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点评

诗歌点评

诗歌点评30首好诗好评一.悬崖边的树曾卓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年生于武汉,祖籍黄陂,是抗日救亡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之一。

14岁开始写作,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7岁正式发表作品。

流亡重庆时,与邹荻帆、绿原等人组织了在诗坛产生较大影响的“诗垦地社”,出版过《诗垦地丛刊》。

1947年从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汉口大刚报编副刊《大江》。

当时有人说:“《大江》是武汉的一点光。

” 解放后,曾任长江日报社副社长、市文联副主席。

1958年卷入胡风案,1979年平反。

后曾任中国作协理事、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

2002年10日在武汉结束了他的人生旅程。

看完《悬崖边的树》,我们的脑海中会定格着一幅画:空旷的草原的尽头,一棵树独处悬崖边。

似将跌近深谷,又像展翅飞翔!没有任何刻意的渲染,然而这道奇特的风景异常清晰。

诗的开篇就营造出一种近乎凄凉的氛围,草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棵树显得那样地孤独而又无助,它似乎被喧嚣的世界所遗弃,只能默默“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的树,它坚强的性格使它似乎没有就此消沉,尽管流逝的岁月在它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

诗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在人们为这棵树的命运担忧时,作者笔锋一转,写出树的决心和意志——展翅飞翔,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它让我们感悟得更深、想得更多……的确现代生活的节奏日渐加快,人们在忙碌中似乎少了一份关怀。

在你身处逆境或遭受挫折时,总觉得被世人遗忘在孤独的角落里,这大概就是人们常常感叹的世事的艰难。

然而我们绝不应就此沉沦,是强者,就应该身处逆境不示弱,拼搏再拼搏,终有一天,我们会成功,尽管我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能够从诗中体会出来的,作者将生命浓缩成一棵树,用这独特的比喻告诉人们:生命象一棵树,注定要孤独地承爱许多风雨,美好的结局往往在惊心动魄的经历之后,关键就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胆量去奋战,去拼搏!诗的风骨思的锋芒——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李小波作者将生命浓缩成一棵树,用这独特的比喻告诉人们:生命象一棵树,注定要孤独地承爱许多风雨,美好的结局往往在惊心动魄的经历之后,关键就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胆量去奋战,去拼搏!综观全诗,作者似乎并没有大悲大喜,写景抒情都是平平淡淡,娓娓道来,但是读起来十分清新自然,似乎悟出了一些生命的真谛。

赏析;如果你的生活正处于悬崖之上,你该如何面对生活?那就做这棵树吧:在逆境中飞翔!曾卓十七岁开始写诗,抗战时期是活跃在诗坛上的“七月派”诗人之一。

解放前出版了诗集《门》和长诗《母亲》,真实地记录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知识青年追求光明的艰辛历程。

他1955年因“胡风事件”的株连被迫搁笔,在新时期终于又恢复了政治生命,重新拿了诗笔为新时代歌唱。

1981年出版的诗集《悬崖边的树》就以其能真挚地展露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世界而产生巨大影响。

读这些毫不矫情的诗章,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战士被集体抛弃后的孤独、痛苦,以及重新获得接纳后的喜悦与激动。

使我们能想见到在他的情感世界与哲思领域中激起的点滴浪花。

感情真挚,形象鲜明是曾卓诗的主要特点。

其代表作《悬崖边的树》就借一棵“即将倾跌进深谷的树”来托物寄兴,塑造了一位遭狂风袭击,临近悬崖而顽强生活着的不屈的战士形象。

这棵悬崖边的树尽管被“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吹到了“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的身体也弯曲成了“风的形状”,孤寂而痛苦,但它却仍像是“要展翅飞翔”……很显然,这棵树是无数冤屈的革命者形象的象征。

曾经有过的荒诞岁月和咄咄怪事在诗人心灵上留下了太深重的印记,于是诗人便以浓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融于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唱出了这首辛酸而又深沉的歌。

诗歌其实是诗人心灵的再现,是诗人魂魄的显像,从这个角度来说,《悬崖边的树》也表明了诗人曾卓正直而不屈的风骨,他守住了自己作为思者、诗人的操守,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操守对诗人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守护好心灵的净土诗人才能创作出高洁的诗歌。

然而有好多诗人失去或畸形了这种操守,把放浪形骸或游戏缪斯当作了一种时髦,至使圣洁的诗歌创作日益世俗与肤浅。

正因如此,重提老诗人们的风骨与人格显得更为必要了。

“悬崖边的树”“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这一孤绝的形象首先进入读者的头脑,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广阔的想象。

正橡老诗人艾青所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艾青谈诗》),而只有具备了正直的人格与很高的艺术修养,诗人才能有高尚而鲜明的想象。

这棵“树”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孤独老人,受尽了各种冤屈和磨砺,而且“似乎即将跃进深谷”了,但他又“像要展翅飞翔”。

一个腾飞的形象,不是心中满怀憧憬与希翼,对前途忠贞而信任的人,是怎么也不会想象得到的。

这就像著名诗评家赵国泰所言的涉及到一个“诗人的道德形象”的问题。

这种“道德”要求诗人的精神要朝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境界超升。

许多优秀的诗人。

就是以自己独特的道德形象知著于世的,像艾青的“火把”形象,公刘的“骆驼”形象,而曾卓先生的道德形象则是这样一个悬崖边的树一样倔强的“老水手”。

正像赵国泰老师在一篇短文中对曾老的评价一样,“人生之阶,曾以巨齿啃噬过他的缪斯心迹,但他道义在胸,鼓棹于川,直面社会人生,以目尽天涯的襟抱,以带有自身体温的声音,呼唤煌煌高岸的理想。

”曾老引“树”为道德形象,这就意味着其在身心各方面遭受巨大的打击之后。

不会沉沦,不会妥协,仍要以火热的心灵去直面人生,去直面历史,去追求光明和未来。

让后来者有“前车之鉴”,也为他们指出前进的方向。

这就是诗人傲岸风骨的力量之所在。

在《悬崖边的树》这首诗中,“树”只是一个切入点,在它身上融入了诗人丰盈的生活感受,以物寓人,借物起兴,给人以深广的联想与领悟。

在这方面,曾卓先生也表现了一个思者的锋芒。

使人们能从具象的诗句中看出使人警醒,启人睿智的思想。

读这首诗,使我们有一种深切的认识,那便是在诗与思之间并没有截然的鸿沟,可以通过诗的形象性来发掘出隐于其中的哲思。

那种把诗情与理性看成绝对的对立物的观点,只能导致诗歌内容的表层化和思想的浅薄。

那棵“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的悬崖边的树不仅是无辜遭难的革命者的身影,更是诗人曾卓孤傲而火热的品格与风骨的图像。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风貌,曾老才能经受风雨,写出一首又一首像《悬崖边的树》这样格调清新,富于哲理的诗歌。

日出昌耀听见日出的声息蝉鸣般沙沙作响…… 沙沙作响、沙沙作响、沙沙作响…… 这微妙的声息沙沙作响。

静谧的是河流、山林和泉边的水瓮。

是水瓮里浮着的瓢。

但我只听得沙沙的声息。

只听得雄鸡振荡的肉冠。

只听得岩羊初醒的椎角。

垭豁口有骑驴的农艺师结伴早行。

但我只听得沙沙的潮红从东方的渊底沙沙地迫近我们的古人在审美观照方式上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其中“澄怀味象”(宗炳)的提出,不仅对绘画的审美有意义,对其它艺术种类.尤其是诗歌,也是特具深意的。

所谓的“澄怀”,就是艺术家要以空明净远的心境去面对自然,读者的审美鉴赏活动也要全神贯注摒弃功利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对艺术品(指读者而言)和自然(指诗人而言)的深切体悟。

现在,我们来看昌耀的这首《日出》,就会领略到这种纯粹的、洞幽发微的审美活动的妙处了。

“日出”,是早被人写滥了的景现。

在写日出时,许多人已经被流行的程式强化了、僵固了,还没落笔,思绪和情感定势就出来活动了,光明战胜黑暗呀,希望在升起呀,青春的潮红呀,世界的心脏呀……等等,仿佛非此不足以表现日出的意义。

这还是没能做到“澄怀”的结果。

日出就是日出,如果你想写它,你必须对它有——种不同于常人的感受。

这种感受应该是纯粹的审美感受,是——种全新的“中得心源”。

昌耀的“日出”只是他自己的“日出”。

你看,他没有写日出磅礴的气势,而是“听见日出的声息蝉鸣般沙沙作响……/沙沙作响、沙沙作响、沙沙作响……/这微妙的声息沙沙作响。

”这里,太阳初升时光线微微的震颤、渐渐的强劲过程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诗人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使视觉印象转为听觉,但又不露痕迹,在小不似中寻得了大似。

这正是诗人放弃一切而凝神观照审美对象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