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知识系列讲座
韩晓春
80、程序和实体意义上的优先权日及其法律效力
尽管专利法中并没有将优先权日划分为程序意义上的优先权日和实体意义上的优先权日,但笔者认为从学术上作这样的划分更便于人们对优先权制度的理解。
那么,什么是程序意义上的优先权日呢?专利法实施细则第32条规定:“申请人在一件专利申请中,可以要求一项或者多项优先权;要求多项优先权的,该申请的优先权期限从最早的优先权日起计算”。
程序上的优先权日即计算期限的优先权日。
当在后申请享有多项优先权日,在程序上也只有一个优先权日,即最早的优先权日。
如申请人1月1日在日本提出A技术方案的专利申请,3月1日在日本提出B技术方案的专利申请,6月1日在日本提出C技术方案的专利申请。
假定这三个技术方案具有单一性,其10月1日向中国提出包含A、B、C三个技术方案的合案申请。
此时,在中国的申请就享有多项优先权,即在后申请享有在先多个优先权日。
但根据细则第32条的规定,在计算期限问题上,只能以最早的1月1日为准,即在计算18个月公布的期限时,是以1月1日为准。
在计算3年提出实审的期限时,也是以1月1日为准。
此时,1月1日就是该在后申请的程序上的优先权日。
那么,什么是实体意义上的优先权日呢?如审查指南第2部分第3章第4.1.4节规定,要求多项优先权的,“中国在后申请同样可以享有多项优先权,即有不同的优先权日”。
该优先权日即是实体上的优先权日,实体上的优先权日是判断新颖性时划分现有技术的时间点。
如上例,中国专利局在审查A技术方案时,是以1月1日为现有技术的时间点。
在审查B技术方案时,是以3月1日为现有技术的时间点。
在审查C技术方案时,是以6月1日为现有技术的时间点。
即当在后申请是多项优先权时,程序上的优先权日只能有一个,但实体上的优先权日可以有多个。
当然,如果在后申请只要求在先申请一项优先权,则该优先权日既是程序意义上的优先权日,也是实体意义上的优先权日。
那么,优先权或优先权日产生怎样的法律效力呢?既然优先权日可以分为程序上的优先权日和实体上的优先权日,那么其法律效力也可以分开来说。
程序上优先权日的法律效力只有一个:产生计算期限的时间起算点的法律效力,如计算提出实质审查请求的期限是从优先权日起三年。
而实体上优先权日的法律效力则有两个,第一个法律效力是:确定现有技术时间点的法律效力。
即在判断要求优先权的在后技术方案的专利性时,是以其对应的优先权日来确定其现有技术的时间点。
该法律效力意味着,在优先权日以后自己的公开,如对外公开产品技术说明书、公开销售申请专利的产品等,均不破坏自己申请专利技术的新颖性。
同时也意味着别人在优先权日以后的公开,如公开自己完成的同样的发明创造,也不破坏申请专利技术的专利性。
但有一种情况的公开例外,
即构成抵触申请的公开,这种在优先权日以后的公开将破坏申请专利技术的新颖性。
如他人先于申请人的优先权日在中国提出同样的专利申请,但在优先权日以后公开。
或者自己在优先权日以前提出同样的发明创造,在优先权日以后的公开。
后一种情况,根据2009年修订的专利法的规定,也构成破坏自己在后申请新颖性的理由。
实体上优先权第二个法律效力是: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法律效力。
如何理解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法律效力呢?是指在优先权日以后,任何他人提出相同主题的申请,最终均要被驳回或者无效。
这是优先权效力的本质所决定的,体现了巴黎公约的立法本意,即谁先提出申请并要求优先权,即具有优先的效力。
后提出申请的或者会被先申请原则为理由而驳回,或者会被抵触申请为理由而驳回,除非在先要求优先权的申请在公开前主动撤回申请。
需要提及的是,上述程序上优先权日和实体上优先权日的法律效力不限于外国优先权,同样也包括本国优先权。
因为在此问题上,外国优先权与本国优先权的逻辑要求是相同的。
(查阅讲座全文请搜索“专利知识讲座韩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