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经典总结-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最经典总结-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纲展示考情解读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对本讲内容知识的考查年年都有。

1.从考查的内容来看,以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及赫鲁晓夫改革为主。

2.从考查的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试题的切入角度比较新颖,材料型主观题也都有涉及。

3.从命题角度看,传统的命题方式与“新材料、新情景”方式并存,试题的切入角度将会更加新颖。

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Z主干梳理hu gan shu li关键词:薄弱环节、“一战”、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十月革命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条件①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__政党__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②客观:俄国具备__帝国主义__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__一战__”激化了社会矛盾。

(2)经过①二月革命:1917年3月爆发,推翻__沙皇专制__统治,出现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__临时政府__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__四月提纲__》:提出了从__资产阶级民主革命__转变为__社会主义革命__的任务;争取以__和平__方式取得政权。

③“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④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__彼得格勒__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__苏维埃__政权。

(3)结果①颁布《__和平法令__》和《土地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4)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__社会主义__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②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__殖民地半殖民地__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规律:十月革命的四个特点①革命理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③革命历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不同阶段性质的革命。

④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形式夺取政权。

认识:从十月革命的全过程和苏俄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传导型现代化以资本主义模式难以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发生的,是要以社会主义模式去清除资本主义模式下没有清除的俄国现代化发展的阻碍。

〔跟踪训练〕1.(2018·武邑中学一模)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C) A.明确指出暴力夺权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指明了俄国革命方向和途径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解析】《四月提纲》提出当前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C项正确;A项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材料只是列宁的思想,B项错误;和平夺权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

2.(2018·广东二模)《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

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B)A.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B.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C.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D.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解析】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广大人民要求停止战争,农民要求获得土地,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导致其与群众的矛盾尖锐,故“临时政府会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级残酷剥削工人”并不是当时俄国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不符合当时俄国史实,故C项错误;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矛盾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故选B项。

考点二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Z主干梳理hu gan shu li关键词:战时;直接过渡;市场;间接过渡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__余粮征集制__;工业——工业__国有化__;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__共产主义__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__军事__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__自由贸易__。

(3)特点:利用__市场__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跟踪训练〕3.(2018·广州二模)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

由此可知,当时(D) A.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B.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D.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解析】从材料“1921年4月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中可以看出,当时列宁就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故A、C两项错误,工业化是1925年开始推行的,故B项错误。

4.(2018·山东省猜题卷)列宁认为,在俄国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居民的合作化,俄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没法建成,而没有文化程度、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居民的合作化就难以完成。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列宁言论的主旨是(B)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其实施的必然性B.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C.集体农庄是苏俄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之路D.新经济政策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代【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俄国比较落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未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列宁抛弃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因此才会出现在文中“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从而肯定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中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时代的产物,排除;D项发生斯大林时代,排除。

考点三“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模式探索Z主干梳理hu gan shu li关键词: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__斯大林经济体制__。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__高度集中__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__行政手段__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3.评价(1)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__工业化__。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__计划经济__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拓展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变政策特点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与共产主义相结合,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面运用;直接过渡战胜国内外敌人,同时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间接过渡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过渡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跟踪训练〕5.(2018·肇庆三模)“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

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

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B) A.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解析】斯大林时期利用外国资本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相符,B项正确;A项中严重依赖说法错误;C项中全面开放不符合斯大林模式特点;斯大林模式属于计划经济体制,D项错误。

6.(2018·高考模拟历史调研卷一)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

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

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

这表明(D)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解析】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27年,这一时期并未确立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斯大林认为农业发展落后不利于经济发展,而布哈林并不认同,故C项错误;材料中斯大林和布哈林的不同的观点说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分歧,故D项正确。

考点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调整Z主干梳理hu gan shu li关键词:自主权、背离社会主义原则、苏联解体。

1.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__斯大林__体制弊端日益暴露__赫鲁晓夫__改革成效不大,带来了社会的混乱经济继续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措施农业(1)扩大__集体农庄(1)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1)提出“__加速发展(1)过程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使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