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1.1 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历史教材四种版本合一)

3.1.1 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历史教材四种版本合一)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⑴知道诸子百家,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⑵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⑶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⑷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在公元前800~前200年,尤其是前600~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是北纬30度上下,即北纬25度至35度之间,这段时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的文化传统。

此时,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

他们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对今天西方、印度、中国和伊斯兰文化类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百家争鸣1.背景(人教:政治,阶级,思想;岳麓:政治、经济、文化;人民:仅提到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没有具体内容;大象没讲。

)⑴经济因素: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⑵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诸侯之间的争霸或兼并战争持续,社会动荡不安(诸侯纷争,社会动荡)。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加上新的统治阶级尚未确立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能够畅所欲言。

⑶文化因素: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平民也开始接受教育。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岳麓: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⑷阶级关系因素: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

原来属于贵族最低层的“士”地位上升,他们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⑸学术环境宽松: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学者不是政治附庸,不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

⑹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理解水平的提升,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书写工具进步——毛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⑺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促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杂、名、纵横、兵、小说等十家。

“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3.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评价(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长远影响。

⑵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能够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⑶(岳麓)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儒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1.孔子(前551年~前479年)⑴(岳麓)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

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

55岁左右时仕途失意,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四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过屡遭冷遇。

最后专心从事文化教育,创办私学,整理“六经”。

⑵思想主张:①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

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②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

关于礼的做法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尊尊亲亲”(卑贱者尊崇尊贵者,最重要的是尊君;子女孝顺父母,弟妹恭敬兄长),“正名”(用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言行,使长幼有序)。

③调整“礼”和“仁”方法:中庸。

只有“礼”,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会模糊上下尊卑。

恰当地协调“礼”“仁”关系,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

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④以“德”治民(其实是“仁”的衍生)。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⑤教育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等;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⑥世界观:(人民)存疑鬼神,对鬼神敬而远之,(岳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⑦文化成就:编纂“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亡佚,故称“五经”),其言行被辑录成《论语》(述而不作)。

⑶影响:①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岳麓)。

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持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2.孟子(前372年~前289年)⑴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人,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

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⑵思想:①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主张实行“仁政”(思想核心)。

实质是建立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君轻民贵”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孟子•离娄篇下》: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③主张“性本善”。

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④倡导“养浩然之气”。

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⑶影响:孟子继承了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后人称之为“亚圣”。

(注: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点,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

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3.荀子(约前313~前238)⑴简介: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晚期赵国人。

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

其学说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韩非子和李斯是荀子的学生。

⑵思想:①政见: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兼施,王霸并用),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人教):他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③认为人性本恶,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

(大象:持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提倡以仁义教化和刑法增强统治;德治和法制相结合是其思想特点。

岳麓:人性本来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能够使人由恶变善)。

(《荀子·性恶》:“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天人关系):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但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为人类造福)。

⑤对“礼”的思想实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荀子提倡的“礼”不同于孔孟,而是主张靠行政强制使人“向善”。

)⑶影响:①荀子的思想取自百家(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岳麓),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②但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③战国后期,儒学成为百家中的大宗。

4.儒家思想的影响⑴国内:①思想上,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持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②政治上,成为古代专制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对于巩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

③教育上,打破贵族对文化垄断,有利于教育普及民间,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保持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其教育思想主张影响至今。

⑵国际:孔子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亚洲很多国家(日本、朝鲜、越南)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明清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从儒学中受到了启发、借鉴和鼓舞。

当今,世界很多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⑶局限性:维护等级制度,“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等。

[备注1:儒家的民本思想:⑴孔子的民本思想:由“爱人”所推及的一系列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注重、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的民本思想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⑵孟子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与民,省刑罚,薄赋敛”,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度地剥削他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