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的板块有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它们的区别造就了陆地与海底地貌的差异。
以陆地来说,巨大的高原、盆地与平原多与地块的整体升降运动有关。
象青藏高原是整体隆升的。
巨大的山脉与山系则与地壳褶皱带相联系。
这是从大尺度上来说的。
2从中尺度上来说,(1)呈上升运动的水平构造是形成桌状山(孟良崮: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孟良崮战役,是临沂入选国家红色旅游线路的两个景点之一,另一个是华东烈士陵园。
一个城市有两个景点入选,在全国也是很罕见的)、方山(褶皱区局部水平岩层构成)与丹霞地貌的前提。
(凡是在第三纪红色沙砾岩地层上发育而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丹霞地貌。
其景观特点是:“色渥如丹,灿若明霞”。
广东仁化县丹霞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风景区,该山已经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是广东第一个世界级的名山,也是我国丹霞地貌研究最早开始的地方。
由于红色沙砾岩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垂直节理和球状风化等特征,所以有类似花岗岩地貌特点的一面;又因为红色沙砾岩内部多钙质胶结物,所以又有近似石灰岩地貌特征的一面,因此,丹霞地貌形态万千,精巧玲珑,奇秀异常。
我国的丹霞地貌南北都有分布。
(2)单斜构造是形成单面山、猪背山必不可少的条件。
如果组成单斜山的岩层倾角较缓(倾角不足40°时),则顺岩层面的山坡坡度也较缓,而另一侧山坡成崖壁,两侧山坡有明显的不对成的现象,这种山地称为单面山。
如果组成单斜山的岩层倾角较陡,山两侧的坡度都较陡,则称为猪背山。
(3)褶曲构造可形成背斜山与向斜谷、穹状山与断陷盆地等众多的地貌类型。
(4)火山活动则可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熔岩高原等地貌。
大型的火山如日本的富士山,海拔3000多米。
火山口是深部岩浆上涌喷至地面的出口。
最简单的火山口是一个平底的圆形凹地,四周为火山喷出物堆积成的陡壁。
如我国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就是一个火山口,但已积水成湖。
火山锥是多次火山活动产生的、由火山碎屑物和熔岩堆积起来的锥体。
熔岩高原是大规模的熔岩溢流活动造成的平坦高地,主要是玄武岩质的。
如河北省北部的张北熔岩高原。
地壳升降运动可在短距离,小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地表高度差异,不同高度地貌特征因而表现出垂直分异。
(二)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关于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我们在前边已经说过了。
大多数地貌外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
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比如丹霞地貌,在我国东南和西北地区的特点就不同。
在高纬和高山寒冷气候区,降雪量大于消融量,冰雪逐年累积,发育成冰川,冰川和冰缘作用成为主要外动力。
在冰川作用下,山地将形成角峰、刃脊、冰斗、U形谷、冰川三角面、冰碛垅、冰碛堤、冰碛丘陵等冰川地貌和冻胀丘、冰核丘、融冻泥流、融冻阶地、石河、石带、石海、石环、多边形冻土等冰缘地貌。
如图5-1a,5-1b。
这些将在第五节具体介绍。
在湿热气候区,地表径流丰富,以流水作用为主,各种流水地貌普遍发育。
湿热气候条件下,流水作用虽然仍占主导外力地位,但同时化学风化强烈,红色风化壳普遍较厚(多发育红壤、砖红壤,如海南岛的砖红壤风化壳)。
在该气候区内,植被覆盖率高,植被有效地减弱了流水侵蚀能力,平原、缓丘、穹状或钟状基岩岛山成为最常见的地貌类型。
如图5-1d。
这些是第三节的内容。
在干旱气候区,风与间歇性洪流为主要外动力。
相应的地貌类型包括风蚀残丘、风蚀洼地、各种沙丘、沙垅、洪积扇、洪积倾斜平原等。
干旱剥蚀山地山坡后退过程中形成的残留有岛山的山麓面,也是干旱区特有的地貌类型。
山地河流往往在山麓或盆地边缘发育的洪积扇和冲积-洪积扇上隐没,地下水从洪积扇的前缘渗出,这里成为干旱区的绿洲。
如图5-1e。
前面三个大家可以理解为按气候的水平地带性来划分的,此外还有按垂直地带性划分的地貌。
山地气候与地貌均因高度而不同。
湿润而有足够高度的山地以冰川冰缘作用与流水作用组合及相应的地貌类型占优势。
干旱区山地高、中、低山带分别以冰川冰缘作用、流水作用和干旱剥蚀作用为主要外动力并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
这是第六节的内容。
由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可以引起同一地区主导外力与外力组合的变化。
这样,在同一地区可以出现各种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地貌叠置在一起的现象,这称为气候地貌的叠置性。
例如,现在的一些湿润气候区,第四纪层多次处于寒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古冰川地貌或冰缘地貌的遗迹与现代的流水地貌叠置在一起。
现代的干旱和半干旱区,也发现有古代的湿润气候地貌遗迹。
这种现象常被当作追溯气候变化的证据。
小结:总结图5-1,冰川气候地貌形态尖锐,冰缘气候地貌起伏较小;湿润气候地貌剖面轮廓和缓;湿热气候地貌多夷平面;干旱气候地貌除残山外,一般无太大高度差。
(三)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岩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岩石的抗蚀性,也就是抵抗风化作用和其他外力侵蚀作用的强度。
抗蚀性是岩石性质的综合反映,主要决定于岩石的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透水性和可溶性)、结构和产状等性质。
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
通常胶结良好的坚硬岩石,抗蚀性强,常构成山岭和崖壁。
如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组成的山岭,风化。
崩塌作用和流水侵蚀主要沿着节理进行,常形成山峰尖突、多悬崖陡壁的山丘地貌。
抗蚀性差的岩石,如页岩、泥灰岩等,硬度不大,常形成和缓起伏的低丘、岗地。
岩石的节理、片理和层理也直接影响到地貌的发育。
例如,柱状节理发育的玄武岩,因受节理的影响常形成崖壁和石柱等地貌。
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体,因受机械风化和流水沿垂直节理的冲刷侵蚀,是花岗岩山体形成悬崖峭壁、群峰林立的地貌,如黄山、九华山。
在片岩分布地区,受片理的影响,常形成鳞片状地貌,如秦岭山地。
岩石的可溶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
如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疏松堆积物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应注意分析它的机械成分和化学性质,以及层理结构等特点,如陕北黄土以粉沙为主,并含有一定数量的粘粒和钙质(滴稀盐酸就有气泡),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陡壁可直立不坠,但在雨季易受坡面流水和沟谷流水的侵蚀切割。
黄土还受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形成一些潜蚀地貌。
软硬相间分布的岩石在水平方向上常导致河谷盆地与峡谷相间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则形成陡缓交替的阶状山坡。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人类在其生产活动中,对地表的改造和利用也在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上给地貌发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并且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还将更加广泛和深刻。
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三峡,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造梯田,高速公路,城市建设,填海造路,围湖围海造田,采矿,修水库,破坏或种植植被等等)。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的方向。
大家先把这两句划下来。
这是论述题的要点一定要答的,其次还要举一两个例子。
第一种情况的例子如下: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典型的就是黄土高原,几千年前植被覆盖率高,经人为破坏后,形成现在千沟万壑的景象。
相反,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就会降低侵蚀速度。
大量引水入渠导致河流侵蚀或堆积过程发生重大变化,有的地方由堆积变为侵蚀,有的地方由堆积变为侵蚀了。
在干旱区甚至导致洪积扇发育中断。
营造防风林抑制风沙作用及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如三北防护林)。
采集薪柴和药材导致固定沙丘复活。
内蒙古地区采集发菜,该菜细如发丝,南方发音与“发财”相同,所以销量很大。
但采集之后对沙漠边缘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很大,加速沙漠化的过程。
第二种情况的例子也很多:比如修建梯田或水平沟使原本平滑的山坡转而具有象台阶一样的结构。
修堤筑坝约束河流或迫使其改道,从而改变冲积扇与冲积平原的发展道路。
最典型的就是黄河,历史上黄河入海流路的变迁多为自然决口、改道造成。
人民治黄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3次较大的流路变迁都是由人工措施实施的。
此外,交通建设中,挖方填方人为制造陡坡或填塞沟谷,大家回家走高速或铁路对此一定深有感触。
如果你现在还没注意,下次再走的时候注意一下就是了。
采挖矿石造成地表塌陷,破坏耕地资源,而且塌陷后形成水塘,成为不安全因素;堆放矸石、尾矿或废矿形成人造岗丘。
削山造田把丘陵变为平地。
围河、围湖、围海造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地资源,但后果比较严重,象洞庭湖因围湖造田,使湖区面积大量减少,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修建山区水库变河谷侵蚀环境为库区堆积环境。
如三峡大坝的修建,不仅使库区由侵蚀环境变为堆积环境,而且使下游的水沙量都减小,也势必影响它们的地貌发育。
入海口处因来水来沙量的减小,可引起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
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道路上,曾走过不少弯路。
只有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改造自然。
总上所述,地貌的发育是各种内力和外力在地表相互作用的过程。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使增加地面的起伏;外力作用的总趋势使削高填低,减少地面的起伏。
因此,内力的隆起和外力的剥蚀,内力的下沉和外力的堆积,彼此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协调发展的。
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的时空结构层次中,各种内力和外力的组合、配合形式各不相同,因而地貌形成发育的过程、方向、规模和表现形式等也不一样。
这也导致了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和地貌区域的差异性。
二、基本地貌类型基本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类。
(一)山地山地是山岭、谷地和山间盆地的总称,是在地壳上升的背景下由外力切割而成的。
山岭的形态要素包括山顶、山坡和山麓。
山顶呈狭长带状延伸时称为山脊。
山顶按形态特征可分为尖顶山、圆顶山、平顶山。
(崮是平顶山)。
山坡可分为直线坡、凹形坡和阶状坡谷地包括河床、河漫滩、阶地等次级地貌类型。
根据绝对高度(可理解为海拔)山地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四类。
极高山:>5000m高山:3500~5000 m 冰缘作用(3500m相当于西北各山地的森林上限,也就是3500m以上很少有森林的分布)中山:1000~3500 m 流水作用低山:500~1000 m 流水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我们平常说的丘陵(如山东丘陵)是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地貌类型,不受绝对高度的限制,但相对高度一般不足100m。
这并不是一种严格的规定,江南丘陵、黄土高原丘陵都有相对高度超过100m的实例。
另外,根据作用营力的不同,可以将上述山地分为火山形成的、流水作用形成的、岩溶作用形成的、冰川作用形成的等山地类型。
再来看第二种基本地貌类型——平原(二)平原我国的三大平原是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