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留在心中的印象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留在心中的印象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留在心中的印象》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者: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张红
【教学内容】及【设计创新点】
本次单元教学设计内容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两精两略,其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

体裁方面有典型的写人记叙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也有诗歌《有的人》,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这组课文都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极好范本。

因此,此次“口语交际”就是以“留在心中的印象”为话题展开,“习作”则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写小伙伴”为题,从而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本次单元教学设计内容如果按照课标的要求,依照本组课文的编排顺序教学课文需用11——13个课时,而我们在跨越式高年段教学模式的理念指导下,对本组教材按照主题重组分成3个学段,这样设计后教学本组课文只要6——8个课时。

用6——8个课时完成课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课标本身展开拓展阅读,主题式习作,对课标进行进一步的夯实和深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还能够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完成一个综合性学习内容(不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的),进一步立体深化鲁迅先生留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达到跨越式高年段单元整合式教学的目标,实现学生跨越式发展。

【设计思路】【教学目标】及【学段安排】
古今中外,大凡流传百事的著作佳文,其共同之处都在于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

为了在达成课标目标的基础上,体现小学语文高年段跨越式实验的模式,使得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得到大幅度的跨越,我在跨越式原有资源的基础上,系统地整合各种资源,建成了一个融合本组学习内容和单元“口语交际”以及习作话题,名为“留在心中的印象——“走近鲁迅”语文专题学习网站,从而为在跨越式理念指导下的本组课文的教学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

因此,我将本组课文的目标设定为:
能力目标:
(1)会写本单元的19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胯下、厨房、遗体、挽联、致敬、殷勤、失业、窘相、厚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后要求背诵的段落。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了解诗歌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4)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通过精、略阅读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懂得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拓展阅读大量写人资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揣摩人物形象,快速阅读,理解重难点句子的能力。

(6)通过阅读教学和拓展阅读中“问题”或“阅读提示”的思考,使学生懂得“留在心中的印象”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概括,而这一深刻的印象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的,这就是以事表人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善于抓住阅读或说
话、写作的中心,善于概括,提高有序思维的能力。

(7)通过阅读大量写人佳作的拓展资源,实现由读到写的能力迁移。

(8)通过略读课文《一面》的教学,聚焦外貌,使学生懂得对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可以与情节发展相结合,一方面可使人物形象深印读者心里,另一方面还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鉴赏水平。

(9)通过《一面》的教学以及拓展阅读相类似的文章,揣摩浓墨重彩的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手法。

尝试在口语交际和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提高表达和习作写人的能力。

(10)通过《一面》的教学以及拓展在选材上有类似的文章,学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自己的口语和习作中运用,提高口头、笔头及选材方面的能力。

(11)通过三个学段的学习,能够自觉拓展阅读鲁迅作品,收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开展“留在心中的印象”综合学习。

情感目标:
(1)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调动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研究鲁迅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的兴趣,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2)在学习网站的指引下,感受鲁迅的高尚品质,有继续研究鲁迅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敬仰崇拜之情。

正是基于确定了这样的单元教学目标,我将单元目标再分解到课文中,对单元的课文再做重组,在做了如下的学段安排:
《留在心中的印象》——“走进鲁迅”单元教学设计框架
【各学段设计原因】
1、第一学段:(教学时间2课时)
从写作角度上看,这两篇课文都是别人写鲁迅的,有亲人回忆鲁迅,也有名家回忆鲁迅,是从别人的眼中看鲁迅,这是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教学的第一个原因。

从内容上看,这两篇课文都可以从整体上感知鲁迅先生。

这是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教学的第二个原因。

从能力目标的达成来看,由于诗歌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所以开篇先学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可以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即文中的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然后再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是用具体事实来说话了。

这是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教学的第三个原因。

从内在因果关系上看:诗歌最后一句:“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为什么呢?查找原因,我们可以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段的描写中找到答案,这样这两部分就很自然的衔接起来。

这是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教学的第四个原因。

设计流程:
情景导入后,对鲁迅先生做简单介绍
学习诗歌《有的人》,这首诗歌通篇运用对比的手法,将鲁迅先生代表的一类人与反动势力做对比。

在反复的读中理解诗歌的意思,总结:学完这首诗歌,鲁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概括引出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再读诗歌的最后一句;““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为什么呢?从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段中找答案。

导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习第一段并穿插阅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理解鲁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课文是用几件事写人的?整体了解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抓外貌、动作、语言,并抓住关键词语或重难点句子品读。

为每一件事加写小标题,明白通过这四件事情的描写,使得鲁迅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句话来说:“鲁迅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2、第二学段:(教学时间2课时)
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第一、二课时在整体感知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之后,本课《一面》的教学是重点是感受鲁迅先生关心进步青年的一面。

虽然仅是一面之交,却胜似多面,特别是当鲁迅逝世后,夹杂着怀念的情感,这种印象就越发的深刻而难以忘怀了。

本课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外貌的描写,教学中运用列表的方法对六次外貌描写进行聚焦,通过品读、对比、调换、删除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这六次
外貌的描写是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逐渐深刻的过程。

并概括出给人的印象就是“瘦”但“精神”。

从而迁移到“口语交际”中,让孩子们说说在他们的心中鲁迅先生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谁在初次见面时也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运用第一课和本课时学到的“以事表人”的方法,把他(她)给你的印象说具体、生动。

可以根据这个人的特点在“语言”、“动作”或“外貌”中有重点的写,突出人物的特点;还可以仿照《一面》的写法将对人物的印象的变化由浅入深的表达具体和生动。

其中可以调用与达成课时目标有关的拓展资源《小馋猫》和《豆腐老抠》
设计流程;见详案
3、第三学段:(教学时间3课时)
遵循由读到写,读写结合的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规律,把《少年闰土》的教学与习作写小伙伴相结合,巩固体会前面课时学到的“以事写人”的叙述方法,知道《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使闰土形象跃然纸上,从而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也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他们,要求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在习作指导中链接拓展阅读的两篇写人的文章〈小谗猫〉和〈豆腐老抠〉,一篇《浅谈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以及提供两个写作素材,以打开学生习作思路,激发习作兴趣。

设计流程:见详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