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基础

古代汉语基础

古代汉语基础
1. 郑伯克段于鄢
(1)《左传》时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而完整的史学和文学名著,原名《左氏春秋》。

(2)全书依春秋时期鲁君十三公(隐、桓、莊、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的次序记载了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53年间的各国史事。

共60卷18万字。

(3)西晋杜预将其内容按年依附于《春秋》正文之后,只是《左传》比《春秋》多了二十八年,后人也称此书为《春秋左氏传》。

(4)《左传》文字简练、优美,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繁复的史实,尤其是叙述战争;在人物描写方面,善于刻画事主的内心活动和细微动作。

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5)本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全文表现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2. 勾践灭吴
(1)《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全书共21卷7万多字,分别记载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976年至公元前453年)周、鲁、齐、晋、郑、楚、越等八国的故事。

成书年代大致在战国初年。

(2)《国语》可能是各国史官所记而经后人润色整理而成。

(3)本篇选自《国语·越语上》。

全篇叙述了越王勾践在吴越战争中遭惨败后仍处心积虑以求报酬雪耻,最后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平灭吴国的故事。

3.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
(1)《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全书共33篇。

(2)本书初无定名,或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脩书》,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定。

(3)全书所记史事自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开始,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继位为止。

(4)本篇选自《战国策·魏策》。

文章描写唐雎折服秦王的情景。

对唐雎的英勇和秦王的虚骄,描写颇生动。

4. 子路曾皙然有公西华侍坐
(1)孔子,名丘、字仲尼。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

(3)宋代朱熹又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一起合为《四书》。

(4)本篇选自《论语·宪金》。

文章记述了孔子及弟子子路等四人谈论个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孔子的看法。

5. 渔父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

(2)庄子哲学的显著特点是把世间事物都看作是相对的,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3)今本《庄子》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4)本篇选自《庄子集解》。

文章表述了对孔子思想的看法,同时也阐明了对社会的看法。

7. 治安策
(1)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世称贾生。

(2)贾谊主张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3)贾谊的作品有经西汉刘向校定的《新书》。

(4)本篇选自《汉书·贾谊传》。

本篇又名《陈政事疏》,是贾谊著名的政论之一。

文章全面论述了汉文帝时的政治形势,针对诸侯王的分裂割据、匈奴的入侵掠夺和富商大贾对经济的严重破坏,认为应当总结历史经验,还提出了拟采用的具体措施。

9. 张释之列传
(1)《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二十四史中惟一的一部通史。

(2)全书130篇,其中本纪12篇(叙帝王)、世家30篇(记诸侯)、列传70篇(志人物)、书8篇(系时事)。

(3)现通行本为中华书局电校的三家注本《史记》: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4)本篇选自《史记》卷102。

本文通过几个案例,表现了张释之秉公执法、不畏权势的精神面貌。

10. 报任安书
(1)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2)本篇选自《昭明文选》卷41。

作者在信中倾吐自己遇宫刑后的内心痛苦和愤满,揭露朝廷是非不明、贤愚不分,同时以历史上命运坎坷而德才杰出的人物激励自己。

表达了“隐忍苟活”、“成一家之言”的决心。

12. 《张中丞传》后叙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旗手。

他的诗歌“以文为诗”,尚险好奇,和孟郊一起被称为“韩孟诗派”。

(3)有《昌黎先生集》。

(4)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卷13。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张巡的错误论调,记叙南霁云的英勇事迹和张巡、许远的轶事,赞颂了许远、张巡、南霁云等英雄,痛斥了诬蔑许远、张巡的小人。

13. 段太尉逸事状
(1)柳宗元,字子厚,当代文学家、哲学家。

(2)柳宗元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3)有《柳河东集》。

(4)本篇选自《唐柳先生集》卷8。

这是一片与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齐名的人物传记。

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写实手法,刻画了段秀实不畏强暴、爱护人民的动人形象,并揭露了骄兵悍卒、地方军阀残暴跋扈、鱼肉百姓的罪行。

古代汉语通论
第一章文字
第一节“六书”理论的形成
文,只有一个单个形体的独体字。

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的合体字。

汉子产生的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

“六书”一词首见于《周礼》。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清代以后“六书”的名称和排列次序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第二节“六书”例释
一、象形
象形式一种描摹实物的造字法。

例:水、鱼、燕、瓜、舟、齐
二、指事
(1)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符号以表其义。

例:本、至、厷
(2)纯粹用符号来表义。

例:回、丩
三、会意
一字之意由两字或三字之义合起来构成。

例:及、出、各、射、宿、寇
四、形声
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的字。

(1)在表意字上加注声符而成。

例:鸡
(2)在表意字上加注形符而成。

例:臭
(3)形声字再加声符或形符成了新的形声字。

例:潿
(4)把表意字一部分改换成声符。

例:何
左形右声:诂诽搞祺锈吟治
左声右形:胡剕敲斯锦钦斫
上形下声:罟罪蒿箕容髡笞
上声下形:辜悲膏基券含臬
外形内声:固匪病衙阁
外声内形:床篡闻
声占一角:旗
形占一角:疆
五、转注
形转:字形上属于同一部首。

例:考与老
音转:词源上同韵或同声。

例:考与老、颠与顶
义转:意义可以互训。

例:考与老
形义双转:必须同部互训。

例:考与老
六、假借
用一个同音的字来表示原本没有文字的事物或概念。

(1)“声旁字”和“形声字”相代替。

畜——蓄
奉——俸
卒——猝
奄——淹
(2)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代替。

政——征
畔——叛
被——披
(3)其他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代替。

熙——嬉
倍——背
萌——氓
简——谏
第三节“六书”理论的一些问题
第二章词汇
第一节单音词和复音词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并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的基本单位。

例:妻子、具体、专利、规矩、然而(这样却)、虽然(虽说如此)、于是(在这时候)
第二节单纯词和合成词
语言中在意义上不能再分析的最小构词单位是词素。

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是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构成的词是合成词。

单纯词不一定是单音词,单音词一定是单纯词。

例:天、锟铻、社稷
单纯词中特别要注意的是连绵词。

所谓连绵词,是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

双声连绵词:参差、仓猝、玲珑、犹豫、萧瑟、匍匐
叠韵连绵词:从容、逍遥、峥嵘、窈窕、逶迤
叠音连绵词:斤斤、丁丁、蹲蹲、栗栗、轶轶、依依
第三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例:叔、该、牺牲
1. 从古今词义所指的内容、或从其使用范围来看,一般有三种情况:
(1)古义包括的范围狭窄,今义的范围则相对广泛。

“词义扩大”
例:江、河、病
(2)古义包括的范围广泛,今义的范围则相对狭窄。

“词义缩小”
例:臭、蟲
(3)古义和今义的范围互不包容,但两者之间又存在某种联系。

“词义转移”例:年
2. 从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来看,可分两种情况。

(1)古代含贬义的词现代成了褒义。

例:锻炼
(2)古代含褒义的词现代成了贬义。

例:爪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