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湿地公园调研报告前言: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坐落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福,与“中国刺绣之乡”镇湖毗邻,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2.3平方公里,投资近4亿。
由苏州市园林设计院编制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方案设计”完成,由英美两国的世界顶级设计师联手设计。
充分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特色,展现鱼米之乡、江南水乡、刺绣之乡的特征。
2007年6月,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被江苏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于2010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
关键词:湿地保护区设计生态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时尚休闲景区,汇集了生态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
景区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基础上,融入观景、人文、休闲和游乐等要素,规划设计了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原生湿地保护区等七大功能区,全面展现了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
景区内五十余座名称造型各异的桥梁,与五里木栈道蜿蜒相连,错落有致地贯穿整个湿地公园。
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古船、渔矶台、槿篱茅舍、半岛茗茶、客至画舫、烟波致爽等景点,让人时而如同打开一册底蕴深厚的志书史籍,时而又有轻松翻阅风情风物掌故逸兴读物的美妙感觉;而植物知识长廊广场、濒危植物观察廊、水八仙景 1 区、观鸟亭、湿地栖息岛等景点又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科普知识的教育园地,让游客汲取生态科学知识,提升自然生态的环保理念。
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
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史称“游湖”。
一、周边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起,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开始高速化,城市在扩张中吞并了原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湿地。
公园的用地范围是由黄海高程为4m左右的大堤围起的人工鱼塘群,鱼塘高程在0.8~2.2m之间,属于人工湿地。
大小不一的鱼塘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随着多年的变化,场地初步形成了4种自然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漫滩湿地和沼泽湿地等。
场地的陆生植被以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为主,有极少量的小乔木,可分为6种简单的群落类型:灌木丛、芦竹群落、野生油菜群落和人工菜地、草本群落、藤本群落以及人工林。
水生植被类型分为沉水植物群、挺水植物群和浮叶植物群。
鱼塘中以人工养殖的淡水鱼虾和螃蟹为主,并伴生螺蛳、贝壳等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
总的来说,湿地的现状不容乐观:围垦过度,湿地生态功能下降;镇区污染治理不到位,对湿地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保障与管理不力,湿地保护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退渔还湖后,替代产业发展困难。
二、设计形式太湖湿地公园包括三大景区、两条主轴线,即原生态湿地景区、滨湖特色文化景区、山屿生态游憩景区及太湖大堤景观主轴线和马山、大小贡山景观主轴线。
在规划设计中,以“大地记忆”——“文脉延续”——“生境培育”为主线,提出七大湿地功能区: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和原生湿地保护区。
城市主要干道分布在整个公园的东部和西部,整个公园分别设置了三个主要的出入口,在出入口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减少对湿地公园环境的影响。
公园内部主要通过人行散步道和电瓶车组织游线。
公园设一条3.5m宽的主环路和多条宽度分别为2.5m、1.8m、1.2m的二、三级游路,以及各类自然式小游步道。
(见p3规划总平面图)2三、项目功能公园场地基质比较单一,地势平坦,湿地景观和生物环境以鱼塘形式为主,一个大型湿地公园,应具有多样化的湿地生境。
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加入了大型湖泊、山体、密林、水巷等斑块,力图形成生态环境完善、景观形态丰富、游览项目合理的湿地公园。
公园一期范围有四个分区,二期范围有三个分区。
(1)湿地渔业体验区:公园西部的湿地渔业体验区规划有密林活动区、原生湿地保护区、水街商业区和渔耕文化景区四大景区。
(2)湿地展示区:湿地展示区是让游客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3地的知识。
按照植物生长特点和水文特点,本区有五个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景区作为湿地植物展示场所。
本区域最南边的两个岛屿则是体现太湖之滨的稻作文化的场所。
在芦白稻黄的大地农业景观的大背景下,体会千年传承下来的农业文明。
(3)湿地生态栖息地:此区作为太湖水进入湿地的源头部位,需要有极为重要的水源净化功能。
纵横交错的条带型岛屿和曲折的芦苇水巷既可加强净化功能,也能吸引不同鸟类来此觅食、筑巢、栖息。
(4)湿地生态培育区:在原有湖泊湿地生境破坏较严重的北部,我们利用土方工程多余泥土堆成岛屿和水湾,恢复已被破坏的湿地生态条件,增进整个公园生态体系的完整性。
(5)水乡游赏休闲区:这个紧靠镇湖镇的公园二期建设范围内的区域,是将来湿地公园与城镇发展区的结合部分,规划为一个具有休闲度假功能的商住区,并在河边原有塘埂上种植树木和湿地植物,以协调其与自然湿地间的关系。
(6)湿地生态科教基地:一个仅仅为旅游者设计的湿地公园是不完整的,它必须还能完成湿地研究和科学考察的需要。
计划在该片区域引入湿地植物研究和鸟类研究中心,为科研机构和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和实践湿地知识的平台。
(7)原生湿地保护区:二期范围内还有一处是位于湿地公园东北角的原生湿地保护区,这里作为和基地外农田的过渡地带和湖水流出湿地的必经之地,是以生态保护为主,不考虑加入人的活动。
(见p5功能区分析图)45篇二:汉石桥湿地公园考察报告汉石桥湿地公园考察报告第三组:曹治国引言:9月12日,我们北京师范大学bell课程组的老师和同学五十余人参加了对汉石桥湿地公园核心区域的考察,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对湿地生态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了解当前我国湿地保护现状提供一个很好的途径。
通过实地考察和现场询问,我们获得了一些湿地知识,也发现了一些公园建设运营中的一些问题。
主体:根据《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和分类,汉石桥湿地和北方许多湿地一样,属于草丛型沼泽中的芦苇沼泽。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15公顷,核心区面积163.5公顷,原为汉石桥水库,后水库干枯,就成了如今的苇塘。
汉石桥湿地属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是北京现存惟一的半天然荒野型湿地。
这里有芦苇等野生植物210多种,是多种珍稀水禽、野生鸟类的乐园和南北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许多爱鸟的人常到此地观鸟,目前已记录到鸟类近150种,约占北京市鸟类种数的一半左右。
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野生动物17种。
但是,情况却不容乐观。
据了解,北京湿地面积在40年间从12万公顷锐减到不足3万公顷,湿地保护已迫在眉睫。
北京的湿地最大面积时曾占全市总面积的5%,然而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北京的天然湿地和坑塘正在迅速消失,持续干旱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更加剧了湿地的退化,北京的湿地面积现仅占全市面积不足3%。
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由于水源不足而引起的一些湿地萎缩和缺水的迹象。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谈:首先,我们获得了一些关于芦苇沼泽的植被情况、动物分布情况的基本知识,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湿地动植物品类,对湿地所具有的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控制污染、净化水质,调节径流、蓄洪防灾,调节小气候、改善大气环境,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等多种功能有了切身的体会。
同时,也强化了我们保护湿地的责任感,认识到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紧迫性。
其次,我们发现了一些汉石桥湿地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水源问题。
从参观中我们发现,湿地中的水塘水很浅,并且呈畏缩趋势,湖泊中的小岛上土壤干化,植被生长并不很好。
外围的水道已经大部分干枯,水源补给欠缺。
周围农田的用水量很大,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第二,水质问题。
湿地中水网中的水流动性很差,水面漂有大量藻类,水的颜色呈黄褐色。
第三,人工痕迹太明显。
水岸加工,植被种植等缺乏自然的特色。
第四,开发的比重大于保护的力度。
人工设施在湿地中出现有些过多。
结论和建议:首先,汉石桥湿地公园建设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它在保护湿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建设问题也已经暴露出来。
根据我们的认识,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湿地保护的任务不仅仅是湿地所在的一小块局部区域,我们更应该下大力气去保护湿地赖以生存的水源,否则,湿地保护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长远。
第二:加大流域内水污染治理力度和程度,全面恢复水体水质。
第三:尊重生态规律,保持湿地自然本色。
尽量避免人工沟渠的开挖,在充分了解北京地区土著生物多样性情况之后,再进行物种引进和保护。
这样,才不会给湿地留下物种入侵的隐患。
第四:端正态度,明确立场和任务,把保护湿地本来面目放在第一位,把开发利用以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这样,才能彻底的、更好的达到恢复湿地的目的。
参考文献:郎惠卿,金鉴明.中国湿地.篇三:微山湖湿地调研报告微山湖湿地调研报告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红色特战队摘要:2011年7月21日至2011年7月26日。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红色特战队”前往微山湖湿地公园及周边开展了以湿地动植物为主的宣传保护及调研活动,调研队调研了游客及湿地工作人员,从而对微山湖湿地公园的动植物与其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规划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同时,实践队员结合现阶段湿地公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微山湖、湿地、调研、生态、发展1.1 湿地的概念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常年或季节性积水,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相对于海洋与陆地,湿地的面积较小。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我国的湿地包括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等天然湿地和稻田、池塘、水库等人工湿地。
湿地区内适生着各类野生动植物的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的水分和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相对人为干扰较轻,因此,植物生长茂盛,吸引着许多动物在区内繁衍栖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作为一类生态系统,湿地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之间兼有水陆特征的一种过渡型生态类型,因而兼有两种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特殊类型,与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环境质量关系密切。
湿地区域内水、洲纵横交错,芦荡深幽,百鸟翔集,水乡泽国,野趣盎然,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2.1 湿地的效益评价2.1.1 社会效益①观光与旅游。
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湿地除可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尤其是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
②教育与科研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