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基本知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
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
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2. 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3.培养教中学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能力。
课程的性质与学习内容:1、文字学常识2、音韵学常识3、词汇学常识4、语法学常识 5.修辞学常识6.训诂学常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
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
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兼类,是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活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例:“甘其食,美其服。
”——“食”为名词,食物。
《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食物。
后“食”为动词,吃。
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
此选自《郑伯》,公即郑伯郑庄公,之代指颍考叔。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
现代表示这个意思的词已经写做“饲养”的“饲”了。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
现代汉语也具有这两种词类:“废寝忘食”;“多食蔬菜少食肉”。
“从左右,皆肘之。
”——“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
但这只是一种临时性情况。
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
所以这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为动词,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绿”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也属于活用。
¤形容词、名词活用的一般用法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从原先的描写主语变成叙述主语,并往往带有宾语。
例,“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多”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金”,意思是拥有很多。
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善”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张良”,意思是与……友善(友好)。
也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例,“范增数目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可以用如动词,而且方位名词也常常用作动词。
例,“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膑》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
即“使……来”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注: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
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
例,“止子路宿。
”——“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
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救活他)的意思。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
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例,“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这是《汉书·苏武传》的一句。
句子的主语是单于。
从上下文来看,“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
“饮余马于咸池”——“饮”本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
但是这里的“饮余马”不可能按照一般的动宾关系理解,只能是“使余马饮”,即“饮”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注:由于古代汉语有句子成分经常省略的特点,因此使动用法的宾语也可以省略。
这就需要阅读理解时加以辨认。
例,《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在“天不能病”句中,“病”不可能是陈述主语“天”的,因为“天”(大自然)无所谓病不病。
所以这里的“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即“使……病困”的意思。
这从下句“则天不能使之全”的对比可以看出来。
《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烧而走”的“走”为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操”,即可以用火攻的办法迫使曹操的军队退兵。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宣子说,乃轻币。
”——“轻”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币(礼品)轻”,意思是减轻礼品的进献。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庖厨远(离得远远的)”。
——不及物动词三、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例,“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疬。
”——“腊(xī,小动物的整体干肉)之”的“腊”,在这里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成为腊”(把蛇制成肉干)。
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在古代汉语中,这种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形容词后面的宾语带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远”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的意思。
“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甘”、“美”、“安”、“乐”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认为他们的食物香甜,认为他们的服饰漂亮,认为他们的住处安适,认为他们的习俗快乐。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语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是……”。
例,“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做意动用法,即“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孟尝君客我。
”——“客”为名词用作意动,即把我当作贵客。
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作状语的名词一般是时间名词,普通名词比较少见。
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普通名词也都可以用作状语,这是古代汉语里一种常见的现象。
它本不属于活用范畴,有的语法著作就把这种现象看作名词活用作副词。
1、表示方位或处所,相当于“在……”、“从……”、“向……”。
例,“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望,不见水端。
”——“东行”和“东面”,“东”都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向东”。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廷”为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意思是“在朝廷上”。
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相当于“用……”、“根据……”。
例,“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杖”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意思是用杖打死你。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意思是用丹砂(在帛上写“陈胜王”三个字)。
“会天大雨,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法”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依据,意思是依照法令都要斩首。
3、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一样”。
例,“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兄”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兄事之”意思是: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4、表示比喻,“像……一样”。
例,“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嫂在地上像蛇一样爬,匍匐前进,四次下跪谢罪。
——“蛇行”的“蛇”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射之,豕shǐ人立而啼。
”射它(豕),豕像人一样站着大叫。
——“人立”的“人”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人一样站立起来。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1)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如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
(2)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
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
例,“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王”、“天下”为两个名词连用,不是“王和天下”,也不是“王的天下”,而是“王”活用为动词,“王天下”为动宾关系,意思是做天下的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胜”、“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意思是陈胜为王。
2、“者”字短语和“所”字短语中的名詞,也都活用为动词。
这种结构中名詞活用的情況比较特殊,极易忽略,要特別加以注意。
例,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四》——“赵王之子孙侯者”,等于说“赵王子孙中封了侯的”。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zēnɡ魚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