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耕地供给量之耕地分等与产能测算(潜力)

第七章++耕地供给量之耕地分等与产能测算(潜力)

行政区 东西湖区 汉南区 蔡甸区 江夏区 中稻 1877 1853 1852 1810 小麦 880 879 871 890 作物 产量比系数 最大产量(kg/亩) 最大产量成本指数 中稻 1 708 0.77 小麦 2.87 319 0.66
4)其它参数
黄陂区
新洲区
1806
1859
857
888
5)指标体系构建
作业与讨论:
1)试结合家乡所在城市或武汉市分析各类建
设用地潜力的来源? 2)如何开展规划期间的耕地需求量预测,大 概的步骤或程序是什么?
耕地产能核算:
以分等单元自然质量等指数和理论产能核算模型为
基础得到系列核算成果: 分等单元理论标准粮单产 各自然等别平均理论标准粮单产 县域理论标准粮单产 耕作制度区理论标准粮单产 各自然等别理论产能 县域耕地理论产能 耕作制度区理论产能
湖北省各指标区理论标准粮单产
指标区 川鄂湘黔浅山区 鄂豫皖丘陵山地区 盆周秦巴山区 最小值 635.07 820.14 721.01 1004.80 661.19 最大值 1177.18 1301.50 1268.56 1393.89 1500.87
耕地产能核算:
实际产能测算依据:
实际产能 实际单产
农业统计数据
指定作物总产
分作物修正
分等别修正
三种产能比较修正
实际产量调 查样本修正
耕地产能核算:

耕地利用强度 理论利用强度反映农业科技利用的水平,数值上等 于可实现单产与理论单产的比值。 可实现利用强度反映目前可实现生产能力的发挥程 度,数值上等于实际单产与可实现单产的比值。
m
光温水土
理论潜力
2、武汉市耕地分等
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
2.4 成果体系
自然质量分
社会平均利用和产出情况
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自然质量等指数和等别 土地利用系数 利用等指数和等别 土地经济系数 综合等指数和等别
可实现潜力
2、武汉市耕地分等
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2.4 成果体系
自然质量分
社会平均成产的获益程度
省等别理论产能
省等别理论单产
耕地产能核算:
可实现产能模型
可实现产能核算
村可实现单产
分等单元可实现单产
分等单元可实现产能
村可实现产能
乡(镇)可实现产能
县(市)可实现产能
省可实现产能
省可实现单产
乡(镇)可实现单产
县(市)可实现单产
省等别可实现产能
省等别可实现单产
耕地产能核算:
乡(镇)统计年鉴或报表
实际产能核算
0
()散点型
2、武汉市耕地分等 2.4 成果体系
自然质量分 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自然质量等指数和等别 土地利用系数 利用等指数和等别 土地经济系数 综合等指数和等别
乘法体系法
C Lij wk f ijk / 100 CLij Fp wk f ijk / 100
k 1 k 1 m
因子 第一轮 方差 权重 值 第二轮 方差
N=28,X20.05=16.93 权重 值 两轮因子征 询X2检验值 最终 权重
土壤质地
剖面构型 有机质含量 土壤pH值 障碍层深度 地下水埋深 排水条件 灌溉保证率 坡 度 地块破碎度 道路通达度
0.0016 0.125 0.0010 0.121
0.0015 0.134 0.0009 0.134 0.0026 0.115 0.0013 0.114 0.0005 0.069 0.0003 0.069 0.0006 0.053 0.0002 0.056 0.0007 0.063 0.0003 0.062 0.0004 0.135 0.0002 0.136 0.0006 0.148 0.0003 0.148 0.0007 0.045 0.0004 0.047 0.0007 0.067 0.0004 0.067 0.0028 0.046 0.0012 0.046
4、耕地分等成果应用 数据挖掘
耕地质量按等折算 国土整治与基本农田划定 耕地产能核算 动态监测(数、质、生、产能)
。。。。。。
耕地产能核算:
耕地产能:
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
技术条件下所形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分为耕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3
个层次。
耕地产能核算:
耕地理论产能
依据
统计年鉴数据 样点投产数 据处理
耕地质量等级校验调整
2、武汉市耕地分等 2.1 相关参数的确定
1)武汉市属于长江中下游的沿江平原区,确定标准耕
作制度:复种类型为一年两熟,复种制度为麦-稻;
2)基准作物为中稻,指定作物为中稻和小麦。
2、武汉市耕地分等 2.1 相关参数的确定
3)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表 (千克/公顷)
耕地潜力分析——
耕地分等与产能核算(案例)
1、耕地分等概念与内涵
概念: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
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并划分土地等别。农用 地分等成果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对象: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暂不 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 永久性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利用等指数
耕地产能核算:
耕地实际产能
耕地实际产能是指目前已经实现的产能, 即某年农作物已经达到的平均产量。 一般农民决定的产能
统计产量
耕地产能核算:
理论产能模型
理论产能核算
村理论单产
分等单元理论单产
分等单元理论产能
村理论产能
乡(镇)理论产能
县(市)理论产能
省理论产能
省理论单产
乡(镇)理论单产
县(市)理论单产


1、耕地分等概念与内涵
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 光温水
县 自然质量分
土 光温水土
土地利用 投入产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家
自然质量等指数 利用等指数 综合等指数
AEZ:农业生态区划
1、耕地分等概念与内涵
为了实现全国可比,全国统一了标准耕作制度,并
划分一级和二级指标区,计算了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
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乡(镇)农作物单产统计
核算指定作物标准粮实际单产
乡(镇)实际单产
县(市)实际产能
省实际产能
乡(镇)实际产能
县(市)实际单产
省实际单产
耕地产能核算:
理论/可实现产能测算依据:
理论/可实现 产能 理论/可实现 单产
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
等指数与理论/可实现 标准粮产量的关系
样本
耕地产能核算:
湖北省理论标准粮单产样本:858个
评价单元编号
输出评价单元 (耕地和可调整地类)
土壤质地、剖面构造、有机质、 pH值、地下水埋深、障碍层深度
其它相关数 据 水利规划相 关数据 2011年土地 利用现状
构建因素指标体系
单元因素的属性赋值
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
依据
构建因素标准化模型
指标因素大的标准化
坡度、地块破碎度、道路通达度
依据
耕地质量等级指数计算
2、武汉市耕地分等 2.2 因子属性数据获取
GIS方法:叠置分析、空间插值、缓冲分析

2.2 因子属性数据获取
缓冲区分析
水利设施分布图
2.2 因子属性数据获取
空间插值分析
测土配方施肥采样点分布图
2、武汉市耕地分等 2.3 因子属性数据标准化
语言型、阈值型、空间扩散型
F(x) 1 a b ()偏大型 F(x) 1 a b ()偏小型 0 x 1 · 0 1 x a b c d x ()中间型 F(x) · · a b c x 0 F(x)
Kg/亩 平均值 887.64 1185.63 1003.20 1208.94 1313.73
分 异 规 律
西部丘陵山地区 沿江平原区
湖北省各耕作制度指标区理论产能
指标区 川鄂湘黔浅山区 鄂豫皖丘陵山地区 盆周秦巴山区 西部丘陵山地区 沿江平原区 理论标准粮产能 (吨) 5085160.48 15087589.22 6049666.05 2602721.56 61141387.26 所占百分比(%) 5.65 16.77 6.72 2.89 67.96
耕地质量
基本农田布局 建设占用可能性
建设性提升 再生性提升 管控性提升 替代性提升 保育性提升
多部门联动
耕地质量评价与动态监测
土壤学 土地资源管理 生态学 地理信息科学 等等 数量 质量 生态 产能
四位一体
复习与讨论:
1)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 2)土地利用信息分类体系 3)土地评价的程序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及程序及第三轮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修编的背景、思路与主要创新点 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规划后评价

耕地利用潜力
理论利用潜力反映耕地远景生产潜力,数值上等于 理论单产与可实现单产的差值。
可实现利用潜力反映耕地近景生产潜力或增产能力, 数值上等于可实现单产与实际单产的差值。
耕地产能核算:

理论产能与单产 可实现产能与单产 实际产能与单产 耕地利用强度(理论和可实现) 耕地利用潜力(理论和可实现)
耕作制度分区:12个一级区40个二级区 基准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的一种,折算基准。
湖北省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图
盆周秦巴山地区 鄂豫皖丘陵山地区
中稻
川鄂湘黔浅山区
沿江平原区 西部丘陵山地区
2、武汉市耕地分等
2011年变更调 查图斑 测土配方样点 数据处理
依据 依 据 建立标准属性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