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血压病人的护理

高血压病人的护理

第六节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本节学习重点是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高血压病人的身体状况;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性问题;用药护理及健康指导。

学习难点是高血压急症的临床特点。

学习过程中结合实际病例加深对高血压身心状况及护理措施的理解。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简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在血压升高的病人中,约5%为继发性高血压,即指由某些明确而独立的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

2002年卫生部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 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

根据血压升高的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2、3级(表3-4)。

表3-4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120 <80正常高值120~139 80~89高血压≥140 ≥90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注:当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饮食(如高盐、低钙、低钾饮食,高蛋白质摄入,饮酒)、精神应激(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环境噪音)以及肥胖等有关。

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胰岛素抵抗,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等机制,导致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使血压升高。

【护理评估】(一)健康史询问病人有无高血压家族史;有无肥胖、心脏病、肾脏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痛风等病史及用药情况;了解病人个性特征、职业、人际关系,环境中是否有引发本病的应激因素;了解生活与饮食习惯,有无烟酒嗜好。

(二)身体状况1.一般表现大多起病缓慢,早期常无症状,偶于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或在过度劳累、紧张或激动后血压升高,去除诱因后恢复正常;部分病人有头痛、眩晕、耳鸣、疲劳及心悸等不适。

2.恶性或急进型高血压少数病人病情急剧发展,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持续≥130mmHg,伴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视乳头水肿,肾损害突出,有持续性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如不及时有效地降压治疗,预后很差,常死于肾衰竭、脑卒中或心力衰竭。

3.并发症(1)高血压危象: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因劳累、紧张、寒冷及突然停用降压药物等诱因,引起小动脉强烈痉挛,血压急剧升高,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产生危急症状。

病人表现为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多汗、心悸、胸闷、气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症状。

(2)高血压脑病:见于重症高血压病人,由于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抽搐等,血压降低即可逆转。

(3)其它:长期高血压可损害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导致心力衰竭、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慢性肾衰竭、主动脉夹层及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4.高血压急症是指短时期内(数小时或数天)血压重度升高,舒张压持续>130mmHg和(或)收缩压>200mmHg,伴有重要器官组织如心脏、脑、肾脏、眼底及大动脉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性损害。

可发生在高血压病人,表现为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也可发生在其它许多疾病过程中,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心绞痛及慢性肾衰竭等情况时。

5.高血压危险度分层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年龄大于60岁、男性或绝经后女性、心血管家族史)及靶器官受损情况,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危险组:低度危险组,高血压1级,不伴有危险因素者;中度危险组,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素者;高度危险组,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极高危险组,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合并的疾病。

(三)心理-社会状况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病程迁延不愈,需终身用药,且并发症多而严重,给病人带来生活痛苦和精神压力,病人常有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焦虑及忧郁等不良心理。

(四)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早期无异常。

后期可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血尿素氮、肌酐增高,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血糖及血尿酸升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显示主动脉弓迂曲、左心室增大;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了解心室壁厚度、心腔大小、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等。

3.眼底检查显示视网膜动脉痉挛、狭窄、眼底出血、渗出及视乳头水肿。

(五)治疗要点高血压治疗原则是改善生活行为、明确降压药物治疗对象和血压控制目标值。

治疗目的是减少高血压病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治疗措施包括:1.改善生活行为适用于各级高血压病人。

包括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和增加运动等。

2.降压药物治疗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五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高血压病人需要长期降压治疗,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可单独或联合使用降压药物。

3.高血压急症的治疗①迅速降低血压,常用降压药物有硝普钠、硝酸甘油及尼卡地平等;②有高血压脑病时给予脱水剂,如甘露醇,或快速利尿剂如呋塞米静脉注射;③有烦躁、抽搐者应用地西泮、巴比妥类药物肌内注射或水合氯醛灌肠。

④脑出血急性期原则上实施血压监控与管理,不实施降压治疗。

只有在血压极度升高情况时,即>200/130mmHg时,才考虑严密监测血压的情况下,进行降压治疗。

血压控制目标不能低于160/100mmHg。

⑤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压控制目标是疼痛消失,舒张压<100mmHg。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1.疼痛:头痛与血压升高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与头晕、视力模糊、意识障碍或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和高血压用药知识。

4.潜在并发症:高血压急症。

【护理目标】病人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头痛减轻;无意外发生;能描述高血压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坚持合理用药。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休息与活动①高血压初期可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如慢跑或步行、打太极拳、气功等,不宜登高、提取重物和剧烈运动等;血压较高、症状较多或有并发症的病人应增加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料理。

②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声光刺激,限制探视;护理操作动作要轻柔并集中进行,少打扰病人;对因焦虑而影响睡眠的病人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③避免受伤,如避免迅速改变体位、活动场所光线暗、病室内有障碍物、地面滑和厕所无扶手等危险因素。

2.饮食护理①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量以不超过6g为宜。

②补充钙和钾盐,多吃新鲜蔬菜、多饮牛奶。

③减少脂肪摄入。

④限制饮酒,饮酒量每日不可超过相当于50g乙醇的量。

(二)病情观察定期监测血压。

密切观察并发症征象,一旦发现血压急剧升高、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视力模糊、意识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三)用药护理1.用药注意事项①嘱病人遵医嘱应用降压药物,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漏服、补吃上次剂量或突然停药,以防血压过低或突然停药引发血压迅速升高。

②降压药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告知病人起床或改变体位时动作不宜太快,洗澡水不宜过热,下床活动时穿弹力袜,站立时间不宜过久,发生头晕时立即平卧,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和脑部供血,外出时应有人陪伴。

2.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表3-5)。

表3-5 常用降压药、不良反应及禁忌证类别药物不良反应及禁忌证利尿剂氢氯噻嗪乏力、血钾、血钠降低、血尿酸增高,痛风病人禁用螺内酯血钾增高、加重氮质血症,不宜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肾功能不全者禁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负性肌力作用、心动过缓,急性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美托洛尔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房室传导阻滞和外周血管病禁用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头痛、面部潮红、心率增快、下肢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钠普利刺激性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高钾血症、妊娠妇女和双肾肾动脉狭窄病人禁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氯沙坦缬沙坦轻微而短暂的头晕、皮疹、腹泻等,禁忌症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同(四)高血压急症病人护理①定期监测血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现血压急剧升高,剧烈头痛、呕吐、大汗、视力模糊、面色及神志改变和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立即通知医生。

②安置病人于半卧位,抬高床头,绝对卧床休息,做好生活护理。

避免不良刺激和不必要的活动;安定病人情绪,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④连接好心电、血压和呼吸监护。

⑤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速效降压药,常首选硝普钠,每5~10min测血压1次,使血压缓慢下降并保持在安全范围,如血压过低,或有血管过度扩张的征象,如出汗、烦躁不安、头痛、心悸、胸骨后疼痛及肌肉抽动,应立即停止输液,降低床头,并报告医师。

(五)心理护理长期抑郁、情绪激动或精神创伤,可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应指导病人学会自我调节,使用放松技术,如心理训练、音乐治疗和缓慢呼吸等,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对易激动的病人应做好家属工作,给病人以理解、宽容与支持,保证病人有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

(六)健康指导1.疾病知识指导向病人介绍高血压的有关知识和危害性,让病人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和终身治疗的必要性。

教会病人和家属正确的测量血压的方法,说明长期坚持治疗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可预防和减轻靶器官损害。

2.生活方式指导指导病人控制总热量,减轻体重;低盐、低脂饮食,保证充足的钾、钙摄入,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预防便秘,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注意劳逸结合,运动强度、时间和频度以不出现症状为度,避免竞技性和力量性运动;调整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3.用药指导强调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详细告知病人降压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剂量、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应对方法,嘱病人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漏服、补吃上次剂量或突然停药。

4.定期复查根据危险度分层决定复诊时间。

低危或中危者,每1~3个月随诊一次;高危者,至少每个月随诊一次。

血压升高或病情异常时及时就医。

【护理评价】病人血压是否控制在正常范围,头痛是否减轻;是否无意外发生;病人能否描述高血压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能否坚持按医嘱用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