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成因与类型

地貌成因与类型



宏观尺度构造地貌发育

陆地上的大山、大高原、大盆地、大平原; 海洋中的大洋中脊、洋盆、海沟、大陆架、大 陆坡的形成都是构造运动的背景。
中观尺度构造地貌发育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水平构造在地貌上表现为平原或高原。高原受河流 切割形成构造台地或低山丘陵,山顶如有硬岩层覆盖则 形成方山或桌状山。当岩层软硬相间时,则可形成阶梯 状台地。

一 地貌成因
(一)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 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主要使地壳的岩层弯曲和断 裂,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因 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表现为规模很大的隆起或拗 陷,从而造成海陆变迁和地势高低起伏。 由于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一部分海底称 为陆地;地壳下降,海水侵入,原来的陆 地变为海洋。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 运动。
如我国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是由全新世玄武岩熔岩
阻塞牡丹江而成,形成面积为96平方千米,长约40千
米的湖泊。
③ 熔岩堰塞湖
熔岩流进入河谷后堵塞了河道,就会形成堰塞湖,
如我国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是由全新世玄武岩熔岩
阻塞牡丹江而成,形成面积为96平方千米,长约40千
米的湖泊。
(二) 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褶皱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时水平岩层受到挤压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 曲,称为褶皱,其中每个弯曲称为褶曲,在褶皱影响下所
成的地貌,称为褶皱构造地貌。
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崖 当岩层遭受构造作用力超过其塑性限度时,就会发
生断层,在断层面两侧的上、下盘位移时所出露的陡崖,
即为断层崖。
山西太谷断层崖
断层谷
构造高原
美国的科罗拉多高原是一个构造高原
方山是从构造高原或 台地分割出来的破碎 山体,它同样以平坦 的山顶为 特征,如我 国粤北的丹霞山
构造台地和方山
丹霞地貌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面积290平方千米。其山石 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地形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看去似赤城层层,
云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
内动力: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
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除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外,内力作用一般不易为人们 所觉察,但实际上它对于地壳及其基底长期而全面地 起着作用,并产生深刻的影响。地球上巨型、大型的 地貌,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造成的。
外动力: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 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风力作用 、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它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 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 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甚至人类活动 的作用等。外力作用非常活跃,而且易被 人们直接观察到。
剖面特征
断层线通常是一构造破碎带,容易被风化侵蚀,在断
层线上发育的谷地称为断层谷。形态上一般为深窄的峡谷。
火山与熔岩地貌
1、火山地貌 火山是岩浆喷出地面后形成的山体,它由 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① 火山口 它是火山喷发的出口,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火山喷 发时,首先是气体把上覆的岩层爆破,造成火山口,然后是 火山碎屑物和熔岩从火山口喷出,随后部分喷出物在火山口 周围堆积下来,构成高起的环形火口垣。于是火山口便成为 封闭式的漏斗状洼地,内壁陡峭,中央低陷,直径由数十米
干旱气候地貌带
在干旱区与湿润区之间的过渡带,为半干旱
区,年降水量约400毫米,降水比较集中,片流、 冲沟发育,广泛分布黄土并发育特有的黄土地貌。
4.山地气候与地貌均因高度而异。

山地气候与地貌均因高度而异,湿润而有 足够高度的山地以冰川冰缘作用与流水作 用组合及相应地貌类型占优势。干旱地区 山地高、中、低山带则分别以冰川冰缘作 用、流水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要外动 力并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
例如:海浪把沙泥搬到岸边堆成海滩,冰川刨蚀形成U型槽谷,岩浆 喷出堆成火山,风沙吹蚀出石蘑菇,地壳断裂运动产生断层崖。

地貌的基本性质

(四)地貌的天然性
地貌位于地壳的天然表面。地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 分。地貌是由天然物质(土和岩石)组成。地貌是在自然 力作用下发育。凡此等等,充分说明地貌作为一种物质存 在的天然性。 值得指出:地貌的这种绝对天然性,自人类出现以来,特 别是进入现代文明时期以来,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事 至今日,人类已成为塑造地貌的重要营力,人类造成的地 貌(如运河、堤坝、房屋、道路、矿坑等),已成为地表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地貌学。

②、冰缘气候地貌区
为年平均温度在0 ℃上下的无冰盖的极

地和亚极地以及雪线以下、森林线以上的
高山带,冰雪融水渗入土层,形成多年冻 土层。
冰川气候地貌区
2.温湿气候条件下地表径流丰富,流水作用是主导 外动力,各种流水地貌类型普遍发育


温湿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年平均温度在10 ℃ 左右,降水量约800毫米。本带流水作用占优势, 流水地貌发育。 湿热气候位于赤道和低纬,降水量和蒸发量都很 大,由于气候高温多雨,地面植被茂密,生物化 学风化作用极其突出,使基岩受到强烈分解,广 泛发育深厚的砖红土型风化壳,植被有效的减弱 了流水侵蚀力,平原等成为最常见的地貌类型。

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主要为温度和降水量)决定着外力的性质和强度,从而影

响到其塑造的地貌。

1.高纬和高山寒冷气候条件下,冰川冰缘作 用是主要外动力。

冰川气候地貌区
为高纬极地和高山雪线以上的地区,

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终年为冰雪覆盖,
冰川作用占绝对优势,其次还有冰冻风化, 发育冰川地貌和冰水地貌。
薄,有时还见到原始的熔岩流痕迹,还有火山渣、火山弹 及玄武岩块等。台地在外力作用时间不长的情况下,只发 育出短浅的河谷与沟谷。如果被深切的台地,往往造成顶 平坡陡的熔岩方山,如东北的敦化、密山等地的方山,长
江下游的江宁方山、句容县赤山、六合县灵岩山等。
方山
台地
② 熔岩隧道
它是埋藏在熔岩台地内的长形洞穴。
形成负向地貌(谷地、盆地等)。
岩性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 经历了长时期剥蚀的地区表 现最明显。
岩石坚硬和软弱,抗侵 蚀能力的大小都只是一个相
对概念,它与岩石所处的自
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花岗岩,分布在我国北 方常呈高大险峻的山地 (如华 山、泰山、黄山等),而在华
南地区则成馒头状丘陵;前
3.干旱气候条件下,风与间歇性洪流成为主 要外动力。

上述气候情况使得这里植被极为贫乏,地面裸露, 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经常性水流缺乏,只有由暴 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洪流)。风力作用盛行。 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成为这里的主导外力。 风成地貌大规模发育,形成大面积沙漠和戈壁。 在干旱区与湿润区之间的过渡带,为半干旱区, 年降水量约400毫米,降水比较集中,片流、冲 沟发育,广泛分布黄土并发育特有的黄土地貌。
第 五 章
地 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流水地貌 喀斯特地貌 冰川与冰缘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海岸与海底地貌 火山地貌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1 地貌成因 2 基本地貌类型 3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在现代技术社会里已成为一种重 要的地貌营力,能产生许多新的人工(为) 地貌,如堤坝、人工湖、护岸工程、城镇 建筑群等,也能夷平破坏一些地貌。
地貌的基本性质


(一)地貌的物质性 地貌是由岩石所构成。地球表面分布有大气、 水、生物和岩石,只有由天然岩石或土(“松 散的岩石”)组成的地表形状才称为地貌。 如:河槽和山坡是由岩石构成,均属地貌形态, 而河槽里的水面起伏是由水构成的,山坡上的 植被起伏外貌是生物形态,都不是地貌形态。
熔岩地貌
① 熔岩高原及台地
由裂隙式或中心式喷出的玄武岩熔岩,冷凝后可形成
高度较大的玄武岩高原和高度较小的玄武岩台地。冰岛高
原、印度德干高原和美国的哥伦比亚高原;我国的琼雷台 地,它是我国第一大玄武岩台地,面积共7 290平方千米。
熔岩地貌
① 熔岩高原及台地
台地上除了火山锥分布外,台地面和缓起伏,风化壳
第二章 地貌
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



geomorphology(英语) gé omorphologie(法语) 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 Geomorphologie(德语) 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 貌),Logos(论述)所组成.

地貌的定义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 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 外貌或形态。

岩石性质对地貌的影响,实质上就是指岩石对来自外界的
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反映。

通常在地貌研究中所说岩性的坚硬和软弱,或者岩石抵抗
侵蚀能力的强和弱,就是这种影响程度的表现。

一般说来,砂岩、石英岩、玄武岩、砾岩等属于坚硬岩石, 泥岩、页 岩等属于软弱岩石。
由于岩性所引起的差别
风化和差别侵蚀的结果,坚 硬岩石通常表现为突出的正 向地貌(山地、丘陵等),相对 软弱岩石出露之处,地貌上
地貌的基本性质

二)地貌的界面性 地貌是地壳表面的形状,可从几何学上视 之为一个面,一个在三维空间上复杂起伏 的连续面。任何一个地貌形态都可看作是 由许多形状不同(有平坦的、凹形的、凸 形的或波状的)、倾向不同、倾角不同的 小平面所组成。
地貌的基本性质

(三)地貌的动力性 任何地貌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在实质上都 是岩石物质(原地的或外来的)的增加、减少或 位移,都是地质营力作用的结果,亦即能量流动 导致物质流动的产物。 但是在造貌过程中,都集中表现为对岩石物质的 剥蚀、搬运和堆积。剥蚀作用、堆积作用和地壳 运动都能直接产生地貌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