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一、背景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②重要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③国际因素: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④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战争的战火从朝鲜燃起;二、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受损,李鸿章避敌保船,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双方互有胜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就近代化意义而言,甲午战争与前两次战争相比有何主要不同?主要不同:两国现代化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四、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⑴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⑵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⑶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⑷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指出两个条约的侵略要求有何不同,分析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⑴不同①两个条约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后者割地面积扩大,赔款数目增多,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②前者规定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后者提出新的与前者不同的侵略要求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⑵原因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扩张以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为目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为目的。

说明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五、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⑴主要原因:清政府极端腐败。

慈禧太后只顾自己60岁生日庆典,置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⑵直接原因: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一些清军将领贪生怕死,不作抵抗;有些枪炮武器不能使用,在战斗中吃亏;)⑶客观原因:日本强大,又长期蓄谋战争。

⑷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六、甲午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对中国的影响①甲午战争,帝国主义国家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政治上,刺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俄国德国法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②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被迫进行政策调整:接受列强资本输出,放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相继进行百日维新、军事改革、新政和预备立宪;③促使中华民族新的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相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或者: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经济上,出现了办厂,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

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2)对日本的影响: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影响①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②日本在远东地区势力膨胀,吞并朝鲜的进程加快。

△、三国干涉还辽1.原因:日本割占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

2.结果:清政府赎还辽东半岛——白银3000万两。

1)日本国力有限无力对抗三国但清政府却腐败无能。

2)实际上中国只是表面收回主权但却置于俄国势力之下。

3.实质:日俄瓜分中国东北矛盾的激化。

4.说明:列强在各自的侵华利益上,既有矛盾斗争又有勾结妥协。

七、尾声: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①原因:《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

②两只力量:邱逢甲、徐骧领导的义军,刘永福的黑旗军。

③特点:斗争时间长、规模大、形式多样、群众性、自发性。

(或者组织义军,始终抗争。

)④结果: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台湾全部沦陷。

⑤意义: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注意]从此,台湾流落在日本的统治下达50年之久。

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才把台湾交还给中国国民党的国民政府。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

试用史实加以说明。

⑴侵华方式发生变化:战前武装侵略、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狂潮;⑵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列强侵华中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战后列强侵华争夺日益加剧,给中国带来更多灾难,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⑶中华民族危机加剧:战前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和邻国;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⑷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对新式企业垄断削弱,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接受列强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⑸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战前主要学习西方技术;战后为救亡图存,不但学习西方技术,还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相继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⑴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推行卖国政策,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⑵甲午战争后,英德日势力侵入山东,教会活动更加猖獗,人民群众把反洋教斗争与反帝斗争结合起来;2、兴起、发展:1898年,山东。

1900年,发展到津京地区;义和团包围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并发动猛烈进攻。

3、口号:“扶清灭洋”。

(反映了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评价(1)“扶清灭洋”口号的核心是“灭洋”,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但是,这个口号并不是经过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后提出来的。

因此,它既是中外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2)“扶清灭洋”的口号继承了人民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了不代表新生产力的小农阶级,无法冲破皇权主义封建思想的束缚,不能把国家和封建王朝相区别,而只能停留在把封建政权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认识阶段、(3)“灭洋”虽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性,排斥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扶清”虽然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但是又把“中国”和“大清王朝”等概念等同,这在主观上反映出义和团不反对清政府。

(4)这一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的斗争有一定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

但是,这一口号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王朝的警觉,未能识破清朝统治者的阴谋诡计,最终为此付出了巨大而惨痛的代价。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但容易让义和团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无法区分外侵略和外来文明。

)4、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镇压——招抚——联合列强绞杀。

(招抚的目的也是为了利用和控制义和团)5、失败原因⑴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不出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⑵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6、性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7、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8、教训⑴中国革命要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旧式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⑵中国革命既要反帝也要反封建,要有彻底的革命纲领。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⑴两者总体时代背景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但前者处于当时中国门户刚被打开,后者处于民族危机加深,面临瓜分危机;⑵两者阶级属性相同,但运动的倾向性不同,前者处于外来侵略初期,更多地表现为反封建,而后者处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更多地表现为反侵略;⑶由于矛头所向各异,导致措施、口号、过程的差异。

前者由于吸收外来宗教,并作为口号,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文化,如男女平等,教徒都是兄弟姐妹,特别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在斗争中,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和纲领;后者“扶清灭洋”,对清政府认识不充分,带有笼统的排外,并曾被清政府利用,在斗争没有统一的组织、纲领;⑷两者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前者成为亚洲革命风暴的高潮之一,后者是亚洲觉醒的前奏。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

②从政治上看,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

③从思想上看,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④从组织上看,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斗争都说明了这一点。

⑤时代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1、原因⑴根本:列强为了瓜分中国。

⑵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2、八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

3、过程:1900年,英、法、美、德、日、俄、意、奥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打到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和皇宫紫禁城烧杀抢掠。

4、结果: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⑴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⑵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