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陶渊明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赠答诗
倾诉对友人真挚敦厚感情。如《与 殷晋安别》、《答庞参军》
《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 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 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 来会在何年。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5、风格多样。
朱熹论陶诗“自豪放”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 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 真相者,是《詠荆轲》一篇,平淡底 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来?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旬日以来,始念饥乏。‛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
情‛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 贫‛ ‚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 于当年‛ ‚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 颜‛
有诗125首,赋文11篇。 诗歌分类: 教材分为五类:田园、咏怀、咏史、 行役、赠答。
陶渊明的田园诗
3、情、景、事、理浑融一体,意境高 远。
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景物描的写上。 写自然景物不求形似,而是着意于神貌的点 染。 通过平凡的事物与通俗的语言表现自己对宇 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言有尽而意无穷。
“倾耳无希音,在目皓已洁‛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
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 书》)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 真淳‛(《论诗三十首》)
《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 亲故多劝余为长 吏 …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 波未定,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 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 ,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 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 深愧平生之志…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1、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园境界。 平凡的农事村景一经诗人点化,便进 入了安静悠闲的诗的境界,田园也不 再是贫穷饥饿、劳累痛苦的所在,而 是令人神往的乐园。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2、形成了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诗人所表现的静穆平淡的田园风光和 农村日常生活,以及他处于这种环境 中恬静自然的心情决定的。 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 法。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 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 中蔬‛
(二)热爱农业劳动,强 调劳动意义。《归园田 居》(种豆南山下)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 获早稻》
《归园田居》其三
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 生活和富有诗意的感受。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 端。”农业劳动的意义。
第三章 陶渊明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 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 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 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正 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 最深厚。 ——朱光潜《陶渊明》
一个在诗中能‚开其心扉‛的人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 和思想性格
一、生活道路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 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征士、陶靖节、靖节先生、陶彭泽 陶渊明毕生走过三个时期,界线分明: 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 壮年的辗转出仕时期。 中晚年的隐居终老时期。
“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严羽:‚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梁启超:‚文艺只是‘自然’的体现‛
许学夷:‚靖节诗甚不易学,不失之浅
易,则伤于过巧。予少时初学靖节,终 岁得百余篇,率浅易,无足采录。今间 一为之,又不免类白、苏矣。因遂绝笔, 不复为也。‛(《诗源辨体》)
“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 艺术‛(朱光潜《陶渊明》) 王圻《稗史》:‚陶诗淡,不是无绳削,但绳削 到自然处,故见其淡之妙,不见其削之迹。‛ ‚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惠洪《冷斋夜话》) 苏轼:‚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 句。‛(《与苏辙书》) 朱光潜:‚总合各家的评语来说,陶诗的特点在 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两对 恰恰相反的性质如何能调和在一起呢?把它们调和 在一起,正是陶诗的奇迹。‛(《陶渊明》)
(一)描绘田园风光的 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 心境。如《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饮 酒》(结庐在人境 )
《归园田居》其一
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 。 这首诗的平淡醇美,全表现在诗人不动声 色的白描之中 。 用词的精确,对仗的工整,又体现出平淡 中见功力的诗人风格 。
CrystalGraphics PowerPlugs
陶渊明的咏怀诗与咏史 诗明显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 统,又有陶氏自己的特点,多围绕 仕与隐的矛盾,表现他与世俗的隔 阂和对恬淡生活的安然;当然也有 忧愤激越时。如《咏荆轲》、《读 山海经· 精卫》等。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陶渊明的行役诗
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 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 是陶渊明行役诗共有的主题。如《始 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 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 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
———《与魏居士书》,见赵殿成《王右丞集笺 注》卷十八
二、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以辞彭泽令为界分为前 期和后期。 前期尚积极谋仕,但也向往隐逸生活,追 求精神自由。 后期走向归隐 陶渊明的反复出仕和反复归隐,其思想根 源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 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一)坚守‚固穷‛的 思想 不失气节和人格 ‚固穷‛是以儒家 所倡导的个人品德 和节操为思想基石 的。 ‚猛志逸四海‛、 ‚有志不获骋‛、 ‚猛志固常在‛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寒暑有代谢,
人道每如兹。‛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 何事空立言!“ “道丧千余载,人人惜其情。‛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晋书· 陶潜传》
“以亲老家贫,起州祭酒,不堪吏职,少 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 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 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 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 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
钟爱丘山与游好六经(29 岁之前)
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
出身望族,少有壮志。 猛志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海,骞翮思远翥。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29-41岁)
辗转出仕时期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陶渊明先后五次出仕: 29岁,为江州祭酒,“自解归”;召为主薄不 就 35岁,入桓玄幕府;后归家居母丧。 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40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41岁,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辞归
(二)崇尚‚自然‛的思想 道德修养上的‚抱朴含真‛ 生活道路上的‚归园田居‛ 生死观念上的‚纵浪大化‛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 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 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 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臵酒 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 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 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 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味其 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 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平淡自然中的语言锤炼
语言质朴自然,精炼传神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
回飚开我襟。‛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众鸟欣有 托,吾亦爱吾庐。‛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 苗。‛ ‚骞翮思远翥‛ ;‚望云惭高鸟‛;‚羁 鸟恋旧林‛;‚飞鸟相与还‛;‚众鸟欣有 托‛
(五)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 想蓝图 。如《桃花源诗》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 憩。……春蚕收长丝,秋熟 靡王税。‛ ‛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 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 诣。‛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陶诗的另一面
咏怀诗与咏史诗
多组诗,如《饮酒》、 《拟古》、《杂诗》,《咏贫士》、 《咏三良》、《读山海经》、《咏荆 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