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创新管理组织、领导与控制是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所不可缺少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同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其任务是保证系统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则运行。
但是,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经济系统,仅有维持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这就是经常被人们忽视的管理的“创新职能”。
本章旨在分析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它们对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创新的类别、内容以及过程,以揭示创新的规律,指导创新职能的履行。
第一节创新及其作用一、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创新”这个名词对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当它在管理学或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出现的时候,通常与设备的更新、产品的开发或工艺的改进联系在一起。
无疑,这些技术方面的革新是创新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
我们认为,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作为管理的基本内容,维持与创新对系统的存在都是非常重要的。
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
根据物理学的熵增原理,原来基于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而严密衔接起来的有序的系统结构,会随着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各部分之间的摩擦而逐渐地从有序走向无序,最终导致有序平衡结构的解体。
管理的维持职能便是要严格地按预定的规划来监视和修正系统的运行,尽力避免各子系统之间的摩擦,或减少因摩擦而产生的结构内耗,以保持系统的有序性。
没有维持,社会经济系统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计划就无法落实,各成员的工作就有可能偏离计划的要求,系统的各个要素就可能相互脱离,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从而整个系统就会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况。
所以,维持对于系统生命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仅有维持是不够的。
任何社会系统都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与外部不断发生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动态、开放的非平衡系统。
而系统的外部环境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这些变化必然会对系统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系统内部某个或某些要素在特定时期的变化必然要求或引起系统内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从而对系统原有的目标、活动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系统若不及时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则可能被变化的环境所淘汰,或为改变了的内部要素所不容。
这种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任何社会经济系统,不论是谁创建了它,不论创建的目的是什么,一旦它开始存在,它首先必须追求的目标是维持其存在,延续其寿命,实现其发展。
但是,不论系统的主观愿望如何,系统的寿命总是有一定期限的。
我们把系统自诞生被社会承认开始到消亡被社会淘汰结束的时期称为系统的寿命周期。
一般社会经济系统在寿命周期中要经历孕育、成长、成熟、蜕变以及消亡五个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系统的社会存在是以社会的接受为前提的,而社会之所以允许某个系统存在,又是因为该系统提供了社会需要的某种贡献;系统要向社会提供这种贡献,则必须首先以一定的方式从社会中取得某些资源并加以组合。
系统向社会的索取(投入资源)越是小于它向社会提供的贡献(有效产出),系统能够向社会提供的贡献与社会需要的贡献越是吻合,则系统的生命力就越是旺盛,其寿命周期则越可能延长。
孕育、初生期的系统,限于自身的能力和社会的了解,提供社会所需要的贡献的能力总是有限的;随着系统的成长和成熟,它与社会的互相认识不断加深,所能提供的贡献与社会需要的贡献便倾向和谐;而一旦系统不能跟上社会的变化,其产品或服务不再被社会需要,或内部的资源转换功能退化,系统向社会的索取超过对社会的贡献,则系统会逐步地被社会所抛弃,趋向消亡。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系统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和系统本身的贡献能力;而系统的贡献能力又取决于系统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
要提高系统的生命力,扩展系统的生命周期,就必须使系统提高内部的这些能力,并通过系统本身的工作,增强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
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向系统供应的资源在数量和种类上也在不断改变,系统如果不能适应这些变化,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则可能难以被社会允许继续存在。
系统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创新的主要内涵和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维持与创新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
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
只有创新没有维持,系统会呈现无时无刻无所不变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而只有维持没有创新,系统则缺乏活力,犹如一潭死水,适应不了任何外界变化,最终会被环境淘汰。
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系统内部的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
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将其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局部创新是指在系统性质和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系统活动的某些内容、某些要素的性质或其相互组合的方式,系统的社会贡献的形式或方式等发生变动;整体创新则往往改变系统的目标和使命,涉及系统的目标和运行方式,影响系统的社会贡献的性质。
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
防御型创新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的存在和运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威胁,为了避免威胁或由此造成的系统损失扩大,系统在内部展开的局部或全局性调整;攻击型创新是在观察外部世界运动的过程中,敏锐地预测到未来环境可能提供的某种有利机会,从而主动地调整系统的战略和技术,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这种机会,谋求系统的发展。
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可将其分为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
系统的组建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项创新活动。
系统的创建者在一张白纸上绘制系统的目标、结构、运行规划等蓝图,这本身就要求有创新的思想和意识,创造一个全然不同于现有社会(经济组织)的新系统,寻找最满意的方案,取得最优秀的要素,并以最合理方式组合,使系统进行活动。
但是“创业难,守业更难”,在动荡的环境中“守业”,必然要求积极地以攻为守,要求不断地创新。
创新活动更大量地存在于系统组建完毕开始运转以后。
系统的管理者要不断地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寻找、发现和利用新的创业机会,更新系统的活动内容,调整系统的结构,扩展系统的规模。
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可分为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
系统的相关性决定了与外部有联系的子系统根据环境变化的要求自发地作了调整后,必然会对那些与外部没有直接联系的子系统产生影响,从而要求后者也作相应调整。
系统内部各部分的自发调整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各子系统的调整均是正确的,从整体上说是相互协调的,从而给系统带来的总效应是积极的,可使系统各部分的关系实现更高层次的平衡―除非极其偶然,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是,各子系统的调整有的是正确的,而另一些则是错误的―这是通常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从整体上来说,调整后各部分的关系不一定协调,给组织带来的总效应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这取决于调整正确与失误的比例),也就是说,系统各部分自发创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与自发创新相对应的,是有组织的创新。
有组织的创新包含两层意思:(1)系统的管理人员根据创新的客观要求和创新活动本身的客观规律、制度化地检查外部环境状况和内部工作,寻求和利用创新机会,计划和组织创新活动。
(2)在这同时,系统的管理人员要积极地引导和利用各要素的自发创新,使之相互协调并与系统有计划的创新活动相配合,使整个系统内的创新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
只有有组织的创新,才能给系统带来预期的积极的比较确定的结果。
鉴于创新的重要性和自发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有效的管理要求有组织地进行创新。
为此,必须研究创新的规律,分析创新的内容,揭示创新过程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系统在运行中的创新要涉及到许多方面。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以社会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企业系统为例来介绍创新的内容。
一、目标创新企业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的,特定的环境要求企业按照特定的方式提供特定的产品。
当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生产方向、经营目标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关系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企业,在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背景下,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计划要求来组织内部的活动。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同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企业必须通过其自身的活动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因此,在新的经济背景中,企业的目标必须调整为“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来获取利润”。
至于企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的经营目标,则更需要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加以整合,每一次调整都是一种创新。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企业中出现的大量创新活动是有关技术方面的,因此,有人甚至把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创新的同义语。
现代工业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技术水平是反映企业经营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由于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利用这些载体的方法来体现的,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以及产品创新三个方面。
(一)要素创新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化学形式或性质的过程。
参与这个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以及企业员工三类。
材料创新。
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
材料创新的内容包括:开辟新的来源,以保证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开发和利用量大价廉的普通材料(或寻找普通材料的新用途),替代量少价昂的稀缺材料,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改造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以保证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现代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为企业的原材料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设备创新。
现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广泛地利用了机器和机器设备体系,劳动对象的加工往往由机器设备直接完成,设备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
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①设备的技术状况是企业生产力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标志。
因此,不断进行设备的创新,对于改善企业产品的质量,对于减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对于节省活劳动的使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