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断开流回出来【课后反思】成功之处: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学生背诵最喜欢的古诗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
二、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字的凝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大概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3.(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4.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微风把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
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幕的笼罩下,西奇妙诱人啊!”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地说:“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丽。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板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
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不足之处: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古诗《望洞庭》。
2.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默写古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
...里一青螺3.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参考答案一、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1.湖面的波光。
指湖光和秋月。
和谐,优美。
指湖面。
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诗句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2.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诗句的意思: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3.把洞庭湖面比作铜镜。
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
【板书设计】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借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2.品读诗句,欣赏美景。
通过学生自读诗句,结合注释,欣赏画面初步理解诗意。
然后师生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
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
诗人从“日边来”,带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促思,以读悟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安县叶堡乡),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其文明白畅达,为“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唐代中晚【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天门山,素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天门洞开、天门翻水、天门转向、野拂藏宝、鬼【其他资料】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南岸,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
洞课后作业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
..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三、重点诗句品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2.李白“诗仙”3.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三、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1)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四、《望洞庭》改写秋高气爽,明月当空,大诗人刘禹锡乘着马车去来到了洞庭湖边。
刘禹锡静静地站在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月光洒在洞庭湖湖面上,那皎洁的月光和洞庭湖湖水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诗人远远望去,在皓月银辉下,湖中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白银盘里刘禹锡被眼前这美景陶醉了,于是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