胸凸腹,行走时骨盆及下肢摇摆,呈鸭行步态;自印卧位起立时,必需先翻身转为俯卧位,屈膝,前臂支持躯干,逐步竖立,站立和上楼较为困难;不能奔跑,易于绊跌,多数患儿(约90%)伴有肌肉的假性肥大。
本病可累及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本型病人病情进展迅速,大多数病人在25~30岁以前死于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或慢性消耗。
\r\n另外,还有一组病人常在5~25岁期间起病,临床表现与假性肥大型相似,但病情进展较慢,多数病人在起病后15~20年才不能行走,较少累及心脏,预后较好。
临床上称之为良性假性肥大型(Becker型)。
\r\n2.肢带型本型病人多在10~30岁之间起病,性别差异不明显,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亦有散发的。
首发症状常为上楼困难或举臂不能过肩。
病变主要累及骨盆带及肩肿带肌,初起肢体肌无力和萎缩常不对称,经过相当时间后两侧就无明显差异。
\r\n3.面-肩-肱型成人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多在青春期起病。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别差异不明显。
主要影响面部、肩胛带和上臂的肌肉,表现为表情淡漠、口和眼闭合无力、口唇突出增厚等所谓“肌病面容”,而且,两臂抬举困难,经过长时间后,也可以逐渐使躯干和骨盆带肌肉受累,但是,一般不影响到肢体远端的肌肉。
\r\n4.其他类型其他类型还有远端型、眼肌型等,但临床较少见。
远端型的特点是肌肉萎缩由肢体远端向近端发展,进展缓慢。
眼肌型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双眼睑下垂和眼外肌麻痹,上面部肌肉也可受累,部分病人还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
应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
\r\n(二)体征\r\n本组病人的共同特点是肌肉萎缩,各型之间的差异在于受累的部位和肌群有所不同。
假性肥大型主要影响骨盆带肌和肩胛带肌,出现局部肌肉萎缩,两肩胛骨呈翼状竖于背部,即所谓的“翼状肩胛”,行走时出现鸭行步态,由仰卧位站立时呈Gowers 现象,同时,伴有腓肠肌的假性肥大,表现为肌肉外观肥大,扪之坚实,但肌力较差;肢带型主要累及肢体的近端肌肉,病人可出现翼状肩;面-肩-肱型可以出现典型的肌病面容、垂肩、翼状肩等。
肌营养不良症不伴感觉的障碍,腱反射常降低或消失,无病理征。
肢带型(Erb型)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形式,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10~20岁期间起病较为多见,男女均可患病。
临床上肌无力及肌萎缩先出现在骨盆带与肩胛带的部分肌肉,初起时两侧常不对称,病情进展缓慢,但年幼起病者发展较快。
以下肢无力开始的病人大多10年内累及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心肌受累者少见。
面-肩-肱型(Landotlry-Déjerine型,或称FSHD)最初在1885年由法国神经科医生L. Landouzy和J. Déjerine记录,因此,面也可称此病为Landotlry-Déjerine型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由于肌肉病变部位在拉丁语中的称为fazio-skapulo-humeral,因此,该病症的英语名为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简称为FSHD。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患病率约为0.4~0.5/10万,多见于成年人,通常在20岁左右才出现临床症状,亦有从刚出生即出现症状者。
病变主要侵犯面肌(fazio)、肩胛带(skapulo)及上臂肌群(humeral).,也可累及胸大肌,呈特殊的“苦笑面容”,见垂肩、“翼状肩”及“游离肩”,但下肢受累较轻,偶尔见到腓肠肌和三角肌的假性肥大。
影响心脏者甚少见。
对寿命影响不大。
远端型(Gower型)由Gower首先报道(1902年),甚少见。
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通常在40~60岁期间发病,逐渐出现胫前肌、腓肠肌及手部小肌肉的进行性无力和萎缩。
病程进展缓慢,逐步累及肢体近端。
早期腱反射正常,但晚期则出现腱反射消失。
一般说,本病不发生严重残废,亦不影响生命寿期。
眼肌型(Kiloh-Nevin型)1.单纯眼肌型又称慢性进行性核性眼肌麻痹或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于青壮年眼肌起病,主要侵犯眼肌,表现为上睑提肌及其他眼外肌的无力和萎缩,病情进展缓慢,上面部肌肉也可受累,经数年后延及颈部和肩胛带肌肉。
2.眼咽肌型由Voctor首先描述(1902),甚少见。
起病年龄不一。
但以30~40岁起病多见。
主要侵犯眼肌及舌咽肌。
以缓慢进展的眼外肌、吞咽肌麻痹为特点,常在眼外肌麻痹后数年出现吞咽、构音困难,咽部症状等。
少数病例吞咽困难先于眼部症状数月至数年。
腱反射消失。
眼外肌麻痹和腱反射消失为本病主要特征。
3.眼脑躯体神经肌病极少见。
多于15岁之前发病,表现为慢性进行眼外肌麻痹、生长缓慢、智能减退、视网膜色素层炎、耳聋、共济失调、心肌传导阻滞及心肌病等体征。
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质增高,脑电图、血清PK多为正常。
疾病病理病理:肌营养不良症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在肉眼下可见受累的骨骼肌色泽较正常的苍白,且质软而脆;光学显微镜下早期可见灶性坏死,肌纤维粗细不均,同时有散在的蛀虫样变。
肌纤维内横纹消失,空泡形成,肌细胞呈链状排列并往中央移动。
晚期肌纤维普遍萎缩,并有大量脂肪细胞和结缔组织填充,假性肥大的肌肉是由于肌束内大量脂肪组织堆积所引起的;电镜下可见肌细胞膜呈锯齿样改变。
诊断要点1.常有家族史。
x染色体2.病肌先累及四肢近端肌群,两侧对称有假性肥大,下肢无力,步态摇摆,Gower's 征阳性;上肢举臂困难。
3.皮肤知觉正常,腱反射及浅反射无亢进,无肌颤动。
4.血CPK 显著增高是最敏感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ALT、AST、LDH 可有升高。
5.肌电图符合肌厚性损害;肌活检可见纤维变性;dystrophin 含量测定和PCR技术有助于诊断。
易发人群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
预防常识关于本病的治疗,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一种经得起多次重复的、时间考验的、被世界各国公认的特效疗法。
目前仍处于不断地摸索和验证中。
关键在于做好预防工作,做好遗传谘询、产前检查、携带者的家谱分析和检查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本病除假肥大型外,多数不影响其寿命。
晚期患者可因严重肌肉萎缩而出现肢体挛缩和畸形。
适当体育活动、按摩、体疗有助于改善肢体功能,延缓残废时间。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应做哪些检查?血清酶测定: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CPK增高是诊断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可在出生后或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已有增高,当病程迁延时活力逐渐下降。
亦可用于检查基因携带者,阳性率为60-80%。
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CPK含量增高,在活动性肌病中,尤其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病人中,可显著升高达1000至数千单位。
2、血清肌红蛋白(MB):在本病早期及基因携带者中也多显著增高。
3、血清丙酮酸酶(PK):也很敏感, 20岁以下正常男女血清PK值为119.00,20岁以上男性为84.30,女性为77.50,以上三项血清酶中CRK,PK的阳性率高于Mb,三项综合检出率为70%左右。
4、其它酶:如醛缩酶(ALD),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等,也可增高,但均非肌病的特异改变,亦不敏感。
尿检查尿肌酸排出增多,肌酐减少。
肌电图具有肌原性损害肌电图特征。
肌活检可见肌纤维不同程度增大、变性坏死以及结缔组织增生和脂肪浸润。
可见如前述的病理改变,若有条件可应用X-CT或MRI核磁共振检查技术,能发现肌肉变性的程度和范围,可为临床提供肌肉活检的优选部位。
心电图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常伴心肌损害等而有相应异常表现。
CT和MRI检查CT检查可发现病变肌肉呈密度减低影。
MRI检查可见受累肌肉不同程度的“蚕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