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一、汉字的性质根据记录语言的主要角度或主要方式、手段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汉字属于构意文字,一般也称为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发展的初期,通过描摹事物形体的外部特点或轮廓来构形的字为数很多。
例如“門”,就是早期的象形字。
在发展过程中,由主要描摹事物的外形轮廓来反映词义,发展为用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反映词义。
这就是汉字中的指事字、会意字。
例甲骨文:指事字:上下刃亦朱会意字:莫吹啓祝折构意手段的最高阶段是用义符和声符拼合的方式构造字形。
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
例:皇煌簧惶蝗江河湖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多义的,其中有一个义项与记录这个词的字形最为贴切,可以直接解释字形构造的理念,我们这把个义项称为本义。
是现有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可以追溯的最早词义。
二、汉字的结构需要掌握传统文字学的“六书”,要先掌握一个概念“造意”(见书P9)(一)象形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型的造字方法例:人大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大凡用象形字记录的词,多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但有少数例外,它所表示的是这种实物所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还有一种称为“合体象形”(P10)(二)指事指事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或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抽象指事符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
所谓指事,含有表明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一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构成的,早汉字结构中,指事字是为数最少的。
(三)会意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两种类型:1、形合会意字:通过部件的象物性的组合来表示新意构成新字。
字中构件摆放的2、义合会意字:也就是会意字的造字方式从构件物象的组合发展为构件意义的组合。
是语义的组合而不是物象的组合。
例:臭,息,法,明(四)形声形声即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一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1、形声字类型最早的形声字是在原有象形字上增加声符构成的。
如,星和鸡字。
后来的形声字是为分化词义而增加意符构成的。
如,舍和止字。
2、形声字义符的表义特点形声字的意符只能表示字义即词义所属的范围,而不是标明这个字所记录的词的具体词义。
如,项、题、颜、颠字,均为“页”(人头)有关。
3、义符和声符在形声字中的位置分布左形右声:如,钱、材、消、熔等。
右形座声:如,放、鸭、剔、颈等。
上形下声:如,矛、简、空、孟等。
下形上声:如,柴、盆、幕、恭等。
内形外声:如,问、闻、齐、随等。
外形内声:如,匪、固、里、衷等形在一角:如,颖、修、賸、赖等。
声在一角:如;徒、旗等在对形声字进行结构分析时,一定要注意找准声符和义符。
4、省声字和省形字(五)转注学术界通常认为“转注”指的是汉字孳乳的一种方式。
即某一个字由于意义的引申而产生分化字,分化字之间就是转注的关系。
(六)假借只是补足早期字不足的一种手段,或者因为有些虚词无法造字,只好借用一个与该词同音的字来记录*在六书中,前四书很明显谈的是汉字的结构形式,而转注和假借与汉字的结构没有关系。
但六书是一个总体,所以我们也需要大致了解一下“转注”和“假借”这两个概念。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总的趋势是向便于识记、易于书写演变,也就是从象形性向符号化演变。
分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古文字阶段包括: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文字、秦系小篆。
今文字阶段包括:隶书和楷书。
(一)殷商甲骨文形体特点:笔画瘦削,多有方折,刀笔味很浓。
P14金文又叫钟鼎文,钟鼎上的文字有阴文和阳文两种,阴文叫款,阳文叫识,故金文又叫钟鼎款识。
形声字的大量增加,是汉字构形系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P16(三)战国文字分作两大派系: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
秦系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是汉字发展主线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战国文字的主流。
(四)小篆小篆的线条粗细均匀,分布均衡,由象物性的线条到符号化线条演变,是汉字书写元素所发生的重要变化,是汉字符号化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为汉字向笔画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因如此,小篆以后,汉字便进入了今文字时期。
P17(五)隶书隶书是起源于战国晚期,到汉代趋于成熟的一种新型字体。
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
秦隶又叫古隶,汉隶又叫今隶,是因为事务繁多,需要提高书写速度而产生的。
汉字由篆文向隶书演变过程叫隶变。
P19(六)楷书楷书本名真书或正书,后因其结构严谨,堪为楷模,故改称楷书。
萌芽于东汉,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完全成熟于汉唐,一直沿用至今。
由汉隶演变为楷书的过程,叫做楷化。
*有一部分汉字,按照隶书和楷书来分析结构,往往不能得到构字理据,需要向上追溯到古文字,恢复较早的结构。
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在古代汉语课中,我们学习有关汉字的性质和结构的结识,除了掌握汉字科学的结构规律之外,主要目的是在探求词义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来瞭解词义,掌握词义。
一、汉字形义统一的条件(一)只有早期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早期汉字例如甲骨文、金文、还保留着汉字的构形理据,是形义统一的,我们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来探求词义,小篆也还保留了许多古文字的特点,许多字形的构形理据还是很清楚的,可以作为以形索义的依据。
例: P28汉字经过隶变,进入今文字阶段,书写元素演变为笔画,汉字的象形性彻底消失。
但是,大多数汉字的演变是有规律的,符合演变规律的字形,其构形理据仍然保留。
例:秉、元、見、水P29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探求词义。
这在训诂学上叫做“以形索义”。
汉字在形体演变过程中,也有一些非规律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讹变”。
例如:春,為P29。
追溯早期字形的过程,训诂学上叫作“复形”。
(二)只有本字本义才是形义统一的1、本字是是对借字而言的。
本字是指专为记录某个词所造的字,它的形体是以这个词的某一义项为根据而造的。
例如:“亦”是“腋窝”的本字,“汝”是“汝水”的本字,“莫”是“暮色”的本字。
本字是据词义而造的,是形义统一的。
但是,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同音借用的现象很多。
由于文字假借而使某字具有了与字形完全无关的意义,称作假借义或借义。
在遇到文献中的假借字时,必须根据借字的语音追溯本字,训诂学上称为“溯本”。
例:P30。
2、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
讲解汉字一定要用本义来讲,才能合乎原来的造字意图,如果用引申义特别是远引申义讲字形,就会牵强附会。
引申:很多例子见P30引申义虽然与字形关系疏远,但毕竟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可以追溯的;而假借义则与字形没有任何联系。
二、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求1、纯表意字与词义的探求人们一般把没有示音符号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称为纯表意字。
在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探求词义时,纯表意字通过整体构形与词的本义发生联系,而形声字则是通过义符与本义发生联系。
例如:P31。
2、形声字与词义的探求:P31三、从汉字的结构探求词义的重要参考书——《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文字学著作。
这部书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为了证实汉字的构意性质和形义统一规律而作的文字学著作。
它收录汉字的原则是“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即以小篆为字头,也收录一些古文、籀文字形。
全书共十五卷,每卷分上下。
第一卷至第十四卷是正文,第十五卷上是《叙》和部首表,卷下是《后叙》。
据《后叙》载,该书收入篆文字头9353字,另收入重文1163字。
许慎对所收录的汉字的字形运用“六书”理论进行结构分析,证明汉字绝大多数都是由声符和义符(形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而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又是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的基础。
例详见P33(非常有意思,但好多篆字,所以我无法一一打出来)。
第三课古书的用字一、通假字(一)通假字的定义文字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因声音相同相近而被借用的情况,也就是说,有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例:P40(二)借义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
例:P41(三)通假字的辨识通假字是借字记词,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辨识通假字主要是以声音为线索,同时注意确定本字要有充分的证据。
1、通假字的声音关系(1)上古的声纽和韵部(P42)(2)古音相同相近的标准。
对于声纽来说,声音相同是指双声,声音相近是指准双声、旁纽、准旁纽、邻纽。
对于韵部来说,声音相同是指叠韵,声音相近是指对转、旁转、旁对转、通转。
(P42——P43)(3)通假字之间声音关系的判定从声音上看,借字和本字具有双声、叠韵或双声叠韵的关系。
例:P432、判定通假字的文献证据判定某字借用为某字,除了声音关系之外,还要有充分的文献证据,在没有旁证情况下,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
二、异体字(一)异体字的定义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例:P45(二)异体字的类型1、造字方法不同2、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3、造字方法相同、构件相同、写法不同。
(三)识别异体字要注意的问题1、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曾经是异体字,但后来记词职能有了分工,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字。
例:咳——孩,份——彬,訝——迓2、在历史上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两个字,后来为了精简汉字,在作异体字整理时把它们视为异体字加以认同。
例:P47三、分化字(一)分化字的定义由于词义的引申和文字的假借等原因,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能或承担着一个词的多个义项。
为了使文字更为明确地记录语言,人们就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录职能,这就是文字的分化。
我们把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分化字,把原先兼有多个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源字。
(二)分化文字职能的方法为了分化一个字的多个记录职能,有时人们会借用其它字来进行分担,使表义更为明确。
例:何——荷,指——旨,女——汝。
P482、利用异体字分化职能 P49异体字是造字或书写过程中产生的形体冗余,为了减少字量的目的,可以在异体字认同之后把多余的字形取消。
利用异体字分化文字职能,则为异体字的不同字形赋予不同职能,使原本冗余的形体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例如:猶(犹)——猷(音同犹,计谋、打算),亨——享,箸——著。
3、造新字分化职能分化源字职能最常见的方法是造新的字形。
造新字的方式包括在源字基础上增加构件、在源字基础上更换构件或对源字作形体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